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几千万人流量的地铁,赚钱还得靠房地产?

当房贷利率节节狂跌,新能源汽车在一波又一波的降价潮中杀红了眼,拼多多打破便宜没好货论,咖啡和奶茶纷纷“蜜雪冰城化”。万物降价和消费降级,成了今年最热门的旋律。
但是拿不定主意掏钱的普通人,却发现一个可怕的现实:太多本该免费的东西走向收费,或者在暗戳戳开始涨价。
一边是课间午休开始收费。
图片
另一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被“严禁偷窥”。
图片
近期,广州地铁公交告别了满15次6折优惠,新方案调整为80元以下不打折,满80元不满200元打8折,200元以后打5折。
有网友大致算了下,新政策新方案对于90%的人来说都是妥妥的涨价了。
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涨价,也是出于无奈。据资料显示,2022年广州地铁净利润仅为8.38亿元,但如果扣除补贴后,净利润是-4.56亿元。公交集团就更不说了,据说每年补贴几十亿,但2023年一季度,净利润还是亏损1.4亿。
事实上,放眼全国地铁亏损是常态。在披露财报的32个城市中,减去财政补贴,只有武汉、深圳、济南、上海、常州5个城市的地铁公司利润为正,其余均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净利润排名第一的北京,由于包含超250亿元的补贴,在除补助外净利润排名倒数第一。
图片
要知道,广州地铁早已名声在外,不仅客流量全国前列,魔鬼3号线更是最“挤”的地铁线,每天几千万的人口流量,进账肯定是哗哗如流水,为何还会亏损?
逻辑很简单,地铁建设和运营成本太高,非常烧钱。
光是铺路,地下造价一公里7个亿,有的甚至超过10亿。比如北京地铁16号线(全地下线),全长49.8km,概算总投资600亿,算下来每公里12亿元。
运营成本也不低,特别是2022年,在已经公布数据的24座城市中,有22座的营业总成本都在增长,常州、济南的地铁公司增幅超过200%。维护保养、折旧、前期借款的利息等等开支,不是几块钱一张的票价,就能赚钱的。业内也说即便是疫情期间,客流少了,但养护成本是省不下来的。
由此可见,修建地铁不是谁都能承担得起,就连一线城市,也免不了依赖财政补贴运转,更别说大多数城市没有足够的客流强度支撑,加上票价相对较低,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所以大家看,地铁的亏损有两面。
第一,看似简单的事情,但做起来却是一个复杂、漫长,甚至曲折的过程。
其实城市建地铁的初衷很简单,促进经济发展,拔高自己城市的实力形象,提升地产和商业开发价值。截至今年4月,全国共有5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连云南文山、红河这样的小城市都在其中。
然而不仅修建地铁极度耗费人力财力,运营成本也相当高,不管是每天的早晚高峰时间,还是没有什么人的疫情时间,每个站口的安检人员,站内的服务人员,以及地铁的空调等,这些日常的运营都需要开支。因此想要建地铁,基本上只能靠向银行借钱。以北京地铁为例,一年利息支出过百亿,票价收入不够还利息。
图片
第二,靠涨票价盈利基本是奢望,说来说去,又说回了地方财政。
上面提到,建地铁的投入和客流有不可控性,长时间入不敷出,使营收陷入了越来越差的恶性螺旋。
为什么会如此?
都说地铁是民生工程,不应该以盈利为前提,问题是,如果盲目建设,只会加重财政负担,形成资源浪费。
比如火遍全网的浙江宁波地铁3号线高塘桥站,一个投资2亿的地铁站,开了4年周边发展还没跟上,乘客寥寥无几,周边却杂草丛生,成为了一座“孤岛”。
事实上,不止是地铁,更多的过度浪费和无效基建情况,正在让各地买单。
海南儋州,因恒大海花岛项目违建而闻名全国,如今又因为一座花了4000万建设,却十几年未开通的荒废高铁站而受到关注。这种无效的基建,或者是浪费钱的现象,相信很多地方都有。
这背后,反映的是2022年以来的财政形势,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土地财政时代过去,地方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通过大量基建来拉动经济的路子,已经不好走了。不仅产生不了多大的经济效益,还可能拖累整个城市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城市其实得不偿失。所以,国家发改委才不断提高地铁申报门槛。
图片
房说君有话说,其实地铁亏损的两面,正藏着解决问题的大方向:开源节流、财政承担有限,应该靠什么?
目前地铁公司们纷纷因地制宜,拿出了独具各自城市特色的创收手段。
这是为何只有少数地铁公司能挣钱的缘故。以往年最赚钱、去年净利润排名全国第二的深铁来说,它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房企。得益于其较早接触房地产及相关投资,所带来的收益足够撑起了集团大部分的利润。
但说实话,这些手段,也只适合有客流,有地段,有消费能力的地级以上城市。比起地铁行业自己造血,对大多数城市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培育出了产业,才能一直提供税收和就业收入。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为“每日房说”原创,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深究。(撰文:财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