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他们架起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三湘都市报9月5日讯(通讯员 罗宁子 田坤 邹继伟 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黄京)“毛泽东17岁时走出韶山冲求学东山,19岁时以作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9月4日,在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报告厅里,“数”说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微党课正在进行,该微党课从数学视角讲述青年毛泽东的成长故事和革命事迹,架起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图片
一个个红色坐标、一组组鲜活数据、一系列图表海报……精心制作的“数”说多媒体产品,还原了毛泽东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情系家国的爱国精神,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独特的“红色之旅”。“原来数学与党史故事的结合可以这么生动。”2022级图书情报专业研究生颜宇叶说,党课让自己对青年毛泽东的故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然而好评的背后,是数学青年对红色文化青年化阐释和大众化传播的思考与实践。他们不仅将红色地标“串珠成链”,还创新“打开方式”,让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以数学视角与年轻人见面。
今年8月,“数”说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实践团追寻红色足迹,在实地调研中探寻青年毛泽东追求新知、矢志报国的奋斗历程。将“时间轴”限定在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坐标轴”定位于湖南本土,将时间和空间合二为一,制作互动式网页地图,串联起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的成长轨迹。
“619字的《东山书院记》中,‘湖湘’‘士’和‘国家’等词语约占全文10%,体现学堂以湖湘文化培育人才的理念。”“400余字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获得了6个眉批和141个字总评,柳潜先生对此做出了‘伟大之器’的高度评价。”大数据分析、中文分词等数字技术的加持,古老的典籍与新潮的“数”说形式结合,吸引青年们主动到历史文献中汲取养分,增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用数字技术解读红色文化内涵,用“青言青语”讲好革命故事。实践团将继续深入醴陵、衡山等地,探索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历程,形成系列融媒体产品,依托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更鲜活地讲好了毛泽东的青春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