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上热搜!这句话戳中了网友……

图片
“从哪来回哪去。”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图片
近来,一段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视频火了。网络上流传着相关剧照和台词,令网友纷纷围观。
图片
犹记內苑深处,惶恐萧瑟无度
据介绍,《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两位网络博主拍摄的3集系列短片,讲述的是一盏中国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
其中,女博主@夏天妹妹噢 扮演了拟人化的“玉壶”,另一位男博主@煎饼果崽-则扮演帮助她返回中国的记者。
图片
“相信我,我真是从大英博物馆逃……”
“逃出来的那只玉壶”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在预告片引发关注后,8月30日,剧集的第一集正式上线。
图片
看完短剧的网友们则表示,其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小玉壶来到记者和朋友的住处后感叹,“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
图片
尽管并非大制作的剧集,但是网友们还是被《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展现的情怀吸引。
今梦回何方?当是云中旧路
网传图片显示,今年年初,有网友留言,希望“拍一部动画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让各个文物拟人化,然后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图片中还可以看到主创的回复“等我”。
图片
随后,主创停更三个月,查阅大量资料,并远赴英国进行拍摄。
仅仅是因为一个承诺吗?他们这样回答:“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我们真心相待,在这个信息飞速的时代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更希望他们,它们都能听见我们的声音。”
图片
也许,剧集中的玉壶终有踏上故土的一天,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大英博物馆里来自中国的文物,依然静静地躺在里面。
从速,从速,回首怅然东顾
近来,经历藏品被盗、馆长辞职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备受全球关注。而由于有众多来自中国的文物,大英博物馆的动态也刷屏国内的社交媒体。
据统计,在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文物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唐宋三彩、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件件都是绝世珍藏。它们被簇拥在玻璃柜里,一个个冰冷的编号试图掩盖它们背后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的入藏时间,主要集中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余年之间。这正是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沦为列强半殖民地的时期。
这些陈列于异国他乡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伤痛。所以,在社交媒体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至于大英博物馆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页面语焉不详:
自大英博物馆以汉斯·斯隆爵士(编者注:1660-1753,他将个人藏品交给了英国国会)的收藏品为基础建立以来,中国文物一直是大英博物馆的一部分……通过当代购买等手段,藏品进一步丰富……
图片
图为大英博物馆网站中国藏品页面
但是几百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些文物漂洋过海背后的辛酸苦难。
而至于大英博物馆文物归还问题,长期以来,英国方面援引该国1963年的《大英博物馆法案》,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绝将被掠夺文物归还原址。
前几日,大英博物馆声明自己是“文物盗窃”受害者,然而追根溯源,中国显然才是文物被盗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大英博物馆曾辩称,文物在自己管理下“更安全”,“保存更好”,但不断浮出水面的流失案件,则让这一宣言不攻自破。
1993年该馆收藏的罗马硬币被盗;1997年几本波斯书籍被盗;2002年一尊有2500年历史的希腊雕像被盗;2004年15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2017年一颗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戒指钻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经失窃……
管理如此混乱,连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都忍不住感慨,从博物馆偷东西比你想象得更容易。
而且,国外不少博物馆的很多藏品都是裸展。一些文物别说玻璃柜了,连个隔离藏品与观众的栏杆也没有,谁都可以上手摸一下。在石壁上涂鸦、掰掉雕塑手指、打碎瓷器等事情时有发生。
不仅如此,对于一些流传千年的文物,很多外国博物馆并不完全懂得如何保护。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中国绢画。这幅画在1900年被从颐和园抢走,1903年大英博物馆仅花了25英镑购入,现在成了镇馆之宝。
刚到大英博物馆时,1500多岁的《女史箴图》保存得并不好。当时的英国古画师不了解中国绘画,以为这和日本的屏风画差不多,于是仿照“日式折屏手法”,将这幅无价之宝切割成了几块,裱在镶板上,明清时期的题跋也被当作边角料裁掉。
粗暴的切割对这件国宝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伤,导致它不停地开裂掉粉。最后,他们不得不请了中国修复专家邱锦仙,《女史箴图》才得以修复。
图片
女史箴图(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越来越多的国内民众,也呼吁文物回家。
图片
据报道,迄今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途径主要有三种,即购回、捐回和追索。据统计,从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中国通过各种途径,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共15万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近几年在各方努力下,又有多批次流失文物回归。
去年,社交媒体上有一个提问:“博物馆中让你感到最震惊的一件文物是什么?”高赞答案:“大英博物馆一个角落里的一个石枕,上面写着‘家国永安’。‘家国永安’这四个字放在枕头上的含义。可能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
图片
惟愿流落在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家,也希望“家国永安”,历史不会重演。
图片
来源:新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人民网
编辑:小鱼儿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