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昱评《全球冷战》丨美苏冷战是如何蔓延至第三世界的?

图片
耶鲁大学历史系著名冷战史学者文安立和他的代表作《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资料图/图)
如果要问哪部外国学者的冷战史著作在中国影响最大,耶鲁大学历史系著名冷战史专家文安立(Odd Arne Westad)教授的《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肯定是许多读者心中的最佳选择。此书2005年以英文出版,2012年由北京大学牛可教授组织翻译出版,问世后在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初版距今虽已有18年,但依然是冷战史研究、世界当代史研究学者必读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学者们依然不断与这本书展开对话,并借鉴其观点、论述方法、分析角度。《全球冷战》一书因其长盛不衰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冷战史研究的经典。在国际格局发生快速变化的今天,重读《全球冷战》,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文安立其人其书
要了解《全球冷战》的主题、脉络和主要观点,最好的切入点是了解文安立与其他美国冷战史大家约翰·加迪斯(John Gaddis)、梅尔文·莱弗勒(Melvyn Leffler)迥然不同的个人经历。文安立的个人经历有四个阶段是值得特别注意的。第一,文安立1960年出生于挪威,青少年时期正逢西方民权运动的勃兴,因此深受西方左翼思想的影响。本书中有相当篇幅论述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对冷战政策的影响,而他对大国干涉的猛烈批评,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批判运动对他的影响。第二,文安立确立以学术为志业的博士期间,就学于在美国外交史学界鼎鼎大名的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这是美国外交史、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镇,其问题旨趣和研究进路独树一帜,文安立这段求学经历对于理解本书非常关键。第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安立在第三世界广泛游历,曾就职于南非和巴基斯坦的国际援助组织,也曾到中国长期访学,并与中国学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对第三世界事务的高度关切和同情,在这本书里都有所体现。第四,文安立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先后任职于北卡、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还曾在挪威诺贝尔研究所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两所著名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长期任职。在我看来,相对于传统的美国学者,文安立的北欧出身、第三世界游历、在美国以外的历练,都有利于他跳出常见的大国视角,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冷战,那就是这本书标题已经点出的“全球”视野。
图片
1957 年 12 月 16 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北约会议。(资料图/图)
《全球冷战》之所以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它推动了冷战史研究几大脉络的发展。首先,这本书比较充分地论述了中国在全球冷战中的重要角色。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冷战史研究对于中国的角色、地位、影响都关注不够。老一代冷战史研究权威加迪斯、莱弗勒等学者一般着眼于美国、苏联或者欧洲在冷战中的角色,对于中国着墨不多。自21世纪以来,随着海外华裔学者如张曙光、陈兼、刘晓原、翟强、李小兵、张晓明,以及国内学者如沈志华、杨奎松、牛军、章百家、李丹慧等人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中国在冷战中的角色与影响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但总的来说,现有研究还是集中在冷战时期的中国与欧美大国的关系上,对于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冷战互动关注较少。受文安立《全球冷战》的影响,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文安立的学生、哈佛大学杰里米·弗里德曼(Jeremy Friedman)的Shadow Cold War: The Sino-Soviet Competition for the Third World,和乔治·华盛顿大学裴斗虎(Gregg A. Brazinsky)的Sino-American Rivalry in the Third World这两本专著,分别对中国与苏联、美国在第三世界的竞争进行了很好的论述。就此而言,《全球冷战》是论述中国在全球冷战中的角色和作用的一本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
第二,与此前绝大多数的冷战史宏观研究相比,《全球冷战》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三世界视角。以往的研究,关注焦点是大国(如美国、苏联、中国),或者中型强国(如英国、法国等)在冷战中的角色与作用。《全球冷战》在从全球史角度书写冷战史时,给予第三世界这一长期被忽略的群体以特别的关照。这一写作视角和内容上的调整,矫正了作为冷战史研究主流的大国视角、欧美视角。受此影响,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从东亚、阿拉伯、南亚、非洲、拉美的视角来重新理解冷战。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吕德量(Lorenz M. Luthi)教授的Cold Wars: Asia, the Middle East, Europe一书,很大程度上就承袭了文安立的这一第三世界视角。
图片
1962 年 10 月 18 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总统在白宫会见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图中)。图左为苏联驻美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
第三,这本书也极大地推动了冷战意识形态史和帝国史研究脉络。就意识形态史研究脉络而言,需要提到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传统。该校的韩德(Michael H. Hunt),是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巨擘,专攻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之间的关系,他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有中译本),是一本经典著作。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出版社还有一套在国际学术界声誉极高的《新冷战史丛书》(原主编为加迪斯,现由文安立主持),前面提到的陈兼、翟强、张晓明、弗里德曼、裴斗虎等人的成名作均出自该丛书,在中国学术界影响很大的雷迅马的名作《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也是其中之一。就帝国史研究脉络而言,很早以前,我们在冷战史研究中也曾经有一段时间使用“帝国”概念,但一般都是把它作为一个意识形态批判的靶子,批判美国是帝国主义、苏联是社会帝国主义,从学术角度进行严谨研究的不多。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发现美国和苏联都具有某种帝国形态,即他们虽然都是现代国家,但是它有能力,也有意愿对其他国家进行影响和控制。文安立在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的同事弗拉迪斯拉夫·祖波克(Vladislav M. Zubok)的专著《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就提出苏联是一个革命意识形态帝国这一判断,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全球冷战》对上述两个脉络进行了整合,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美苏两国在冷战中表现出了有别于以前的殖民主义帝国的新帝国形态——意识形态帝国,他们对世界其他区域、国家之所以能产生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各自秉持的两大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和正义主义)在世界各地、各个人群中均能产生巨大反响。这一“意识形态帝国”概念,是理解《全球冷战》的重要主线。
图片
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军人物戴维·哈维。(资料图/图)
高级现代主义与全球冷战
《全球冷战》共分十章。这十章都围绕以下主旨或是说一系列彼此相关的问题展开:美苏作为意识形态帝国,在以零和博弈为原则的冷战对抗中,为什么会对第三世界进行强烈干涉?其干涉主义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这种干涉主义和第三世界革命浪潮之间是如何互动的?最后,这种互动对于美苏、对于冷战以及对于第三世界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
本书用“高级现代主义”这样一个关键词贯穿各个章节。这一关键词借用自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军人物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哈维认为,美苏在意识形态上虽看似对立,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本国政治-社会-经济制度是一种高级现代主义,而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状态是一种不正常的、落后的、必须加以改造的社会状态,而改造的模板就是美苏本国的高级现代主义。《全球冷战》强调,正是将自身制度认定为“高级现代主义”这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解释了美苏为何都想依照本国制度为模板而深入改造第三世界;即使美苏社会内部不乏各种质疑和反思,也未能改变这个趋势。文安立认为,美苏这种难以自省的“高级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和要将自身这套制度推行于其他国家的执念,令这两个国家分别变为自由帝国和正义帝国两大新意识形态帝国。美国认为,自己从前殖民地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秘诀就在于自由主义,因此只要将这一理念推广到全世界每个地方,就可顺理成章地解决贫困、争端、战争等问题。苏联则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前落后国家能迅速强大起来,是因为它高举反对一切剥削和压迫的正义大旗,因此可通过将正义原则推广至全世界的办法,来彻底解决第三世界面临的独立、发展问题。但这仅仅是美苏两国自身一厢情愿的想法,第三世界对两大国干涉的看法和反应十分复杂。第三世界这时候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要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第三世界国家无法抛弃自身的文化、历史等因素而完全照搬美苏模式,必须要在本土文化和外来因素之间进行调和。
第三世界与冷战
基于上述分析,《全球冷战》的论述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一、二章,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美苏两国的“高级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怎么形成的,随之而来的是,两国的干涉主义倾向是怎么形成的?这两章的核心看法是,美苏两国精英都认为本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样板,可以通过把本国的观念、制度、政策推广到第三世界的方式,来彻底解决第三世界面临的问题。当这种思路与冷战这一被美苏双方认为是零和博弈的对抗局面相遇时,华盛顿和莫斯科都觉得,第三世界是传统欧洲殖民帝国崩溃后不容有失的权力真空地带,如果自己不积极进入和干涉,势必会落入敌手。这样,在对本国“高级现代主义”的自信和对国际局势的零和博弈认知双重影响下,两国均开始积极干涉第三世界事务,并很快变成了一种例行化的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难以扭转。
但美苏干涉的对象非常复杂,这就是第三章所集中论述的第三世界革命浪潮这一问题,可看成是全书的第二部分。第三世界在冷战时期面临的最急迫任务,是追求自身的独立和解放。在与旧殖民帝国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力量薄弱的第三世界既需要外部支持,更需要统合各种前现代社会力量,与殖民者展开斗争。面对这样的局面,第三世界各国的民族精英对两大意识形态帝国所持的态度就复杂起来。首先,因为这两个帝国都支持非殖民化运动,所以第三世界国家都积极寻求这两大国的支持和援助,以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这里《全球冷战》借鉴了挪威学者吉尔·伦德施塔德(Geir Lundestad)提出的“受邀的帝国” (Empire by Invitation)概念,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美苏之所以介入第三世界事务,并不仅仅是自己主动的行为,也是当地精英、人民主动邀请他们介入以对抗传统殖民强国的结果。其次,第三世界的许多精英和人民的确也仰慕美苏在现代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第三,第三世界领袖们又觉得自身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宗教等均有可取之处,不能完全照搬美苏模式,而应根据本国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借鉴。
图片
挪威学者吉尔·伦德施塔德(Geir Lundestad)提出了“受邀的帝国”概念。(资料图/图)
《全球冷战》的第四、五、六章组成了该书的第三部分,主要说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处于优势地位时,两大帝国如何干涉第三世界,其中重点论述对象是美国在古巴、越南以及南部非洲怎样以自由名义进行干涉、如何在干涉中背离了自己的目标和原则这两个问题。这三章说明,虽然美国声称的最终目标是在相关国家实现个人自由,但在干涉过程中却经常与独裁政权合作,以保护美国自身在冷战中的利益,有时候也默许或支持英国、法国、荷兰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统治,甚至容忍南非的种族主义。美国的做法,反而使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丧失个人自由,并在美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反弹。比如,美国对亚非拉诸多独裁政权和种族主义政权的容忍和扶植,引起了美国国内民权运动的激烈反对,也遭到了全世界的谴责。就此而言,美国的所作所为,反而有害于自由理念的推广。
《全球冷战》的第四个部分为第七、八章,主要讨论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苏联实力的相对上升,苏联怎么干涉第三世界而美国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在文安立看来,与美国一样,苏联以正义的名义对第三世界进行干涉时,也背离了自己的目标和原则。虽然苏联号称要推动全世界、全人类的解放,反对一切压迫和不平等,但在具体行动中经常歧视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觉得其他国家的共产党要么不是成熟的共产党,要么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这反映出苏联共产党人并未能真正坚持正义的标准。同时,在一些关键时刻,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当苏联自身的利益和古巴的利益产生矛盾时,苏联为保护自身利益而退让,令此时斗争态度坚决的古巴十分不满。同时,苏联对第三世界缺乏了解,其决策机制有严重的问题。例如1970年代以后苏联主导与第三世界联系的不是外交部门,而是克格勃,但克格勃对第三世界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误差。以上种种,都令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干涉偏离了其原定的目标和原则,苏联在第三世界的介入更成为其不堪承担的重负:不仅苏联入侵阿富汗、对其他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成为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苏联的干涉更制造了自己与其他共产党国家之间的矛盾,削弱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图片
1962 年 10 月 28 日,英国伦敦,核裁军运动(CND)成员抗议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行动的游行。 (资料图/图)
《全球冷战》的第九、十章,作为全书第五部分论述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冷战结束的关系。从1980年代初开始,美苏冷战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实力快速下降,美国和西方阵营的整体实力上升,双方对第三世界的干涉再次发生攻守转换,对冷战的终结产生了巨大影响。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冷战》一书比较全面地、综合地论述了两大意识形态帝国对第三世界干涉的全过程,以及它所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正因为其视野广阔、叙事宏大、层次丰富,《全球冷战》出版后第二年就获得了班克罗夫特奖。
从中国研究者的角度读《全球冷战》
作为中国的冷战史研究者,我觉得《全球冷战》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学习和借鉴。第一,文安立在此书中展现了突出的综合能力和广阔视野。就目力所及,世界当代史的研究论著中还没有其他著作能达到这个层次。《全球冷战》围绕着战后世界最重要的历史现象之一所展开的学术探究和对话,不仅限于历史学,也包括了国际关系、社会理论、政治学等学科和方向,将散布在各个领域和方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和升华,为后来者超越原来的大国视角、外交史视角等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也对后来者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从整体上提高了国际学术界的冷战史研究水平。第二,《全球冷战》展现了一本优秀的历史著作应该具有怎样的叙事能力。对于优秀的史学著作来说,不仅要有极高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还要能妥当剪裁史料、安排章节和铺陈文字,表达出作者对人类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关切和思考,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曲折往复的共鸣和深思。《全球冷战》虽然旨在描述美苏冷战如何蔓延至第三世界这一宏大命题,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时,文安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通过动人而易读的历史叙事方式,将意识形态史、国际关系史、大国关系史、全球南方史、精英史、大众史、国际政治史、全球史等研究旨趣、重点和内容都有很大差距的研究成果,以扣人心弦的方式呈现给各种读者。
立足于中国学者的关切,我觉得《全球冷战》一书也有一些遗憾。第一,文安立在该书中承认,他更加关注的是第三世界中的革命问题。对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面临的发展问题着墨不多。但从中国和东亚角度来看,发展问题在冷战史研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在东亚、东南亚,到1980年代基本呈现出美国的盟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苏联盟友被抛在后面的态势,这都对亚洲乃至全球冷战的结束产生了巨大影响。遗憾的是,《全球冷战》一书对此极少涉及,对冷战阵营在第三世界的经济竞逐极少给予讨论,是一个较大的遗憾。
第二,此书主旨是突出第三世界和意识形态在全球冷战中的角色和影响,但它对大国之间硬实力竞争的论述不足。尽管《全球冷战》对美苏如何干涉第三世界作了深入的描述,但未能揭示为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干涉较多,七十年代变成了苏联干涉较多,但到八十年代情况又发生了逆转。究其原因,美苏两个大国、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硬实力(特别是在经济、科技方面)的较量,是决定两大意识形态帝国对第三世界干涉力度的关键因素。此外,因为《全球冷战》主要侧重于美苏对第三世界革命的干涉,主要着眼于各种硬干涉手段,如军事、政治、隐蔽行动等,对更能长期发挥作用的软干涉手段如经济(贸易、援助、投资)、文化交流、科技感召力等涉及不多。《全球冷战》这一论述的不足遮蔽了一些重要问题,例如:苏联最后为什么力不从心要退出在第三世界与美国的竞争?为何1980年代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援助数额不多,但苏联社会对此却极为反感,从而成为苏联领导人不得不急于摆脱的政治包袱?
第三,《全球冷战》的确对美苏两大意识形态帝国对第三世界的干涉进行了深刻批判,但却没有对第三世界自身进行批判。国际学术界目前在援助第三世界国家问题上有很多反思,因为从战后到今天,第三世界国家接受了许多援助,但最终依靠援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极少,更常见的情况是,外来援助在第三世界反而助长了诸多腐败、浪费等现象,而且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经常爆发矛盾、冲突甚至是战争。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中特别列举了第三世界国家许多精英人物,他们在推动民族独立时起了很大作用,但在推动民族国家发展问题上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第三世界国家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除了像文安立所强调的那样与外部大国的干涉有关外,与其自身是否有关?就此而言,这一问题又与前面两点相关,为什么在冷战初期比较落后的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冷战后期能够快速发展,而原来情况较好的拉丁美洲、中东反而落后?这是一个与当前发展问题紧密的问题,是值得认真讨论的。
《全球冷战》虽有上述不足,但依然瑕不掩瑜,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而且可读性很强的经典历史著作。
姚昱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