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三层楼”的四安里

图片
“三层楼”(四安里)曾是当年老闸北西部地区最高的建筑物,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六层楼的蕃瓜弄建造起来,才打破了这个高度纪录。
 文|王智琦 
俗称“三层楼”的四安里
图片
▲“三层楼”四安里
3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我在中学当老师,区教研员让我去恒丰中学听公开课,途经恒丰路、裕通路时,看到有一排十多幢的三层楼石库门建筑,外墙虽已斑驳陆离,但显得有些派头。底楼有小卖部、杂货铺、照相馆、中药房、理发店等,边上还有一家裕民菜场,居民与行人们你来我往,颇有些市井气。
图片
弄堂门楣上,写有黑色楷体大字“四安里”,端庄恭肃。我大为惊讶,因为如今的铁路上海站,当年的上海东站,以货运为主,天目西路、恒丰路一带地段相对冷僻,我们住在老北站的不会来这里闲逛,想不到还有这么一处挺高档的民居,就此记住了“四安里”。
后来才得知,四安里(俗称三层楼)其实很有些历史,上海作家马尚龙称四安里在彼时属于“鹤立鸡群”,住在此地的居民内心都有一种安宁、欣悦感。我所见到的“三层楼”,其实已不复当初“三层楼”模样。
1893年,裕丰纱厂在现今的长安路开工,门前造了一条便道通往恒丰路。1919年,裕丰纱厂改为裕通面粉厂,这条便道进行改扩建,就以厂名命名路名。
四安里位于裕通路上,建于20世纪的30年代,共有43幢石库门联排建筑,从裕通路呈L型一直拐向恒丰路。建筑师设计理念很有些匠心独具,商铺全部在底楼北向,而灶披间、亭子间则正面朝南,这种设计大大提升了居住舒适度,成为老闸北西部地区一处较为高档的石库门裙楼。
住在四安里的居民,原以为借着吉祥弄名,可以四方安宁,哪料想两次淞沪抗战,尤其是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四安里横遭兵燹之祸。日寇丧心病狂地滥杀无辜,闸北一带几成焦土,百姓流离失所,四安里有十来幢石库门房顶被毁,却毁而不倒。满目瓦砾废墟之中,远近都能看到的“三层楼”(四安里)显得格外醒目,居然成为当年老闸北西部地区最高的建筑物,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六层楼的蕃瓜弄建造起来,才打破了这个高度纪录。细细想来,“三层楼”这一称呼浸透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图片
抗战胜利后,“三层楼”得以修缮,周边陆续建起了许多棚户简屋,原住民及外来户又陆续回到此地,“三层楼”作为地名流传开来。解放后,当地居委会就叫“三层楼居委会”,41路公交车经过此地,所设站名也叫“三层楼”,四安里反而少人知晓了。
时光飞逝,转眼进入二十一世纪。2004年,有位吴姓原闸北区政协委员撰写提案,建议复原“三层楼”,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时,铁路上海站(新客站)已运行多年,不夜城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周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日新月异,恒丰路、裕通路、长安路一带的危房简屋即将被拆除。
图片
经专家勘察确定,四安里内部结构已被严重风化侵蚀,摇摇欲坠,就连门楣上“四安里”左右两旁的石雕菊花瓣,也只残存右边一朵。靠小修小补已无济于事,且四安里并不具备建筑的文物价值。因此有关部门决定,采取“保护性卸装”措施,尽可能保留四安里的外貌特征,活化四安里的历史价值。
图片
2014年开始居民动迁,进行修缮改造,直到2015年四安里焕新归来。外立面墙面均为清一色浅灰,就像一位历经磨难的沧桑老人,静静地伫立于此。而后五星级洲际酒店建成,玻璃外墙高耸入云、熠熠生辉,紧挨着四安里。静安国际中心犹如美蝶展翅,铺展在裕通路、长安路上,越发衬托出四安里的素朴与久远。
图片
如今,四安里的居民早已搬迁到沪上的四面八方,但四安里已成为居民们挥之不去的一种情愫。有居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在伟群照相馆里拍毕业照的情景,多么青春激荡、意气风发。同样,保存、活化四安里建筑,并不是为了让后人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战争曾经对无辜百姓的戕害,珍爱和平,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图片
此刻,如果你正好途经恒丰路、裕通路口,不妨到四安里建筑前小站片刻,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生感悟。
作者介绍
图片
王智琦
王智琦,静安区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学语文老师,静安区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
图片
▲修缮后的三层楼夜景
图片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王智琦
图片:来源天目西路街道、静安国际中心、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编辑:施丹妮
栏目主编: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