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吕梁山,群峰耸立,势如脊骨,连绵起伏。这宛如大龙的脊骨,穹窿突起在蓝天之下,黄土高原之上。大山之下,大河奔流,黄河和汾河自北向南穿山越岭滔滔而去。
长期以来,由于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加之生态脆弱,大山深处的山西省吕梁市被列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成为山西省的深度贫困聚集区与脱贫攻坚主战场。
从2013年起,经过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吕梁全市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吕梁篇章。
“吕梁是表里山河、大美山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壮丽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厚重的文化、辈出的英雄,还有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8月27日,在山西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第二站“八月乡村·吕梁行”启动仪式上,中共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表示。
如今的吕梁,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吕梁大地徐徐展开。
让古村落“新”起来“活”起来
古村落在山西灿若繁星,大多以沧桑、古朴、神秘著称。临县孙家沟村,这个位列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山村却另辟蹊径,以窑洞为特色,建筑错落有致,古雅而现代。
孙家沟村最大的特色是艺术赋能,让古村落焕新发展,让村民吃上了“艺术”饭。而这都源于一个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谢永增。
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坛上,谢永增的山水画别具一格,颇具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直受画界及外界社会的广泛关注。
谈起与孙家沟的结缘,谢永增坦言是这个古村落吸引了他。由于长期在吕梁山上画画写生,谢永增几乎走遍了吕梁山的所有古村落,与孙家沟的邂逅让他决定留下来“用艺术点亮乡村”。
2019年,在临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在孙家沟古民居正式落地,这也是中国首个窑洞式乡村艺术馆。
“现在吕梁是我的艺术故乡,特别是孙家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孙家沟艺术馆建成后,很多画家和游客来这里写生、旅游,尤其是美术院校的学生,给这个村带来很大的变化。”谢永增说。
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的落成,不仅让孙家沟的古窑洞建筑群得到修缮和利用,也成为广大艺术家关注大美吕梁、书写大美吕梁、宣传大美吕梁的重要平台。
建馆以来,孙家沟村先后举办各类画展30余次,签约美院写生基地近10家,提升了古村落的知名度,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在“八月乡村·吕梁行”百名记者采风期间,“乡土中国·北京八人中国书画邀请展”正在艺术馆开展。谢永增告诉记者,这是今年窑洞艺术馆举办的第8场画展,全年将会举办12场画展,做到月月有展。
目前,孙家沟村拥有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两张名片,同时还拥有中央后委、军委三局机要处旧址等红色资源。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龙表示,孙家沟艺术馆落地后,村里陆续建起五家窑洞民宿接待处,吃住可同时容纳300人,特色的写生创作也带动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红枣采摘、品味农家美食、品读红色文化等,推动了特色红枣醋、散养乌鸡场的建设与发展,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开始稳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艺术馆和红色资源,把我们村打造成全国最优质的写生基地、旅游基地,吸引更多的画家、游客来我们村写生画画、旅游参观。”王建龙说。
作为“用艺术点亮乡村”的受益者,今年80岁的民宿业主马爱连感触颇深,“谢老师给我们村带来的变化特别大,这几年村里卫生也好了,村民素质也提高了,游客与学生娃也来了。我这14间窑洞为游客、学生提供住宿,去年收入有9万多元。”
距离孙家沟村不到20公里的地方,另一个古村落也焕发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张家塔村位于吕梁市方山县,由36个院落、252孔窑洞组成,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是张家塔村赵姓始迁祖赵山及其后代八代人,励精图治、依山就势建成的城堡型民居群。整个聚落用高墙围起,修建有砖灰结构地下甬道(地道),可贯通36院,不出自家院门就能走遍全村各院,对内可相互通联,对外可严加防范。
2009年,张家塔村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
两年前,方山县启动张家塔古村落项目开发,将其分为观光区、休闲区和沟壑花海区,在坚持古村格局完整有序保护的前提下,对村落的公共空间进行创新开发。经过全景规划和保护修缮后,地下甬道累计贯通约2200米。
此外,在乡村民俗展演、花灯展等多种活动赋能下,张家塔村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村集体每年增收150万余元。2022年,该村被确定为山西省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
张家塔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峰表示,近年来,张家塔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如今,吕梁市通过对古村落在保护中的创新性开发,既留住了乡愁古韵,也让古村落焕发出活力新生。
“我们正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就是让那些有特点、有文化、有山水、有乡愁的村先活起来、火起来,成为美丽幸福吕梁的乡村支点!”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表示。
产业兴旺,让“上访村”蝶变“明星村”
8月4日,乡村振兴题材电影《青塘村》在吕梁市临县前青塘村开机。
该片以乡村振兴中先进人物及事迹故事为原型,塑造了当代青年人不忘初心,为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孜孜追求,艰苦创业、振兴乡村,共同致富的生动故事。
该片主人公的原型名叫张新勤,2015年,返乡青年张新勤在前青塘村创办了该村第一家粽子生产企业——山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历史名村前青塘村位于湫水河西岸,一年四季水量充足,孕育着品质优良的茂密芦苇,有着“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的美誉,但这个生态优美、资源独特的村庄由于贫穷,曾是临县有名的“上访村”。
临县既是红枣大县,同时具备粽叶的独特优势,就在脱贫攻坚期间,受扶贫工作队的启发,前青塘村开始发展粽子产业,村支书张新文动员在晋中市做电动车生意的弟弟张新勤回乡创业。
如今,山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前青塘村粽子产业的龙头企业,也成为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标杆企业。
“我们包粽子的工人,速度最快的每天可以包2000个,每个工费0.25元,那么一天就有500元的收入,基本上都是前青塘村或者周边农村的劳动力,这个产业对农民就业有很强的带动。”张新勤表示。
为了保证农民就业与收入的稳定,山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开始将产品线延伸到月饼、蜜饯等产业,并设计将粽子这一特定节日的食品向休闲食品迈进。
采风团采访当日,该公司的月饼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为中秋节备货。除了各种设计新颖、包装考究的新式月饼,还有临县独特风味的空心月饼。
在张新勤的带动下,前青塘村先后创办了大大小小的粽子加工作坊145家,3000多人从事与粽子相关的工作,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回归农村创业,2023年,该村粽子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我原来在外地打工,后来看到青塘村发展粽子产业,就回来到青塘食品厂上班,之后我也成立了一家公司。从给别人打工到别人给我打工,粽子真的是前青塘村全村的摇钱树。”山西凯鑫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乐勤表示。
目前,青塘粽子已开发出江米、黄米、两米、无糖、杂粮八宝、山楂六个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市。在青塘粽产业的带动下,临县已逐步形成了红枣、枣花蜜、优质粽叶、粽绳、芦苇画的生态产业链。
小小的粽子不仅将前青塘村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还为曾经的贫困山村开辟了一条蕴含“钱”景的致富之路。
2022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前青塘村凭借“粽子”成功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名单,并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近年来,在粽子产业的带动下,该村先后发展了采摘园、水上乐园、百亩鱼塘、明清古建、晋绥边区野战医院、采摘园等一系列旅游观光项目,初步形成了旅游、健身、体验、研学等为一体的休闲农旅模式。
“南有嘉兴,北有青塘”,这个临县曾经的上访“第一村”正在蝶变为乡村振兴的明星村。
在山水田园,遇见诗和远方
“山荒、河干、煤灰多”——这是许多年前外界对吕梁市离石区的深刻印象。
2022年以来,离石区下大力气打造大东沟生态景区,主打露营牌。“露营+体育”“露营+研学”等项目引来不少市民体验,带活了从市区到大东沟沿线的乡村旅游,被深藏的绿水青山正逐渐变成金山银山。
露营业态在增加游客驻留时间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乡村和百姓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离石区还依托王营庄文旅小镇推进农旅融合示范引领,众多新业态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
暑期期间,不少学生慕名来到王营庄文旅小镇,体验集视觉、触觉、听觉于一体,充满科技感的各种声光电产品。小镇的深处,复古的小商铺聚集了各种美食与娱乐区。
这个占地40.91亩、建筑面积8356平方米,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文旅小镇是利用王营庄村旧卫生院、旧粮站等集体土地兴建,以“两路四巷双广场”为主要内容,包含酒吧、地方特色美食、乡村e镇、戏台等,定期上演各种光影灯光秀,随着游客的增加,当地村民建起了农家乐。
八月的离石,稻花飘香,禾苗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在文旅小镇东侧,王营庄田园综合体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田一片翠绿,水稻立于风中,旁边的沟渠里,不时有小龙虾、小螃蟹爬出。如今,280余亩水稻郁郁葱葱、长势正旺,稻渔共生模式已初见规模。
离石区吴城镇党委书记孙晶晶表示,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产,为群众增收,实现粮食、水产双保供,走出了一条农业转型和特优发展新路。
除此之外,王营庄田园综合体还规划了乡村花海、农业体验、休闲游乐、亲子互动等区域。
据悉,离石区成立的文旅集团,通过村集体入股的方式集中使用乡村振兴资金,对一些前景好的涉农和文旅项目投资,争取让每个村发展有“品”的特色产业,带动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吕梁市正在着力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以乡村旅游为牵引,打造美丽乡村、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历史文脉,让有特点、有文化、有山水、有乡愁的村先活起来、火起来,成为美丽幸福吕梁的乡村支点。
在吕梁市方山县,相毗邻的庄上村与前东旺坪村均为水库移民村。登高远眺,横泉水库的浩渺水波近在咫尺。
2008年,为了支持横泉水库建设,庄上村、前东旺平村实施了水库移民搬迁工程,当年5月份开工建设,10月份村民就全部搬进了新居。2022年,方山县引入山西蒲谷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村集体+专业公司”的模式,将前东旺坪村和庄上村一体化打造。
依托旅游、蔬菜大棚等,2022年,庄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9500元以上。该村还被山西省授予“美丽宜居示范村”和“省级卫生村”等荣誉。
前东旺坪村同样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产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村集体增收致富之路。前东旺坪村根据横泉水库水源地保护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葡萄种植产业22亩;流转893亩土地,发展大棚种植、中草药种植;通过“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东”的三变改革,吸纳现有的养牛、养鸡户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
山西蒲谷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蒲苇表示,庄上村与前东旺平村要组团发展、一体推进文旅产业,打造并串联起花海摄影基地、卡丁车基地、特色民宿、露营烧烤、儿童游乐园、垂钓等众多特色产业,此外,利用横泉水库水面风景修建开通的1.3公里步行道和2.6公里车行道,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打卡”。
在吕梁新一轮“百企带百村”政策的号召下,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让游客在山水田园中遇见诗与远方。
十八大以来,吕梁人民不负嘱托,书写了脱贫攻坚的吕梁答卷。新时代,吕梁人民继续发扬“吕梁精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在续写乡村振兴的“吕梁样本”。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