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意外,她的船戏果然删了

《奥本海默》已经登陆内地院线。
口碑炸裂,评分从8.6一路涨到8.9
图片
上映5天,票房未破2亿。
谈不上大爆,只能算中规中矩。
图片
常言道,片红是非多。
伴随《奥本海默》全球票房突破7.8亿美元大关,争议也纷纷袭来。
在恒河河畔。
由于电影出现“一边诵读《薄伽梵歌》,一边为爱鼓掌”的尺度场面,一些印度教团体站出来抗议,要求删除这一诵经尺度戏。
甚至,还有人向诺兰写公开信,认为这是“对印度教徒的宗教信仰进行刻薄攻击。”
图片
在俄罗斯。
有关部门以“《奥本海默》《芭比》不符合维护、加强本国传统价值观的目标”为由,发出禁映令。
只要未经版权所有者许可,这几部电影就不能大银幕上放映。(备注:好莱坞早在2022年就集体退出俄罗斯市场。)
图片
在咱们的豆瓣评论区。
围绕着精英自恋、顺直白男审美、黑裙子打码技术、史诗级裹脚布叙事等争议点,网友放言高论,争得面红耳赤。
图片
「奥本海默」
Oppenheimer
2023.8.30
图片
>>>>奥本海默是谁?
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他从哈佛大学提前毕业后,又前往剑桥大学深造,攻读物理学研究生。
因为与导师帕特里克·布莱克特关系不合,坊间盛传他在导师的苹果里注射有害化学物。
幸亏导师没有吃,奥本海默被从轻处罚。
图片
左边:奥本海默;右边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1927年,奥本海默前往理论物理圣地哥廷根大学,师从马克斯·玻恩,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同年,他接受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为美国理论物理学奠定基础。
图片
左边:奥本海默;右边马克斯·玻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项目经理”,为曼哈顿计划设计制造原子弹。
1945年7月16日,他的团队成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核试验。
简称,三位一体核试验。
之后,又为美国研制出轰炸日本帝国主义的核武器,进而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图片
曼哈顿计划下的三位一体核试验是核武器在世界上的首次爆发
二战结束,奥本海默担任美国原子能总顾问委员会主席。
他到处游说,希望国际社会对核武器进行管控,避免核军备竞赛。
麦卡锡主义时代,他的立场和言论得罪了一些政客。
后果可想而知,不仅安全许可被撤销,还被安全听证会扣上叛徒的帽子。
直至1963年被授予恩里科·费米奖(美国政府机构原子能委员会颁发的一项国际奖),他才正式洗脱罪名。
图片
在物理学领域,奥本海默是一个具有自毁心理的天才。
在私生活方面,他是一个不惧伦理道德的花心大萝卜。
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
他倒好,朋友之妻不客气。
在加州理工任教时,他趁着好友莱纳斯·鲍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不在家,颠颠地去找人家的妻子艾娃·海伦,打算一起私奔到墨西哥。
艾娃·海伦把这件丑事告诉了丈夫。
最后,奥本海默与莱纳斯·鲍林友尽,闹得不欢而散。
图片
鲍林一家
1936年,奥本海默认识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学生琼·弗朗西斯·塔特洛克
二人干柴烈火,缠绵热恋3年之久。
奥本海默求过两次婚,但女方均委婉拒绝(琼受困于自己的性取向)。
图片
琼·弗朗西斯·塔特洛克
与琼分手后,奥本海默在舞会派对认识了一位人妻,凯瑟琳·普宁
二人关系进展神速,经常私奔到乡下牧场去骑马露营。
一来二去,他竟然把女方的肚子搞大了。
为了遮掩绯闻,这对偷情男女不得不与绿帽子老公沟通离婚计划。
1940年11月1日,奥本海默正式迎娶凯瑟琳·普宁,谱写男小三转正史诗。
图片
奥本海默一家
更狗血的是,奥本海默与凯瑟琳·普宁奉子成婚,却依旧放不下前女友琼。
于是,他化身时间管理大师。
一边照顾怀孕妻子,一边与前女友发展地下情。
图片
>>>>建核大业
诺兰之所以会拍《奥本海默》,源自罗伯特·帕丁森送的一部奥本海默演讲集。
出于对该人物的兴趣,他还拜读了传记小说《美国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成功与悲剧》
这部书将奥本海默形容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
他既为人类带来毁灭性质的原子弹,同时也要遭受内心的惩罚。
好家伙,一读就一发不可收拾。
诺兰决定以小说为基础,围绕安全听证会一事创作电影剧本。
他打算以第一人称视角为主,探讨个人在历史变革中如何应对历史、地缘政治、自己的内心。
可以说,没有这部传记小说,就没有现在的《奥本海默》。
图片
为了拍摄《奥本海默》,诺兰请来一众好莱坞明星坐镇。
这群明星也很给面子,不但自降片酬,而且不在乎戏份、不介意角色。
只要档期合适,一切挺诺兰的安排。
图片
兴许阵容太闪的缘故,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直喊脸盲。
隔几秒就出现一个明星,仿佛走马灯一般,堪称好莱坞的建核大业。
基里安·墨菲,多年媳妇熬成婆。
绿叶多年,终于饰演男一号奥本海默。
图片
艾米莉·布朗特,主动找诺兰约戏。
顺利拿下女一号,饰演奥本海默的老婆凯瑟琳·奥本海默。
图片
小罗伯特·唐尼,仿佛拿了变形记的剧本。
造型有突破,饰演反派一号人物路易斯·斯特劳斯
图片
马特·达蒙,自己打脸。
原本打算暂时息影,却被诺兰力邀饰演莱斯利·格罗夫斯
图片
弗洛伦丝·皮尤,资源杠杠滴。
她奉献大尺度,出演奥本海默的情人琼·塔特洛克
只可惜,这尺度被高科技黑裙子遮挡住了。
图片
除了以上几位核心角色,还有一群大咖露脸。
奥斯卡影帝拉米·马雷克,饰演核物理学家大卫·劳伦斯·希尔
图片
奥斯卡影帝加里·奥德曼,饰演杜鲁门
图片
奥斯卡影帝卡西·阿弗莱克,饰演情报官员鲍里斯·帕什
图片
奥斯卡影帝肯尼斯·布莱纳,饰演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耳
图片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导演本尼·萨夫迪,饰演“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
图片
乔什·哈奈特(《珍珠港》《黑鹰计划》《黑色大丽花》),饰演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
图片
戴恩·德哈恩(《杀死汝爱》《超凡蜘蛛侠2》),饰演曼哈顿工程区副总工程师肯尼斯·尼科尔斯
图片
东尼奖最佳男主角汤姆·孔蒂,饰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图片
杰森·克拉克(《猩球崛起2》),饰演听证会顾问罗杰·罗布
图片
阿尔登·埃伦瑞奇(《凯撒万岁》《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饰演路易斯·斯特劳斯的小助理。
图片
>>>>论遗憾
私以为,虽然《奥本海默》优秀,但还算不上天才之作、大师巅峰。
原因有三。
第一,创作意图明显,有匠气。
整部电影延续诺兰非线性叙事的作者风格。
求学与爱情经历、主持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1954年安全听证会,1959年施特劳斯提名内阁听证会,这几个重要时间段排列组合式出现。
他总是将一个简单流畅的故事变得复杂化,让你在云里雾里产生一种错觉:
诺兰牛掰!故事这么复杂,他的思路还如此清醒。
图片
图片
此外,他用黑白彩色差异化表现主客观视角的不同。
1954年奥本海默出席安全听证会是彩色画面,
代表主观视角。
1959年施特劳斯提名内阁听证会傻 黑白画面,
代表客观视角。
这种处理花了心思,但没啥惊喜。
图片
图片
第二,配乐有点吵。
一部电影的宏大场面、史诗风格,不一定需要全程饱满的高分贝配乐来支撑。
但,《奥本海默》的配乐,延续了《信条》的废耳膜的传统。
在IMAX厅待3个小时,被吵到心情烦躁。
唯一令我无比震撼的是,三位一体核试验爆炸的那短暂的宁静。
毕竟,震撼人心往往不是喧闹。
图片
第三,女性角色被诟病。
《奥本海默》之所以被批评是老白男审美,是因为男性角色多、女性角色少。
譬如,凯瑟琳·奥本海默这个角色。
她不惧世俗道德,有冲突传统婚姻的魄力和勇气。
从不甘心相夫教子到沦为家庭主妇,她的转变展现了附庸生活的无奈和悲剧。
同时,她逻辑严谨,舌战听证会评审团,简直吊炸天。
只可惜,一个如此充满魅力的女性角色,竟然零零星星的戏份,变成了花瓶。
图片
>>>>结束语
在三位一体核试验之前,奥本海默曾引用过一段梵文诗词:
森林中,战场上,或处水中或火内,
或陷入敌人重围,或在海中或山顶,
不论入睡或酒醉,或遭遇艰辛。
这段妙语体现了在面对改变人类命运之时,他内心充满矛盾与纠结。
同样,我对《奥本海默》情感亦是如此。
它拍得的确优秀,希望它继续书写票房历史。
但,也只能停留在优秀,无法再进一步。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