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案例 | 以博物馆兴城的“毕尔巴鄂经验”是否能被复制?

图片
在2017年底于伦敦举行的“城市建设奖”盛典中,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Bilbao)一举摘得“欧洲最佳城市”桂冠。此次大赛重在评估城市的综合实力:环境、交通、工业、现代化、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是组委会考量的重要指标。专家们赞扬毕尔巴鄂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后工业经济低迷中脱胎换骨,通过投资文化、大胆创新和巧妙的经济政策改变了自己。
图片
毕尔巴鄂,Bilbao
图源:flickr
一座博物馆
如何复兴一座城?
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
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城市的支柱产业钢铁和造船业下滑,失业率高达25%。
1983年的一场洪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
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小城,当年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
图片
乌纳穆诺广场,Plaza de Unamuno
图源:ins@spain
面临时代的转型期,毕尔巴鄂人意识到用多元文化取代旧工业体系的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打造一个以文化为承载,以服务业和新兴技术产业为经济增长点的后工业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1993年毕尔巴鄂地方政府决定与古根海姆集团合作,由世界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主持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分馆,从而带动了一系列城市更新举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种由旗舰博物馆带动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的现象被称作“古根海姆效应”。
古根海姆博物馆对于毕尔巴鄂究竟有多重要?先来看一组数字:1997年古根海姆毕尔巴鄂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总耗资为1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
博物馆建成的第一年,毕尔巴鄂吸引了130万名参观者,区域经济活动因此增加2.1亿美元,当地政府将其中的3000万美元收入囊中。
图片
古根海姆博物馆
图源:flickr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后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博物馆还吸引大量的投资与拨款,在运营最初的6年中城市获得了1.66亿欧元的初期投资。
古根海姆博物馆使毕尔巴鄂成功转型,成为文化导向型城市,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文化旅游的目的地,并使毕尔巴鄂挽回传统制造业不断衰败的颓势,以此提升整个地区的活力,进而通过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复兴。
在“古根海姆效应”的影响下,世界各地兴起了以博物馆作为文化旗舰,带动地区更新的风潮。
毕尔巴鄂的经验
是否可以复制?
简单地复制文化IP就能取得成功吗?答案显然不是。
1999年,英国谢菲尔德全国流行音乐中心开业,但吸引的游客还不到预计的1/4,不得不在当年,就关门大吉。
图片
莱比锡格拉西博物馆
图源:德国国家旅游局
莱比锡艺术教育博物馆,也是吸引各地游客到来参观的漂亮的博物馆,但是它那豪华高大的展厅,与稀少的参观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典型的是西雅图的体验式音乐项目,这个悲剧式的为微软基金会和亿万富翁Paul Allen设计的博物馆,在头三年内游客量几乎减半,并在这个时期裁员从500削减到200。
虽然在2000年开馆时业内人士声称这个项目能巩固西雅图90年代的城市复兴,但显然,这个项目没有如愿以偿 。
我国大小城市也建起了各式造型前卫的博物馆,然而多数收效甚微。
这些不高明效仿的失败在于没有充分结合城市具体的发展条件进行文化复兴,也没有认识到“古根海姆效应”的成功是建立在毕尔巴鄂整体城市更新战略之上的。
图片
古根海姆博物馆
其实也就是说,古根海姆博物馆更像是毕尔巴鄂后续二十年间城市更新进程的一个触发点,对其的解读须根植在其所在更大区域的复杂的文化、经济以及政策网络。
1.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策略
总的来说,毕尔巴鄂的发展战略对城市更新提出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依靠城市旗舰项目的影响力塑造文化城市的形象;
第二阶段:关注城市的无形资产,利用综合性的文化发展措施重塑社区形象,吸引有创新人才推动文化产业的本土化发展,带动老城区的城市更新。
从政府运行上看,毕尔巴鄂大都市区政府以公司合营的方式设立两个重要的城市更新主体部门大都市区-30协会(Bilbao Metropoli-30)和毕尔巴鄂-2000合作开发公司(Bilbao Ria 2000),并通过他们在宏观发展战略层面和实际项目规划运营两个层面持续推动毕尔巴鄂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的进程。
图片
在这两个机构的引导下,毕尔巴鄂形成一套完整的从战略到实施的城市更新策略。如毕尔巴鄂老城区的两个城市更新项目,运用多样化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实施策略,提升片区活力、恢复城市功能、加速社会融合以及从战略上引导城市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优化城市的产业与空间结构。
毕尔巴鄂城市战略规划还形成了一种“编制-实施-回顾反馈-调整”机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毕尔巴鄂既保证了发展策略的关联度和延续性,也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国际环境。
图片
毕尔巴鄂市更新重要时间节点
2.毕尔巴鄂艺术产业的复兴
毕市的当代艺术产业的兴盛并不直接源于市场的需求,而是政府和民间的支持。民间的支持包括诸多当地的私人艺术赞助人和机构,使得这些毕尔巴鄂市的艺术博物馆平均能达到40%的自给自足,这在西班牙其他地区是极其少见的。
图片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藏品
图源:pinterest
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之后,毕尔巴鄂市原有的三座老的博物馆(毕尔巴鄂市艺术博物馆、Bizkaia考古和Basque人类博物馆、复制品博物馆)都被重新翻新,参观人数也都显著上升。
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毕尔巴鄂市艺术博物馆,这所博物馆建成于1914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开放后它的参观游人从1996年的9.5万人次上升到了1998年的15.4万人次,游客量近乎翻倍,其中约4万人受“古根海姆效应"影响。
毕尔巴鄂成立了Bilborate,目的是帮助当地的艺术家为其提供教育资源并与西班牙及欧洲其他地区主要的艺术市场建立联系。
同样获益的高校还包括巴斯克郡大学艺术学院,其国际学生的数量显著上涨,据统计在1997-2006年间,仅交换生项目就上涨了50%。
图片
古根海姆博物馆
图源:Wikicommons
这样的教育机构兴旺的重点就在于,这两所艺术院校都以产品和艺术市场为导向教育学生,用以平衡这座以当代艺术兴旺的城市却缺乏当代艺术创作的窘境。
毕尔巴鄂显然没有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在文化或者艺术上的先天条件,很大程度拜两所院校所赐,毕尔巴鄂也逐步在西班牙艺术界发声,并形成创意密集型产业。从某些方面来看,毕市所能给予艺术家的支持条件确实是优于马德里和巴塞罗那。
3.城市尺度艺术街区组团的形成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出现带动了整个艺术产业的发展,这一方面导致了诸如博物馆、艺术展览馆、艺术家创意中心、古董商店的增多,也在另一方面导致了原有艺术相关产业的搬迁和结合新兴艺术产业的产业新布局。
出现了以靠近古根海姆博物馆以艺术展览馆、古董商店、艺术保护和修复为主的Abando区域和以艺术品生产、手工产品零售为主的Casco Viejo & BLV区域(老城区)。
图片
古根海姆博物馆
图源: Basquetour
总的来说,这两个区域有截然不同的顾客来源,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挑战,前者关注城市的商业艺术消费,后者更强调生产。
这种多元化的城市更新手段引导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产生了三种积极的效应:
1. 城市旗舰项目及周边形成集聚效应,形成了城市文化中心;2. 重塑了社区形象,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文化凝聚力;3. 不仅让老城区重获新生,更延伸了毕尔巴鄂的文化产业链,完善了毕尔巴鄂的文化城市形象。
城市的发展相似而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城市发展都经历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向。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升级以及城市的扩张,传统工业及其附属产业遗留的工业废弃地转型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关注的问题,而产业转型意味着城市需摒弃其原有的经济支柱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图片
图片
里贝拉市场
毕尔巴鄂地方政府会根据国际外部环境和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现状,明确机遇地区城市更新应当优先考虑的文化策略的类型。
在文化型导向的城市更新与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的理解不可过于片面,文化导向型的城市更新既不等同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不局限于大型文化设施建设,简单的经验复制并不可取。
大型旗舰项目虽然可以帮助城市吸引投资、发展旅游经济,在最短的时间内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但它不是城市发展的万灵药,应该采用综合性的手段,从文化政策框架、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教育体系以及培养文化凝聚力等多个角度全面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塑造多维立体的文化城市形象。
◆本文信息综合来源于睿途旅创、文化产业参考、西班牙国家旅游局
◆本文图片来源于西班牙国家旅游局、德国国家旅游局、睿途旅创
图片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
顺承文旅行业在新技术时代将井喷发展的大趋势,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初由全国知名公共文化专家符湘林先生联合多位业内大咖共同发起成立。
研究院以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助力文化品牌建设为使命,广泛集聚各类专家学者、专业机构,打造“平台式”“一站式”新型文化智库,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创企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包括顶层设计、评估督导、资源导入和项目合作等。
目前,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化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兴智库机构,业务涉及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四川、重庆、云南、福建、海南、新疆等地,深受业界好评。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号文路229号万象企业中心MT2楼304-305室
联系方式:
研究院座机:021-54308008;021-54308018
研究院传真:021-67281277
编辑部:028-62848586
邮箱:1016801207@qq.com
声明
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