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潮新闻客户端 叶抒
图片
网红林徽因
无所不能的AI,最近复原了几位名人照片,其中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美人照”,开眼角、加卧蚕、打高光、磨皮加滤镜,被整为刚从韩国整容回来的“网红脸”,因此被推上微博热搜。
林徽因,有颜,有才,有故事,不少“认识”林徽因的人,都从她的“故事”开始。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一千个吃瓜群众化出一千零一个林徽因。有将其封神的,有斥其为花瓶的,有将其作为茶余饭后八卦谈资的,也有将其贬为一文不值的,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都有。
图片
请输入图
封神派曰:美丽的女子百里挑一,智慧的女子千里挑一,美丽而智慧的女子万里挑一,集美丽、优雅、智慧、才情于一身的女子,百年难遇。有幸,这百年里,出了一个林徽因。
林徽因被封神,于是乎网上铺天盖地的各类文章,开篇便是“林徽因说”,且用黑体戳眼。
图片
3岁时的林徽因。
花瓶派曰:冰心没有美貌没有吴文藻,她依旧是冰心;林小姐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她会是虾米。
甚至有网友如此说:“我不相信一个才华横溢的女性可以理智从容地处理感情问题,我不相信一个容貌姣好的女性可以将爱情和虚荣放置在事业之后,我不相信一个出身贵族的女性可以在学贯中西之后回国报效,我不相信这样一个女性,可以为了国家和文化,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是什么原因使他有那么多的“不相信”?
难道你不相信,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1948年初夏,携夫人抱着刚半岁的女儿,会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难道你不相信,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李四光,1949年12月,会从瑞士巴塞尔乘船秘密于1950年5月6日到达北京?
难道你不相信,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1950年10月,会从美国洛杉矶乘坐轮船,转了大半个地球绕行欧洲回到祖国?
难道你不相信,华罗庚、钱学森、苏步青、朱光亚、梁思礼、童第周……会放弃优渥的国外物质生活,冲破重重阻扰,回到生斯养斯的故土,是为了报效祖国?
那么,你到底相信什么?
八卦派曰:林徽因确实有故事,徐志摩因为她与张幼仪离婚,金岳霖因为她终身未娶,沈从文与她互相欣赏,冰心因为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而与其绝交……
林徽因被人煲为“鸡汤”,在社会各种场合拼命推销,包括气质修炼、时装打扮、社交能力训练,等等等等。英语不好可以看“林徽因的英语水平”;学会计没兴趣就翻翻《用会计语言戏说林徽因与三个男人的故事》,热门课程是《智慧女人是如何挑老公的》……
时髦的抖音,制作出超火的林徽因情话语录。
图片
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杭州。原名林徽音。
林徽因不是“神”,更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极有才气的人。
民国才女
1904年6月10日,杭州吴山脚下,陆官巷林家院内诞下一名女婴。
女婴祖父林孝恂,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清末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浙江海宁、孝丰、仁和、石门、杭州等地方官员,一生的大半都在浙江,将其称为“新浙江人”不为过。
林老爷饱读诗书,当时取名必“男楚辞,女诗经”。《诗经·大雅》“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即周文王之妻。林老爷给长孙女取名“徽音”,包含两重意思:既期望孙女拥有像大姒一样的美好品德,又希望林家多子多孙。
林徽音(后改名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早年曾留学日本。
1909年,林家从陆官巷迁至仅一街之隔的蔡官巷,5岁的林徽因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
1912年,林徽因一家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从1904年至1912年,林徽音在杭州住了整整8年,是一个妥妥的杭州女儿。
图片
1916年,林徽因(右一)与表姐妹们的合影。她们身上穿的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
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1916年,林家又从上海迁至北京。林徽音入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1918年,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梁思成到林徽因家做客。两人在林长民的书房“邂逅”,是年,林徽因14岁,梁思成17岁。
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描述了父母当时见面的场景:“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自此“邂逅”以后,在林家后院的紫藤架下,梁思成与林徽因度过了无数快乐时光。
梁思成虽然不善言辞,却也不失幽默,一次,两人到太庙约会。林徽因至,却不见梁思成的踪影,正生气。忽然传来一身悠悠的声音“我在这里”,循声看去,梁思成坐在一棵树桠上,正向她扮鬼脸。林徽因又气又恼,说:“你真傻,真孩子气!”梁思成说:“可你还是爱上了这个傻小子!”
从此,梁思成得了一个“梁上君子”的雅号,林徽因自然成了“林下美人”。
图片
1920年,林徽因在伦敦。林徽因左脸的酒窝,徐志摩的诗里曾经描写过。
1920年春,林长民赴英国讲学,林徽因随父去伦敦读书。临行前,林长民对女儿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至伦敦,父女租住的房东是一位老姑娘,建筑工程师,她很喜欢林徽因。林徽因经常帮她描图,渐渐地,开始对建筑学产生兴趣。
她曾问房东:“建筑工程师就是盖房子吗?”
“不,不,建筑师和盖房子根本不是一回事。建筑是一门艺术,就像诗歌和绘画一样,它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建筑学是一门集美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理念等于一体的综合学科。”
这番话打开了林徽因认识建筑学、学习建筑学的大门。此后几个月里,林徽因跟着这位房东游走在伦敦的大街小巷,听房东为她介绍每栋房子的建筑特色。
房东的讲解让林徽因发现原来自己眼里那些习以为常的建筑,都蕴藏着巨大的魅力。
父亲讲学结束,林徽因甚至不愿离开伦敦。父亲向她承诺,将来一定送她出国念建筑学。从此,她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名叫建筑师的种子。
她说:“我跟父亲周游了欧洲。在我的旅行中,我第一次萌发了学习建筑学的梦想。现代西方一流的壮观激励了我,充满我心中的愿望是,将其中的一些带回到我的祖国。我们尤其需要建造的理论,因为这能够使你的建筑物屹立许多个世纪。”
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在她带回的行李中,有大量书籍,有文学的,更多的是建筑学方面的书籍。
梁思成从清华毕业,打算出国留学,但对于要学习什么专业还在犹豫不决,找林徽因商量。林徽因说:“我以后要学习建筑学。”
后来,功成名就的梁思成坦言:“其实,我当时连建筑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我喜欢绘画,徽因向我介绍了建筑学这个专业,所以,我下定决心学了建筑学。”
建筑业成为两人一生的事业,成为两人沟通情感的重要基石。
图片
杭州西湖,林徽因纪念碑。
林徽因是个才女,追求她的男子不知其数。
1920年初冬,伦敦,22岁的徐志摩遇见16岁的林徽因。
歌德说:“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第一次见面,多情的徐志摩立马被林徽因迷住了。
“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是林徽因激发了徐志摩的新诗创作。
徐志摩送给林徽因的《草上的露珠儿》:“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新归来的燕儿,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
“燕儿”企图用“露珠儿”再筑“新巢”。
林徽因得知徐志摩已婚,果断抽身,她不愿作不光彩的第三者。
然而,“燕儿”还是毁掉“旧巢”,徐志摩与张幼仪离了婚。
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此话真假参半。
1947年,病重住院的林徽因,托人捎话给张幼仪,希望能见一面。
后来,张幼仪在自传中,讲到两人见面的场景:“见面的时候,她虚弱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望着我们,头转到这边,又转到那边。她也仔细地瞧了瞧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也许是我人长得丑又不会笑……”
当时氛围有些尴尬,大家都沉默不语,虚弱的林徽因拉住张幼仪的手说:“终于得见了,幼仪,我欠你对不起,但我不后悔。”
张幼仪五味杂陈,有说不出的迷惑。
这段话,虽然只有18个字,却明确反应了两层意思:一是欠了几十年的“对不起”终于还给债主,二是对那段经历“不后悔”。
有人说,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是写给徐志摩的,林徽因说是写给自己孩子的,其实这首诗可以送给徐志摩,可以送给孩子,也可以送给我,送给你,送给天下所有的人。
与徐志摩不同,金岳霖的爱极为深沉,林徽因得了肺结核,金岳霖一边为其介绍名医,一边忙前忙后打点,为了给她补身体,他买了小鸡,小鸡养成母鸡,母鸡下蛋,给林徽因补充营养。林徽因卧床不起,他搜集各种林徽因喜欢的读物,甚至坐在病床头,轻声朗读给林徽因听……
林徽因去世时,金岳霖无比悲伤,他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梁思成再婚,金岳霖没有参加婚礼,而是孤身一人来到了林徽因的坟前。
晚年的金岳霖,用“极赞欲何词”五个字,道出对林徽因的崇敬与赞美。将“赞”改为“爱”,即“极爱欲何词”,恐怕是金岳霖的真心表白,只是“爱”字太敏感,不便说。
创建全国高校第一个建筑学系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攻读建筑学。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入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注册美术系。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林24岁,梁27岁。
结婚前夕,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说:“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
婚后,梁思成不无自豪地对世人说:“老婆自己的好,文章老婆的好。”
图片
1925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林徽因穿着自己设计的戏服和头巾。
1928年7月,东北大学工科增设建筑学系,并招收了首届学生,这也成为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建筑学系。9月,留美归来的梁思成应聘到东北大学建筑学系,任专任教授,不久改任主任教授。1929年3月,林徽因也应聘到东北大学建筑学系,任专任教授,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她讲的课生动形象,有趣活泼,深受学生喜爱。
梁、林夫妇到东北大学任教,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建筑教育的新纪元,东北大学也因此与中国的建筑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筑系仅仅存在3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学踏上了流亡的征程。就是这短短的3年,建筑系就已经培养了刘致平、刘鸿典、张溥、赵正之、陈绎勤等一批日后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大师。
1931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应朱启钤聘请,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供职,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为“校理”。
图片
中国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北总布胡同。
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回到北平,租下位于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三号院。这座四合院宽敞,安静,前后两个院子,院子四周各有一排单层平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不少知识分子常常利用聚餐、茶会、座谈等形式组织沙龙,在沙龙中切磋学问、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在民国史上独具特色,堪称近代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沙龙的“东方版”。
当时首屈一指的沙龙,当数林徽因、梁思成家的“太太客厅”。
每个周末,“太太客厅”都汇聚着各路知识精英,有金岳霖、钱端升、张奚若、周培源、陈岱孙等学者,有沈从文、徐志摩等文人,也有萧乾、卞之琳等青年学生,陶孟和与沈性仁更是“客厅”中的主要座上宾。林徽因不仅才貌双全,社交能力也很强,是“太太客厅”当仁不让的主持者和核心,如当时来访中国常到“太太客厅”做客的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言:“她交际起来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部围着她转。”
冰心是一位极其传统的女性,于是写短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发表于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年9月27日第2期至第10期),文中含沙射影,指出林徽因在家中举办沙龙,讽刺她侃侃而谈,爱出风头的做派。
林徽因在山西做庙宇调查,听闻此事,带回一坛酸醋,托人送给冰心食用。
追寻遥远的盛唐
早在1925年,梁启超给正在美国读书的梁思成寄了一本《营造法式》。该书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由将作监李诫奉旨编修,原本是为了推出工程标准,杜绝贪污浪费,却也因此保留下中国营造的规则与智慧。
1928年两人成婚,特地把婚期定在三月二十一日,就是为了纪念《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因为那一天是宋代为李诫所立碑刻上唯一的日期。后来,他们又给儿子取名“从诫”,以示终生追随李诫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决心。
1932年夏,林徽因和梁思成去卧佛寺、八大处等地考察古建筑,并发表《平郊建筑杂录》。
1937年6月,他们第四次前往山西,寻找梦寐中的唐朝。
山西佛光寺的斗拱,带给他们极大的震撼,它“巨大、有力、简单,出檐深远”,他们下意识地想到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那是他们曾经寻访过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佛光寺大殿中的佛像,与敦煌石窟中的塑像相仿,他们深信,这些应该都是晚唐的塑像。在庄严的佛像群里,角落处有一尊小小的女子像,一副世俗装扮,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僧人告诉他们,那是邪恶的武则天。
有大量的蛛丝马迹显示这应该是一座唐代建筑,但他们仍然期望能找到更直接的证据。第三天,林徽因在一根梁下发现了淡淡的墨迹,它被尘土覆盖,又被后世涂抹的淡赭色涂层遮蔽,难以辨识。她在空中不停变换身姿,试图分辨梁上记录的官职和人名,终于发现一行字:“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她猛地想起曾在殿外的经幢上看到过一些关于官职的记录,决定重新读一读经幢上的文字。在经幢上,她发现了一行相仿的字:“女弟佛殿主宁公遇”。经幢立于唐宣中大中十一年(857)。
佛光寺的真实历史,终于揭晓。直到此刻,他们这才领悟到,那尊坐在角落里的世俗女子,并不是武则天,而是宁公遇。把供养人安置在佛像下的角落,在敦煌壁画中非常普遍。
1930年至1945年15年间,林徽因、梁思成共走了15个省,190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图片
林徽因和五台山佛光寺宁公遇夫人塑像。
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
1944年,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转折,盟军合力对日本反击,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国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而梁思成在这张地图上还特别标注了敌国日本的两个古都,当时美军已经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地毯式轰炸,先后119座城市化为废墟,但是京都和奈良的天空却异常平静。
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文物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是京都和奈良,它们历史悠久,最初的设计都是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古都城,如今,这里拥有众多国宝级古建筑,被视为日本人的精神故乡,多年来,日本人大都以为,京都和奈良得以幸存,是因为受到天皇的庇佑。
1985年3月29日《朝日新闻》以《古都的恩人是中国学者》为题,对梁思成夫妇保护京都和奈良的义举首次进行报道,日本古建筑权威福山敏男满怀感激地说:“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
2009年,日本奈良县政府将梁思成铜像竖立在奈良县文化会馆门前广场。
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呼号
对于北京古建筑的保护,林徽因与梁思成功不可没。
1948年,北平被围,解放军曾派代表到梁思成家中,请他标注出城内的古建筑,在最大范围内保护古建筑不受战火的破坏。
几天后,梁思成与林徽因亲手绘制的《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到了解放军手里。
《目录》重点圈出了当时北平的珍贵古建筑,而且再三强调:“这是全世界目前现存最完整、最伟大的中国都市,请一定将它保留下来!”
《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后来演变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1949年12月,北京召开关于新首都的建设规划会议。苏联专家提出了拆除北京古城墙和古建筑,发展现代工业城市,以带动全国工业大发展的建议。这一提议得到了郭沫若吴晗等为代表的拆迁派的大力支持。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会议上对旧城拆迁改造大力支持,并表示:“将来的北京如果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剩下的一些牌楼和宫门突兀的矗立当中,看着跟鸡笼、鸟笼似的,有什么文物欣赏价值?”
此提议遭到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极力反对。他们的意见是“旧城惟上”,应该在北京的西郊五棵松一带建立新城。形成老北京和新北京比翼齐飞,长安街像一根巨大扁担,连接两城的格局。北京的一头是古老的城市博物馆,另一头则是现代的国家政治中心。
此方案遭到反对,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大规模新城重建是理由之一。最终,拆迁派占据上风,认为古代城墙和宫门都是封建时代的象征,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下的新中国。
1953年,北京市再次启动对牌楼的拆除计划。为了挽救八百年历史的古都仅存的街坊毁于一旦,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再次与吴晗发生了激烈冲突。
一向以温文尔雅示人的林徽因忍不住指着吴晗的鼻子痛斥:“这是有八百年历史的古迹,你们真把它们给拆除了,将来是要后悔的!哪怕到时候重新恢复起来,也是假古董。”当时林徽因的肺病已深,导致声音嘶哑,但是这段话振聋发聩,让在场的人大为震动。
在梁思成夫妇的多方奔走下,救回了北海的团城。现今我们得以欣赏到元明清三朝的城墙,包括著名的玉瓮亭,应该感谢他们的坚持。
1918年4月,瑞典地理学者喜仁龙到中国游历,他留下一段美妙的文字描述当时的北京城:“掩映在万绿丛中,黄色屋顶闪闪发光的故宫和庙宇;覆盖蓝色和绿色琉璃瓦的华美住宅;半掩于百年古树下的灰色矮小平房;横跨有绮丽牌楼的商业繁华的大街;以及一片片有牧童放羊的开阔场地。城内种种景象,无不尽收眼底……”
1949年,政协筹委会把国徽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清华大学小组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等人参与设计工作。林徽因连续工作几个月,直到方案最终确定。
1950年6月23日,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二次会议。会议上通过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图案。
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的设想。
订立重修杭州古建筑计划
杭州女儿林徽因离开“娘家”20多年后,1934年10月,梁思成、林徽因应浙江建设厅邀请,来到杭州考察商讨六和塔重修事宜,期间还考察了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
梁思成、林徽因在杭州考察了十天,主要做现场勘探和测绘。六和塔里的每一个斗拱,梁林夫妇都一一量过,再用这个尺寸、用材和《营造法式》对比。最终得出结论:现存七层砖砌塔身的形制、用材、体例、浮雕图案都符合《营造法式》里的规制,为南宋原物。
由于是重修六和塔,于是梁思成根据测量的结果,在加上同时期的古塔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辽宋木塔(应县木塔等),以及《营造法式》等文献资料对六和塔的原状做了合理的推测,绘制了“六和塔复原状图”,复原后的宋代六和塔,木檐层为开放式平坐,层层斗拱承托飞檐挑角,出檐深远,显得秀丽挺拔,匀称和谐。
梁思成甚至还专门讲述了如若恢复六和塔原状,具体施工过程以及在施工过程当中所需注意的相关事项,足可见梁思成对于重修六和塔计划之重视以及将其付诸实施的满腔热忱。
可惜的是曾养甫被调离,六和塔重修的计划也泡汤了。
图片
六和塔复原图。
建筑是我的主业
至此,我们应该翻一翻林徽因的“成绩单”,也可以给那些关注林徽因的朋友有个交代。
她的文学作品直接翻过。
建筑学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1952年以后,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和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为国家建设提供借鉴。先后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
林徽因参与建筑设计的项目有:
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国徽图案的设计工作,许多新的构思是她首先提出并勾画成草图。1952年,林徽因抱病参加,与助手一起完成了纪念碑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参与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庄严肃穆。
组织了景泰蓝的抢救和保护。1951年,林徽因深入工厂,研究改进工艺,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欢迎。
她一生考察了多少古建筑,以上有所介绍,此处无须赘言。
1949年初,与梁思成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其后又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做出了积极努力。
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此外,主持或指导设计了云南大学“映秋院”宿舍和清华大学“胜因院”宿舍等建筑设计。
1946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之初,梁思成赴美国考察。林徽因承担起组织工作。吴良镛先生回忆到:“林徽因虽然经常卧病在床,却能运筹帷幄,是一位事业的筹划者,指挥者。”
在建筑系里,林徽因首次开设了“住宅概论”课,系统教授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理论。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第一代建筑理论家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之回归。
有人说林徽因只是空有建筑师夫人的名头,没有教授的头衔,请看《清华大学志·知名校友名录》“人物简介”:林徽因,1949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很多学生还回忆林徽因躺在病床上上课。林徽因的同事吴良镛(两院院士)说:“她躺在病床上,把一个系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可惜这并不十分为人所知。”“一位了不起的中华第一女建筑师,才华横溢的学者。”
图片
林徽因自我定位:建筑是我的主业。
八宝山有一块慕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墓。
(部分图片选自CFP)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