“课本游”方兴未艾

图片
▲ 儿童剧《花木兰》演出现场   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摄
文旅消费“暑期档”,“课本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成了广受欢迎的亲子游产品之一。“课本游”将文化、历史、地理和文旅消费有机串联融合,为实现旅游形式创新、文旅消费升级提供了新的选择。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课本中描绘的众多场景,展现着河南多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蕴藏着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连日来,不少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跟着课本中的事件、景色选择出行地点,实地感受课本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
“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甲骨文的发现》这篇文章,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甲骨文的种子。暑假接近尾声,前来安阳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的学生人数不减,孩子或有序排队前往展厅参观,或席地而坐书写临摹甲骨文。
“河南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近年来,我市依托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推动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打造研学旅游金字招牌,使研学消费热力十足,文旅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安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教版(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归类识字》中提到的龙门石窟,吸引众多孩子和家长前来探访。龙门石窟何时开凿?因何而造?为什么说龙门石窟是中国最大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洛阳龙门石窟国际旅行社推出的龙门石窟一日研学营都会有所解读。
该旅行社研学部负责人沈亚兰介绍,龙门石窟一日研学营带领孩子们走进龙门石窟,欣赏石刻艺术,通过魏碑拓片、泥塑龙门元素等,将石窟艺术之美用动手操作的形式传递给孩子们,既可以亲身体验书法艺术、造像艺术,又增加了孩子们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热爱。
“‘课本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细分领域,把课本上的内容融入研学旅游产品里深受欢迎。”沈亚兰介绍,很多游客通过参加研学营,对龙门的历史文化有了解之后,会自发到龙门文创店购买相关文创,进一步拉动文旅消费。
除了景区和旅行社,文艺院团、文化场馆等各地相关文旅单位,也纷纷推出各类特色文化活动,精准衔接课本知识,让青少年群体深度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艺术的滋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在课本中,《木兰诗》讲述了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8月上旬,恭禧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原创儿童剧《花木兰》在河南省儿童影剧院上演,上座率近九成。
该公司儿童剧负责人唐细介绍,该剧用舞台剧的形式讲述了花木兰从军的故事,也从战争的残酷中映射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抒写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凤凰涅槃的勇气,从而让广大青少年儿童从舞台剧中感悟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同时,儿童剧《花木兰》中的战争场面采用了话剧加中国武术的表现方式,在招式和兵器上借鉴了传统武术的理念和用法,在剧作桥段上巧妙运用传统武术的各种元素,在具有传统文化观赏性的同时也更具河南地方色彩。
“这部剧让我们更真实、更亲切感受到《木兰诗》这段文字背后的魅力,好像花木兰从语文课本中走了出来。以后再背《木兰诗》就不痛苦了。”郑州市优胜路小学学生王迪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课本游”走红的背后,是青少年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更体现了行业主体的供给创新。
2023年8月26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课本游”方兴未艾》
图片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