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为啥是一部神作

本文作者:李啸天
前天,主要写了下诺兰在影迷与学院派之间的不同印象。(诺兰,让电影还原为电影,《奥本海默》不愧为神作)
昨天,川美眉替大家梳理了一下奥本海默的个人故事,干的漂亮,做了我想做又因为懒而没有做的事。(奥本海默,一个太英雄太悲情的名字)
现在,可以从文本上来聊聊《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了。
图片
看诺兰的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烧脑,从处女作《记忆碎片》就开始了,到《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达到颠覆,然后在《信条》里玩大了。他总是擅长将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通过电影技巧拍摄的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看得人一愣一愣的,很是过瘾。观众也喜欢被他拿捏,
《奥本海默》作为诺兰最新的影片,依旧烧脑,但这一次不是诺兰刻意为之,而是传主的故事过于复杂,牵涉的人物实在是太多了,涉及的历史事件也多。它的烧脑在于全片出场的人物多到令人发狂,如果对奥本海默的经历一无所知,对他所经历过的历史事件没有耳闻过,将会在电影院里如坐针毡,分分钟看不下去,脑子被烧掉。
实际上为了让影片看起来更易懂一些,诺兰还专门使用了彩色与黑白两种颜色,来讲述不同的故事线。
图片
全片共有三条线索,两条彩色画幅的是奥本海默(希里安·墨菲)视角的故事线,黑白画幅的则是奥本海默曾经的领导路易斯·施特劳斯上将(小罗伯特·唐尼)的故事线。
奥本海默的两条故事线,可以合并成一条,就是发生在1954年4月的一场秘密听证会,用以讨论要不要吊销奥本核工业安全特许权的问题。在这个听证会的基础上,延伸出了一条闪回式的故事线,一点点讲奥本海默如何从一名学生,一步步走上工作岗位,如何经历感情与思想的变化,再然后如何走入曼哈顿计划,一步步制造出了原子弹的过程。两条线穿插着推进,既可以拆开来看,也可以合并成一条线去看。
图片
奥本海默的两条故事线互为因果,展示了他制造出原子弹后经历的种种不公正待遇。
而路易斯·施特劳斯上将的那条线,则发生在1959年。那是艾森豪威尔第二个总统任期内,计划提名已退役的路易斯·施特劳斯为商务部长,在正式任命前需要走一个听证会的程序。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候选人不能通过听证会的先例,施特劳斯以为自己稳操胜券,而且听证会的各个证人都是他找来的。结果,却被一位名叫大卫·希尔(拉米·马雷克)的科学家反戈一击,证实路易斯·施特劳斯在担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前后对奥本海默采取了不公正待遇,刻意打压奥本,对他进行诬陷并打击,人品及道德都极其败坏。结果,路易斯·施特劳斯就此落败,没能当选为美国商务部长。
图片
路易斯·施特劳斯这条线索,是有所凝缩的,毕竟真正的听证会是一个综合性评价,不可能全部围绕奥本海默一个人展开。影片里,这场听证会就全部围绕着奥本海默来,不太真实。但是小罗伯特·唐尼演的实在是太好了,角色的反转与阴险狡诈,没有太多的肢体语言,仅通过微表情及细微的动作,纤毫毕现地展现出来,看得人胆颤心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他至少能够获得一个提名,后半年除非出现超级黑马,否则获奖者非唐尼莫属。
图片
图片
图片
按说,《奥本海默》作为奥本海默的传记,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的过程,才是大家最为关注的故事线,应该是故事的核心。全片里,发生于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试验性质原子弹爆炸的过程,也恰恰是影片的重中之重,是影片高潮中的高潮。至于两条听证会的故事,只是主线故事的补充。但诺兰虚虚实实,将三条故事线交错着展开,反倒更为凸显两场听证会,原子弹制造及爆炸的情节,反倒看起来只是一个插曲。《奥本海默》将一个原本相对简单的故事,拍摄的依旧惊心动魄,观感十足,非常诺兰化。
奥本海默如何研制原子弹,似乎并不重要,他在获得成功后遭遇的迫害才是全片力图表现的重点。这种与电影预期完全不一样的拍摄手法,一旦失手,将会异常尴尬,但诺兰毕竟是诺兰,他做到了。不是被观众牵着走,而是牵着观众走。
图片
冯小刚在拍摄《集结号》时,明知道全片最高潮部分是连长谷子地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过程,那场战斗到最后除谷子地外全部阵亡。冯小刚将战斗及死亡的过程拍了出来,而且剪辑好了,但是在最终成片里他却删掉了。这是因为冯小刚非常清楚,这场战斗很激烈很刺激很高潮,但如果真的放在了正片里,很容易导致一些观众沉陷在这场战斗里出不来。可整部电影的重点,核心中的核心,是幸存的谷子地为阵亡战士们寻回荣誉的过程,过于强调他们的死法,反而偏离了重心,因此他果断删去了全片里最好看的部分,保持了影片的平衡感。但冯小刚到了《唐山大地震》,就无法免俗了,因为这个片名已经预示了电影的主题就是“唐山大地震”,但实际上它讲的是震后的故事,原著小说也叫《余震》,这等于是挂了个羊头卖狗肉,因此挨了不少群众的骂。这就不赖观众了,分明导演自己在误导观众。
诺兰敢于挑战观众,主要还是传主奥本海默本身就是一个过于复杂的人物,要想将他身上的复杂性展现出来,不得不如此。诺兰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复杂立体的人物,真实还原了奥本海默,带观众走入了那段历史,完成了一份漂亮的作业。
图片
作为对比,看完《奥本海默》之后,我专门找来了《钱学森》《袁隆平》《柳青》这些反映国内一流大脑袋题材的影片看了一下。看看国内电影是如何展现一名顶级科学家的,尤其是钱学森,他从美国归来,在中国运载火箭、弹道导弹等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中国的地位比奥本海默在美国的地位还要高很多。而且,钱学森经历了民国、美国、中国三大不同环境,尤其是国内还经历了反右及文哥时期,张力十足。但电影《钱学森》展现只是一个单线条,它先入为主地将传主定性为伟大人物,然后为主角笼罩上了高光,在这种视角下,传主无论做什么,无论经历了什么,似乎都轻而易举,水到渠成,各种高光各种仰视的视角,让观众难以走进角色的内心中,也无法体会到时代对角色的意义。说它是传记片,不如说是歌颂片,几乎没有什么可看的价值。所以,这样的影片无论官方打多少高分,都难以被市场接受。
相信很多观众在观看《奥本海默》时,都会想为啥不更凝练一些,更多聚焦于奥本海默研制原子弹的过程呢?讲他经历了多少磨难,如何与德国海森堡团队进行竞争,如何防苏联间谍的渗透与信息窃取,这些内容完全可以拍出一部爽片了,不也挺好。
图片
在二刷《奥本海默》时,我还在电影院里看了另外一部电影《GT赛车:极速狂飙》,恰好也是一部传记片,它就是一部顺序拍摄的影片,整个故事很流畅,起承转合,该低谷了低谷该高潮了高潮,煞有介事。但是,它就是不好看,就是让人难以兴奋起来。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太过于流水线了,就像标准流程下完成了一份标准的作业一样,波澜不惊。
思索了一下,发现我想要凝练的那个版本,不就是另外一部《钱学森》,另外一部《GT赛车:极速狂飙》嘛?《钱学森》是国内惯常的主旋律流水线作品,《GT赛车:极速狂飙》是好莱坞商业流水线作品,咋不看还不错,在水准线以上,但依旧是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故事完全在想象范围之内,局部有刺激整体依旧一副让人生厌的模样,嗨不起来。
幸亏诺兰是诺兰,他将《奥本海默》拍成了一部更为复杂的传记片,是一部完全超出观众预期范围之内的传记片。不仅讲明白了奥本海默研制原子弹的过程,更讲明白了奥本所经历过所有的折磨,还有那个时代的肮脏与变态。
图片
单抽出来诺兰制造原子弹的过程,加上一个又一个著名人物的出现,很容易拍成流水账一样的作品。想想看,大陆前些年的“见过大爷”三部曲,当第一部《建国大业》出现时,由于集纳的明星实在太多了,新鲜感十足,居然造成了观众纷纷找明星的场面,似乎故事讲的什么,大家反而不关注,就想看自己喜欢的明星什么时候出场,演的什么,演得咋样?结果,众人捧柴火焰高,影片大卖,皆大欢喜。于是,主创认为自己抓住了观众的嗨点,觉得可以复制。
等到第二部《建党伟业》再上映时,依旧是明星轰炸,但新鲜感已过,票房惯性还有,余威仍在,但口碑及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等到第三部《建军大业》上映时,观众已彻底失去了找明星的劲头,影片就此成为了一部失败的作品,口碑与票房双扑,一败涂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抵如是。
图片
“大爷”三部曲的尴尬之处,就在于明星太多,喧宾夺主,又做不好平衡,故事性实在太差,沦于流水账,可有可无,没啥可看性。
《奥本海默》没有步“见过大爷”三部曲的后尘,一流的创作水准与三流水准相比,高下立判。
对于传主奥本海默的复杂性,《奥本海默》的多个层次,诺兰从多个角度去刻画,并为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思考。
首先是感情,这是第一个层次。诺兰在采访中一再强调片中为数不多的几场床戏,非常重要。当然,知心的总局,太过于爱护中国观众,觉得不适合大家看,于是贴心地给剪掉了,实在无法剪的地方,干脆给P上了一个小黑裙。真要感谢总局他妈,我太太感谢你老母了。
图片
话说回来,混乱的私生活,就决定了奥本不是一个单纯的人,他一生的纠结与放不开,都与此有关。他先是爱上了一个普通的女学生琼·塔特洛克(弗洛伦丝·皮尤),然后还在自己结婚后依旧与其私通。再然后是娶了一个有妇之夫的女人凯蒂(艾米莉·布朗特),两个人从私通到转正,凯蒂怀孕后才与前任离婚并与奥本结婚,这婚姻算不上光明。婚后,奥本发现凯蒂酗酒,对待孩子粗鲁粗暴,两个人不咸不淡地过了大半生。奥本不仅婚后出轨琼·塔特洛克,还出轨同事的老婆,与比自己大11岁的鲁丝·托尔曼(路易丝·隆巴德)眉来眼去,轻易搞上了床。多年老友欧内斯特·劳伦斯(乔什·哈奈特)都看不下去他的滥情做法。
图片
这三条感情线,在《奥本海默》全片中占的比重都不大,尤其是与鲁丝偷情的戏份,更是不细心压根就看不出来。但这些感情戏串联着叠加起来,足以展示出奥本是一个不太负责任的男人,品性复杂且撕裂,这与他坎坷多难的一生是相辅相成的。
单就感情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诺兰就已经胜出了绝大多数传记片了。就像我们看《还珠格格》《甄嬛传》等等清宫戏时,总是怀疑为什么皇宫里那么多感情纠葛,难道皇帝除了谈恋爱就不干别的了吗?而《钱学森》《袁隆平》又让人怀疑,这些高大上的人物,他们在从事科研之外,难道就没有感情困扰吗?《奥本海默》展示给大家看的,是大人物也是普通人,他的感情与他的事业与他的遭遇是一致的,都是人格的一部分,而且密不可分。既可以是名满天下的大科学家,也可以是拉链不严到处留情的烂仔。
图片
奥本海默感情上的混乱与他的人格一脉相承。《钱学森》的爱情戏也与影片的故事线一脉相承,是从属关系,可有可无,并不展示传主多重的性格与复杂的面貌,相反只是为更加衬托传主的高大上,女性只是花瓶,只为烘托传主的鲜艳与高大。
诺兰强调床戏不可或缺,是影片致关重要的一部分,就源于此。奥本幸运的坎坷,源自他自己,是他自己性格导致的。片中凯蒂也多次说他为什么不反击?即便收到了侮辱性待遇,依旧不反击?这就是他性格的缺陷,过于沉湎自我,过于撕裂,既想又想,无法自拔。
图片
这种对于人物自身的剖析,并不占影片的大头,而是很多镜头与台词一晃而过,需要串联起来才行。
第二条线索是奥本海默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也是第二个层次。按说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条故事线。但这个线上的故事反而最为顺畅,对于奥本这种世界顶级水平的大脑来说,研制原子弹的过程并没有困难重重,他需要只是时间。而且,在“曼哈顿计划”的军方领导人莱斯利·格罗夫斯上校(马特·达蒙)初一找上他的时候,奥本就展现出了舍我其谁的霸气。在研制的过程中,想不让谁离开谁就离不开,即便你是“氢弹之父”都不行。举国之力,毫无困难。
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最大的冲突,有两个。一个是间谍危机,另一个就是是否氢弹研制问题。对于保密意识,奥本海默是有的,他一直防备的有两条线,一个是他从欧洲回国后教的第一个学生洛马尼茨(乔什·祖克曼),因为他和奥本一起在伯克利组织过工会,因此被安全部门注意,进而被赶出曼哈顿计划。在麦卡锡时代,洛马尼茨无法得到教职,只能做铁路工人。直到麦卡锡时代过后,才回到大学任教。
图片
(乔瓦尼·罗西·洛马尼茨)
对于洛马尼茨,奥本海默倒是没有太怀疑。他怀疑的是自己的好友哈康·谢瓦利埃(杰佛逊·豪尔)。在奥本的儿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奥本就将孩子寄放在身为法文教授的谢瓦利埃教授家里,两人关系匪浅。但有次谢瓦利埃教授私下告诉他,如果想要通过非官方渠道向西方传递信息,他可以代为联络,因为当初在大学里组建工会时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位朋友可以帮忙。谢瓦利埃教授的这番话,让奥本非常警惕,当场拒绝了,但他没有及时向上汇报这事,而是过了几个月才想起来才向安全部门汇报了这一消息源,并让他们去查一查,以防泄密。但这几个月的时间偏差,还是为他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引得后来一再被调查。
图片
(哈康·莫里斯·谢瓦利埃)
奥本海默是有保密意识的,而且很警惕。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曼哈顿计划里的一位他没有留意到的物理学家克劳斯·福克斯(克里斯托弗·邓汉)才是真正的苏联特工,是一名卧底。在美国原子弹爆炸之后,不到4年苏联就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这一切都源自福克斯传递的信息。
图片
(克劳斯·埃米尔·尤利乌斯·福克斯)
整体上,奥本海默在通敌泄密上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他没有做错什么,甚至他自己都怀疑错了方向。但是,后来麦卡锡时代,奥本海默自己都反复被怀疑是共党分子,是对于美国的不忠诚人员。
1954年的听证会,也是出于对他的不信任,进而剥夺了他的核安全证书,对他进行妥妥的政治迫害。
图片
这就涉及到了奥本海默的第三个问题,政治倾向问题,即电影的第三个层次。《奥本海默》的前半部分,用了不少的篇幅,讲奥本海默与左翼工会,与美共之间的互动。尽管他自己不是一名美共份子,但是他的确参加了不少左翼活动,而且他的弟弟、弟妹、媳妇、情妇,全都是美共份子,这的确让麦卡锡时代可以轻易对他产生怀疑。
这也是奥本思想分裂的一部分,就像他对待感情一样。有倾向,但并不忠诚。对待情妇琼·塔特洛克如此,对待美共也是如此。可以参与,可以走的很近,但就是不全情投入,不混为一谈,保持着分寸与距离感。
图片
需要的时候就靠近,不需要的时候就抛弃。从感情的角度上,奥本属于典型的渣男。从共产主义的角度看,他是典型的投机分子,是思想不纯的钻营者。
所以,这也是奥本海默一生纠结痛苦的一生的根源。
《奥本海默》通过这个问题,也痛斥了麦卡锡时代政治迫害对于科学家的压迫,很具有写实性与批判性。
我这么写,也是从微观到宏观,从小到大在剖析《奥本海默》的不凡之处。感情是私密的,是个人的,诺兰用了区区几个镜头就交代清楚了,这是第一个层次。然后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关系,是奥本海默研制原子弹的过程,展现了二战期间美国的积极精神,积极奋战,团结向上,举国奋进的一面。然后第三个层面是麦卡锡时代的政治迫害,以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开始了对内迫害,刻意打压部分美国人,体现的是美国撕裂混乱的一面。
图片
现实中,奥本海默受到的麦卡锡迫害并不严重,因为他的身份太重要太特殊了,受到了相当大的保护。他的迫害更多是个人迫害,是原子能机构主席路易斯·施特劳斯在构陷他,在刻意打压他。而路易斯·施特劳斯本人,并不是麦卡锡份子,甚至站到了麦卡锡的对立面。也因此,《奥本海默》单独为路易斯·施特劳斯设置了一条故事线,专讲他是如何迫害奥本的。
第四个问题,就是奥本海默对待氢弹的思考问题,也是影片的第四个层次。这个问题,也是诺兰通过《奥本海默》,通过奥本海默来表达他自己的终极思考,即核武器对于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首当其冲的是,奥本海默是支持研发原子弹的,因为他希望能够运用原子弹来对付纳粹,对付希特勒。当纳粹德国倒台,他也希望可以用原子弹来逼迫邪恶核心国成员的日本投降。
图片
而且,奥本海默也以为美国只需要研制三枚原子弹就够了,一枚用来做爆炸试验,另外两枚用来逼迫日本投降。然后,就可以没有然后了。
因为,奥本海默看到了原子弹超强的破坏力,他怕原子弹会烧掉大气层,甚至毁灭整个世界。
在曼哈顿计划当中,当成员之一的爱德华·泰勒(本·萨弗迪)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氢弹的研制当中。奥本海默不支持研制氢弹,但他也不反对泰勒的研究。作为学术研究,他支持,但发展氢弹,他不支持。也是他的态度暧昧,导致与“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本·萨弗迪)友情的撕裂,导致泰勒在迫害奥本的听证会上对奥本反戈一击,起到了很坏的作用。
图片
其实奥本海默不反对爱德华·泰勒,他只是单纯的不希望制作破坏性巨大的氢弹,基于核武器对于世界的伤害。他尤其反对整个世界陷入核武器军备竞争,那样将会对世界带来万劫不复的灾难。
奥本海默的反核立场,更多是出于科学的立场,尚未上升到了世界主义的层面上。但是,诺兰有啊。《奥本海默》里的奥本海默的思考,实际上是被诺兰进行升华了的。诺兰通过奥本与爱因斯坦的对话,通过两个世界顶尖大脑袋的思想碰撞,表现出自己对于核武器的反思来。通过电影来表现自己想要说的话,这一点上,是非常诺兰个人的东西,也是《奥本海默》思想层面得到升华的根本,是诺兰必入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核心元素,不出意外的话,奥斯卡已经是他的掌中之物了。
图片
从传主的个性分裂,到二战时期的积极抗战,再到麦卡锡时代的社会混乱,直到最后奥本的思想升华,全球思索下的世界主义,诺兰通过《奥本海默》,一唱三叹,升级升级再升级。人本思想,社会关注,人文关怀,反战思考,世界主义,《奥本海默》做到了,这部电影的庞杂与宏大,奥斯卡学院想要的东西,诺兰都订制性交了出来。
在我看来,《奥本海默》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公民凯恩》。
唯一的缺憾,是诺兰固执地坚持实拍。实际上,展现原子弹内部变化的过程,以及原子弹爆炸的效果,用特技来展现,反而更好更直观一些。可以实拍,但不必完全排斥特效,该要还是要一些,只要是为了更好地将影片效果呈现给观众就好了。但诺兰就是排斥,就是要实拍。这一点,在展现原子分裂、对撞、裂变的过程上,《奥本海默》的表现力并不好。
图片
瑕不掩瑜。除此之外,《奥本海默》称得上是一部完美的作品。足以打到98分。
诺兰,我的神,请接下我的膝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