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转账咋被限额了?多家银行发布公告,依据个人使用情况限额,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天书
近期,市民张女士向记者反映,自己的银行卡转账额度被限制为单日最高2000元,而“银行卡转账限额”也成为网络热点话题。通过调查,记者了解到,各银行对转账限额规定不同,每人的银行转账限额依据交易流水等实际情况而定。银行之所以对账户转账限额进行调整,也是基于近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高发,为切实保护资金安全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市民反映
银行卡转账金额受限
多家银行发布公告
最近我的银行卡单日转账金额被限制了。”近日,家住市北区的张女士发现自己在某国有银行办理的银行卡每日最高转账额度变成了2000元。“我的这张卡里一直以来存钱不多,但因为绑定了我的网络支付软件,所以相当于我的‘中转卡’。我会把自己的工资转到这张卡上,再转到余额宝里。”在最近的一次转账操作时,张女士发现银行卡单日转账被限制在2000元以下,反馈给银行后被告知需携带个人证件等去柜台提升额度。除张女士外,网络中有不少网友也遇到了此类情况。“突然发现好久不用的卡被限额了”“刚把钱转进银行卡里,没想到因为被限额,钱进去就出不来了”“最近看到不少银行发布公告调整了交易限额”……网络平台中,“银行卡限额”成为了热议话题。
近期,多家银行发布公告,对非柜面渠道支付交易限额进行了调整。8月4日,青岛银行在官网中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客户非柜面渠道支付限额的公告》表示,“近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高发,为切实保护您的资金安全,将根据账户的历史使用情况,对账户采取保护性措施,降低部分个人账户非柜面渠道的支付总限额,非柜面渠道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快捷支付、自助柜员机(ATM)、消费终端(POS)等。”而在此前,浦发银行、邮储银行青岛分行等多家银行都曾发布过调整个人客户非柜面渠道支付限额的公告。徽商银行7月23日发布的公告规定更为详细,对限额的账号范围进行了界定:一年以上(含一年)未发生取现、转账等主动交易,账户余额在50元(含)以下的I类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包含借记卡、存折);一年以上(含一年)未登录过手机银行或个人网银,账户余额在10元(含)以下的I类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市场调查
限制额度并不固定
新开卡限额更严格
为详细了解银行的转账限额情况,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了邮储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客服热线,得知各家银行的非柜面交易没有固定额度限制,“每位客户之间的额度限制都是有差异的,需要结合客户的个人银行卡使用情况、交易渠道等来看。”兴业银行客服热线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8月28日,记者以客户身份拨通了邮储银行的客服热线。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因为国家政策的要求,每个银行都要有非柜面支付限额。每个人的限额都是不一样的,有高有低,也可以到柜台调整限额。通过ATM机转账时,则同时受机器自身额度和非柜面支付限额的限制,I类账户通过ATM机单日最高转账额度是5万元。”而Ⅱ类账户因为卡片自身的限制,即使通过柜台进行转账也有限额,日累计限额最高为1万元,年累计限额最高为20万元。此外,工作人员表示,“I类账户通过柜台转账时虽没有额度限制,但离开柜台后会受到外在渠道和政策的限制。比如微信、支付宝等网络支付渠道自身对客户转账金额有限制。微信对客户的转账额度一天为5万元,一个月为30万元。支付宝的限额一天为10万元,一个月60万。”建设银行的客服人员表示,“I类账户通过柜员机、ATM机转账的单日上限为5万元,柜台转账单笔不超2000万元。Ⅱ类账户自身有额度限制,一天1万元,一年累计限额为20万元。”
对于新开卡用户,部分银行的限额则更加严格。华夏银行的客服人员表示,新开卡用户的非柜面支付限额较低,“观察一段时间会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抬高。新开户的话,I类账户通过手机银行APP转账额度最高为5000元。“为了账户安全和更好地提供服务,我们后续会根据流水限额等来分析,后续提额也要看动账情况和客户需求等进行调整。”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对通过手机银行APP转账也进行了限额。兴业银行的客服人员表示,“如果客户的储蓄卡还未开通手机银行转账的功能,需要客户到柜台确认银行卡用途等,并通过系统进行额度申请,最终以柜面申请额度为准。”
原因探访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保障个人资金安全
在此前银行发布的调整部分客户非柜面渠道支付限额的公告中,都提及额度调整原因为“近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高发,为切实保护您的资金安全,将根据账户的历史使用情况,对账户采取保护性措施”。
而近年来,银行卡成为犯罪分子诈骗、洗钱的重要通道。在往期诈骗案例中,犯罪分子通过虚假贷款、虚假刷单、冒充客服等多种方式,诱导受害者通过银行卡进行充值、转账等。中国银行业协会2022年9月9日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下称《蓝皮书》)显示,2021年,银行卡产业总体向好,人均持卡量保持增长,交易规模显著回升,银行卡产业整体风险有所缓和,银行卡欺诈率连续五年下降,境外受理网络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末,发卡方面,银行卡累计发卡量92.5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2.7亿张,同比增长3.0%,增速逐年放缓。《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国内银行卡产品发行数量较上年减少21.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银行卡总量小幅增长,人均持有银行卡6.78张。
在走访过程中,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银行账户被调整限额多是有以下三项原因。第一,预留信息不完善。比如客户证件超期、客户信息不全等。此时客户的手机银行等非柜面业务会被限制,无法使用。因此,如果客户更换了身份证、手机号等,需要及时更新银行预留信息。部分银行会筛选预留信息不完善的客户,并及时提醒前往柜面完整信息。第二,账户交易异常,触发银行风险管控系统预警。这有几种情形。一是账户长期不用,但账户中有小量余额,部分银行也会规定开卡后六个月都没有交易会限制非柜面交易;二是长期不用的银行卡突然启用,并同时出现发生大额交易;三是资金进入账户后便很快通过多个账户划转等。这些会被系统识别为异常表现,系统预警后银行便会根据实际情况调降账户的限额。第三,如果客户自身银行账户没问题,但与涉及诈骗、洗钱等违法行为的账户进行交易,那此类账户也会被牵连受限制。“如果客户想调整限额,可以咨询银行,携带银行卡及个人身份证到柜台进行办理。”该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说。
“断”卡行动
清理整治涉诈账号
为诈骗分子“断奶”
在针对银行转账额度受限进行采访时,多家银行的工作人员都提到了“断卡”行动。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每年因遭受电信诈骗而上演的悲剧数不胜数,威胁人民财产安全。而诈骗金额大部分都是通过买卖的“实名不实人”的银行卡走账,给后续追查和打击带来困难。因此,斩断电话卡、银行卡的买卖链条,就等于给诈骗分子“断奶”,从源头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早在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召开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打击、治理、惩戒开办及贩卖电话卡、银行卡违法犯罪团伙为主要内容的“断卡”行动,依法清理整治涉诈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由此,部分银行积极开展包括清理睡眠账户、严格限制开户在内的多项整治活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相继发布公告。工商银行早在2021年12月30日曾发布公告,为保障账户与资金安全,便于客户合理安排和使用个人银行账户资源,于2022年1月11日起持续开展“长期不动”“一人多户”等个人银行账户(借记卡和活期存折)的排查工作。同时,银行对非柜面转账业务进行限额,收缩非柜面转账额度,抑制洗钱、诈骗等犯罪分子的图谋。
据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公布数据,在此次“断卡”行动中,中国人民银行推动行业风险整治,清理异常银行卡14.8亿张。根据全国“断卡”行动推进会通报,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数量连续3个月下降,月均涉案单位银行账户数量同比大幅下降。具体来看,央行方面督促银行、支付机构清理“不动户”“一人多卡”和频繁挂失补换卡等异常银行账户14.8亿张。并严查支付领域涉诈违规问题,对130余家银行和支付机构开展专项检查,暂停620家银行网点1个月至6个月开户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