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蓝莓还小的镜头藏着十档可变光圈:华为让我看到了整个世界

图片
作者 | 李张成
来源 | 心声社区、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图片
眼前的李张成是华为创新发明“十档可变光圈”的发明人之一。他语气平缓,温文尔雅却又情感细腻,访谈中聊到深处不禁红了眼眶。他说,自己是幸运的,被一个优秀伟大的公司选中,从家乡来到上海扎根立足;他珍视当下,不拧巴、很坦然,在努力的工作中,找寻除了养家糊口以外的意义。
十档可变光圈是华为Camera领域众多专家的智慧之作,目前已累计拥有20多篇专利。让我们通过李张成的讲述,一起来听听背后的故事。
01
一个惊喜的offer
和摄像头结下不解之缘
问:公司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什么吸引您在一个领域奋斗至今?
答:我研究生的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研究高分子材料。2014年应届毕业那会儿很懵懂,作为材料专业的学生,我不怎么关注ICT行业,另外当时华为还非常低调,在消费者领域初露锋芒,所以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华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记得是2014年的8月初,公司来我们学校开招聘宣讲会,现场我投了简历。9月中旬安排了面试,仍然记得面试我的是一位45岁左右的女面试官,她给我的感觉很温和。她问我家里有没有兄弟姐妹?我说我有个妹妹,我和妹妹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然后她问我生活会不会有点艰苦?我说,现在其实不苦,学校有助学金、生活补助,我的论文和实践做得不错,在学校也把各类奖学金拿了个遍。接着,她问我,你觉得你所学的专业跟我们做手机有什么关系吗?我给她举了个例子:当时手机后壳还是塑料材质,我正好做过塑料方向的研究,就告诉她手机后壳是怎么一步步被加工出来的,聊了很久。因为专业不是特别对口,我没有抱很大希望,就很放松、坦诚地跟面试官交流。
9月底,我惊喜地收到了offer。当时就想,这位面试官为什么会招我呢?
拿到offer后,我才开始在网上了解华为公司的情况。读了任总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我第一感觉是老板真的挺务实的,也很契合我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的心理,至少契合我的心理。我也了解了奋斗文化,对公司有了比较深的认同感。
工作几年后,我慢慢理解自己能进入公司的原因,更多是一种价值观的相投。面试官可能在我身上看到了一种韧劲,一种成长环境自带的与公司的契合。我很喜欢两句话,一句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公司其实不要求你天赋异禀,但是特别希望你能认可华为价值观,而且往往是那些与公司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这里扎根、长期发展。第二句话是“在战火中成长”,华为人在实战中会学得非常快,因为能够进入华为的学生,学习能力都不差。这几年我在公司带过很多从清华、中科院、上海交大等高校毕业的优秀同事,他们的学习能力比我强很多。只要价值观契合、有基本的学术背景,在华为成长的速度会非常快,因为华为能够给你想要的舞台。
问:在研究可变光圈之前,你已经在公司工作了5年,是在哪些方面耕耘,积蓄力量?
答:虽然我学的是材料专业,但入职后被安排来开发手机摄像头,也能上手做起来,因为材料是一个基础科学,做失效分析也比较合适。比如镜头胶水开裂、成像黑斑这些问题,就是材料相关的失效分析。而后我逐渐转型做摄像头的结构设计,再后来专注做摄像头马达的结构设计,慢慢地就偏重于系统、工程方向了。因为公司的平台很大、视野很宽广,我在工程方面的积累很快。
一路走来,我做的都是旗舰手机影像方面的项目,一直在产品开发和交付的一线。随着华为在影像领域的高速发展,我也一路快速成长。从入职时参与的P8的OIS光学防抖分析,到第一次上手跟导师做P9的全球首款徕卡双摄镜头,华为终端开始在手机影像领域打响品牌。Mate 9是我第一次扛大梁,独立带项目。后来我还做了P20双摄模组,P20出色的夜视影像实力获得了用户口碑,让P系列坐稳了高端影像旗舰的位置,卖得特别火。
P30长焦是第一款长焦镜头,让P30能够实现最高30倍变焦、P30 Pro能够实现最高50倍变焦,因此拥有“望远镜”的称号。P30 Pro长焦发布的时候,很多人让我上台讲几句,但那时我被推上台后竟憋红了脸,一句话都没讲出来。因为长焦模组的成功,那一年,我们拿到了很多奖项。
在做可变光圈之前,我还参与了P40和P50的研发。印象最深的是开发P40十倍光学变焦的时候,2020年4月,我家宝宝要出生了。我赶回老家陪太太在医院待产。下午三点半她被推进了产房,我就一直在产房外走来走去。三十年来骨子里一直争强好胜的我,似乎不知道怎样去面对一个如此美好的生命,只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一直流眼泪。六点四十三分,我听到洪亮的哭声,医生出来跟我说是个女儿,六斤六两。我当时就给她取名为Coco,因为我正在做的项目叫Coco,我把我三十年来最有成就感和最具幸福感的两件事放在一起,记录下这段缘分。感谢美好的生命降临,感谢生活给予我的一路艰辛与幸福。
后来同事知道了我家姑娘叫Coco,都开玩笑说:“张成,二胎一定要取名Star,因为我们下一个项目叫Star。”我感觉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之前的五年,我积累了一些交付和项目经验,和爱的人结婚、有了孩子,一家人在上海的生活稳定下来,我的心态也逐渐平和。
02
比蓝莓还小的镜头
藏着十档可变光圈
问: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个发明的价值是什么?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不同的改变?
答:十档物理可变光圈能够给消费者体验带来非常深刻的变化,比如我们用F1.4大光圈的时候,如果始终用F1.4档位,在高亮场景下就会过曝,但如果是在夜景下用F1.4,就会有超级夜景的效果。
调整这个功能,让消费者能直观地看到我们光圈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变化。日常使用的时候用2.0光圈就可以了,在一些高亮场景,把光圈调成4.0,可以扩大它的景深,拍出来的效果会非常惊艳。
实事求是地说,一个新技术从给人们带来惊喜,到慢慢成为人们的“习以为常”,这个过程是很快的。但它带来的更深的改变是,把人们对于照片的追求再往前推进了一步,让大家习惯了这种好的画质,就已经很重要了。
问:十档可变光圈项目最艰难的阶段是什么时候,您当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答:2020年,当时终端还在做P50长焦,部门安排我开始投入这个项目的研究,整个量产项目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开发周期则更长,有3~4年。因为是第一次做,一直都不顺利。要把像苹果一样大的单反镜头,设计成比蓝莓还小的直径10毫米的镜头,并且稳定量产,非常困难。
我们的开发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设计到首个样品阶段,重点要解决理论计算、仿真和模具设计。
第二个阶段是从首个样品到性能调试阶段。这是一个功能产品,要能实现精准的控制,需要很长时间的调试。对光圈来说,最重要的是三个指标:一是开口的大小直径;二是开合的精度,开合在每个档位上要精准,光圈和镜头完全匹配,不能“偏心”,不然会造成很多的成像问题;三是真圆度。在各个姿态、各个档位下都要保持精准,这是一个精细活儿。我们也是第一次做,所以光圈形态的设计、测试方案的搭建、测试设备等全都是自主设计的,都是我们摸索出来的。
第三阶段还要解决可靠性,能抗摔。需要把它从1.5米的高度往下摔12次。这个比蓝莓还小的组件真的太精密了,一开始摔一下就散架了,就得重新设计。
第四个阶段,有两个重点工作,一是进行马达、模组、整机的匹配,也就是把它装到手机上去,看效果怎么样。过程中还要进行批量的验证,从小样到生产2000个、5000个,看有没有问题。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量产,当时高峰期一天要生产近4万个,保障这么大产量下的良率,非常挑战。各个小部件有100多种搭配,我们要找出性能最好、良率最高的搭配组合。这个阶段要持续两个月才能稳定下来。
作为开发和量产的负责人,我需要全程参与项目的设计、产线组装和测试,但2022年3-6月碰上了上海疫情封控,我只能在家和供应商远程讨论。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非常着急。6月解封后,才干了一个多月,产品就开始爬坡上量生产。胜利在望了,但是最后一步的跨越异常困难,市场的上量考验和时间节点的逼近,让人有一种火烧眉毛的紧迫感。这时候,我们团队其他项目组的成员以及周边团队,从开发、测试,到质量、采购等模块都来帮助我们。测试的同事帮我们做分析,有紧急认证的项目,都会加班加点地测试,帮我们驻场发现问题;算法调试人员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为了提升良率,直接在产线进行调试。
项目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成功。我只是做到我应尽的部分,而背后是强大的团队在提供支撑。到了年底,因为产品市场表现的成功和一些重要专利,我获得了金牌个人奖,但我都不想一个人上台领奖了,因为十档可变光圈真的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问:你记忆中的高光时刻是什么?哪一刻让你倍感自豪?
答:我们全情投入做的产品,从实验室走出来与消费者见面,这个时刻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Mate50发布会上首发了十档可变光圈,当时我和团队的几个同事在供应商出差,供应商特意准备了一个大会议室,有一个大屏幕,让参与项目的同事一起观看发布会。当余总介绍物理光圈十档可调的卖点时,大家纷纷站到屏幕前合影、互相祝贺。这是一个令人非常开心的场景,我一直记得。
另外就是在最近的2023年华为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布论坛上,我作为代表介绍十档可变光圈。我一个人站在偌大的舞台中央,台下是几十家媒体的长枪短炮,那阵势真的是太让人紧张了。给我预留的时间是9分钟,结果我语速很快,说得特别流利,6分钟就讲完了。当时很多家媒体视频直播,女儿在家看到我上电视了,大喊着:“那是我爸爸!”我太太也给她拍了好多照片。
图片
平时有人问我女儿,你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她总回答说:“我爸爸是工程师,我爸爸是做手机的,我爸爸还会坐飞机呢!”因为我经常坐飞机出差。她还会跟别人各种吹牛,觉得爸爸是万能的,所以她遇到什么困难,就会说“这个我爸爸肯定能搞定”,我特别自豪。
03
星光总会照亮前行的路
问:您的状态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非常平和,说话语速比较慢,就是温文尔雅的感觉,您刚来我们公司也是这种状态吗?
答:我刚来的几年很有冲劲,一直保持百米冲刺的状态,也经常争强好胜。入职八年我的WeLink一共换过两个签名,前五年都是“执行力第一”。那时候的我做事特别快,交代给我的任务,为了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我会一直思考、不停地做,不管白天黑夜、周末、节假日。压力大了还特别容易发脾气。
后三年我的签名改成了“创造价值”。这个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我开始带团队,会更多地去考虑规划团队的价值点和组员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自我施压的状态下久了,身体也出现了异常,最严重的时候从150斤瘦到只有120斤,调整一段时间后才基本维持在140斤。
现在的我会选择一种更好的奋斗方式,在保持执行力第一的同时,学会排解压力——隔一天或两天就跑5公里,出差的时候至少周末去跑一跑,一直坚持下来。有一次产品发布会后,同事问我怎么庆祝,我说:“那就跑5公里庆祝一下吧!”跑步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问:能够成为华为的创新发明人,您还有什么想要分享给从事相关领域的年轻人吗?
答:第一点是要改变做事情的出发点,从围绕自己转换成集体视角。工作前两年我也有绩效B的时候,开始也很困惑,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怎么却没有受到认可。我也不是不在意,但是一两个小时就能自行消化,更多的是想着我接下来还要在公司生存与发展,那我就要为公司创造价值。从家乡走到上海,在公司这个大平台学到很多,公司让我看到了整个世界,我还希望在这个舞台上能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回馈给公司,所以我很知足。比如我在做一个简单的金属件的时候,就会想,如果这个金属件的成本是4元,我是不是能够在保持性能和功能的情况下,把它降到3元,那乘以我们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卖1000万台,就会给公司创造1000万的利润。
第二点是华为和员工之间的契约精神非常打动我,只要我能够做成一件事情,公司肯定会回馈,只不过有时候会晚一点,但最终一定是会有回馈的。
第三点就是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我们创造了一些有意义的产品,这个产品能给公司创造利润,给自己带来回报,还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这三点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缺了一环都不行。坚持正向的循环,坚持正向的价值观,内心保持善念,对于个人长久的发展、长久的生活,非常非常重要。
问:您一直在做项目,却产出了20多个专利,作为从交付战线上成长起来的专家,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答:我所有的技术、能力都是从实战中学习的。我有申请专利的习惯,应该已经有几十篇专利,包括一些高价值专利,这也是专利部“喜欢”我的原因。
在做P50产品的时候,我写了5篇专利,后来友商用了相同的方案,但比我们落后了一年。在解决成像黑斑问题的过程中,我找到的方法使我们手机市场反馈的黑斑FFR(现场失效率)大幅下降。我还写了一篇专利,帮助整个业内的良率至少提升了0.5个百分点,现在这个专利已经拿到了国家专利局的授权证书。
我们做的研究都会快速运用于产品,最终发布上市,而华为在摄像头影像领域业界领先,所以很多厂家也会借鉴我们的方案。在战场上,我们更能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专利,这是我在交付战线上能够快速成长为专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对于未来,你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答:我想能继续研究一些有价值的产品,做有趣的开发,希望有机会把移动影像的体验再推升一步,也期待能参与到划时代产品的开发中,期待某个产品可以让公司重回增长轨道,公司可以促进社会繁荣。这是有效的奋斗,是除了养家糊口以外的意义。
图片
我和家人在一起
生活方面,希望能带给家人一些幸福的体验、一些不一样的惊喜。时间宽裕以后,多带一大家人出去走走。
遇到妻子,有了宝宝,组成圆满幸福的小家庭,她的父母对我视如己出,让我拥有了一大家子温暖善良的家人,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
相较于未来,我更愿意享受此时此刻,最珍惜的人都在,梦想也在。
蓝血研究院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