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件400年前的“时尚男装”,来头竟然这么大!

图片
图片
- 2023年第4期 -
(总第474期)
2012年,在苏州天平山脚下人们发现了一处明代墓葬。
其中有一件400年前朝廷命官穿着的“明制汉服”最引人注目,它不仅成为后来苏州丝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牵扯出一段苏州名门望族的往事。
图片
天平村,这是苏州木渎地区的一个村落,坐落于天平山脚下,也因此得名。
这一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义田、义庄与祖茔的所在地,近千年的岁月自然安给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印记。
图片
▲木渎天平村
2012年3月,在天平山东麓一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人们在一座土墩里发现有古墓出土。由于墓葬正位于建设范围中部,周边墓围等已经遭到破坏,所以考古人员当机立断,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挖掘过程中发现墓穴中有大量的水银,这在一方面很好地保护了墓葬,另一方面也给清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据媒体报道,有一名男性工作人员所戴手套意外划破,导致水银浸到皮肤,当时手就肿了起来。
图片
▲相关新闻报道
最终一共发现7座墓葬,出土了一系列铜镜、木枕、木梳、玉坠等文物,其中有一件丝质的衣服最为珍贵,虽然已经过去了400多年,却依然保存完好。
这正得益于水银防腐以及密不透风的墓穴环境。由于一直封存地下,出土时这件衣服已经失去了色彩,全部呈土黄色,但上面的金线刺绣却清晰精美,由此可见墓主人来历不凡。
图片
▲部分出土文物
图片
▲出土丝质衣服
根据墓志铭考证,墓主人名叫范惟一。他并不出名,因受先祖福荫,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笔。
范惟一出身名门,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第十六世孙。嘉靖年间他考取进士,此后先后担任过工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卿等职务。为官期间救济灾民、惩办豪强,世人因此称赞他颇有先祖遗风。
图片
▲范惟一墓志盖(明故中大夫南京太仆寺卿中方范公墓志铭)
作为中国历史上数得上的名人,范仲淹为世人留下了太多的丰功伟业。而对于家乡苏州,他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一个就是苏州府学,另一个就是他所创立的范氏义庄
前者开辟了中国官办学校的苏式样板,成为苏州文脉的源头和炽盛之地;后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功能的民间慈善机构,在中国慈善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范仲淹画像
范庄前,这是苏州古城内一条颇有名气的小巷,而这份名气自然就来自范仲淹。
范仲淹晚年时创立了范氏义庄,他拿出多年积蓄在苏州购买了大量田地,把经营田产所获得的利润资助族中贫困家庭。
图片
▲范庄前,图@陶老师Mr-T
于是,义宅、义学、义田等一系列项目都实施了起来。在族中,有钱的人家就把钱拿出来办义庄,族里人每天都可以在义庄领口粮、衣料,可以住在义庄,甚至义庄还可以提供婚姻费、丧葬费和科举费。
作为义庄的发源地,深受儒家仁爱文化影响的苏州,资料显示苏州历史上有各类义庄200多个目前留存的义庄建筑数量约20多处,主要分布在姑苏古城,而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平江路街区
图片
▲苏南义庄建筑历史和现存分布图(图源:《明清时期苏南义庄建筑研究》) 
图片
从1050年设立至1953年全部移交政府,范氏义庄延续了整整900年,不得不让人惊叹。
但这漫长的9个世纪不可能一帆风顺,自然少不了波折,最困难的时期,就是元末明初。
图片
▲范氏义庄原址上的景范中学,图@陶老师Mr-T
元朝末年,战乱让范氏义庄备受冲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更是下令,没收了义庄2000亩义田,甚至还流放了不少范氏族人。这样一来,不仅削弱了范氏义庄的发展力量,更是吓退了那些本想支援义庄的有识之士。
因此范氏义庄进入了低潮期。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宣德五年(1430年)时,范氏义庄的田产锐减至只剩下三分之一
图片
▲范义庄公祠位置图,图@ (清) 范能浚编集. 范仲淹全集 (下)
到了嘉靖十七年(1538年),朝廷下令,要求义庄中的义田也要像其他民田一样正常交税,赋税进一步消耗了义庄的财力,也让经营更加步履维艰。
就在义庄面临破产的危急时刻,范惟一站了出来。那时他作为范氏义庄的掌管人,曾向江南巡抚请求减免义田税收。
随后嘉靖皇帝才准许下调税收比例,减轻义庄负担,这样范氏义庄才有了一丝生机。后来,范惟一的兄弟范惟丕捐赠私产,重建宗祠,让范氏义庄迎来中兴。
图片
在这900年的岁月长河里,范惟一的姓名只是一闪而过,但这件出土的官服又让我们重新注意到这段历史,尽管典籍上不过寥寥几字,但不难想象背后有多少故事。
这件官服全名为黄缎地柿蒂孔雀纹织成襕袍。所谓襕袍,就是古代官员的一种制服,织成就是以彩丝或金缕织成的名贵丝织品。
图片
▲苏州丝绸博物馆馆藏黄缎地柿蒂孔雀纹织成襕袍
这是件典型的明代官服,交领右衽、上裳下裙。面料为正反五枚提花缎,其纹样特征是上裳织有柿蒂形江崖海水牡丹孔雀纹,孔雀尾部向肩部延伸,过肩图案有龙纹,通肩与裙襕纹饰一致,纹样十分精致。
它出土时有污渍和破损,经清洗修复后收藏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中,由于过于珍贵,博物馆专门给他做了一个专柜,完全是在恒湿、恒温的环境里面单独摆放,轻易不展出露面。
图片
▲范惟一墓,图@苏台栖乌
2013年年初,范惟一墓葬被迁移至天平山鸭坞岭并修缮一新,偶尔有徒步爱好者路过,却很难注意到林木间的墓碑。
他们并不认识范惟一,也不知道他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这是范氏义庄900年兴衰里的一小段插曲,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神的一点余韵。
本节目音频来自“古今悦动听!DING!”,是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馆打造的原创音频品牌,以声音短剧穿越往昔岁月,用配音、音效重现历史的回响,通过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演绎,解码城市人文基因,展示苏州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活力与魅力。
参考资料: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天平村明墓发掘简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明清时期苏南义庄建筑研究》,作者梁耀建
出品方 | 喜悦声创
音频出品 |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馆
监制 | 乐轩
主编 | 说书的菜
声音短剧配音 | 辫子叔叔、亚鑫、洋子
编辑/后期 | 雅小胖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