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条件下,俄乌冲突为什么没有革命性变化?西方专家也在反思

俄乌冲突毫无疑问是当代史上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之一,这次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的武装冲突,注定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永久改变整个世界地缘格局和未来走向。但在最直接相关的军事领域,俄乌冲突又让战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片
(俄乌冲突的深远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日前,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斯蒂芬·比德尔发表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他认为虽然俄乌冲突中双方都应用了各种最新或比较新的技术装备,让这场战争变得似乎与以往的战争不一样,但又同时让人感觉“似曾相识”。那些徒步的士兵、泥泞的战壕、漫山遍野的雷区、炸得像月球表面的阵地等等,都说明尽管新技术得到运用,但俄乌冲突并没有给战争带来革命性变化。
图片
(斯蒂芬·比德尔与其著作)
新技术和新武器得到运用,却并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效果。比德尔教授认为这是由于“军队总有办法适应新威胁”,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军人们也各自采取反制措施,降低了新装备应该产生的影响。结果就是这场战争完全不是未来战争的模样,而更像是一场强调火力和人数优势的传统战争。
另外,如果技术的进步程度并不足以影响到方方面面,那就只能是影响战争结果的一部分。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越靠近当代也就越明显,单纯靠着一两个新技术难以决定战争的胜败。
技术难以对战争产生决定性影响,除了人本身的因素以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技术的成本和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图片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不是开玩笑)
战争是个吞金兽,从人类建立起第一支军队开始,这个定律就没有变过。军队出征需要准备大量的生活物资和武器弹药,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如是。即使是可以养活自己的军队,也必然会在战争期间脱离生产,只能依靠积攒的物资应对战争消耗。考虑到古代交通条件的恶劣,事实上大部分物资是在运输过程中消耗的,当然这一部分消耗无论多少,都会被算进成本,使战争愈发昂贵。
同样,可以应用于战争的技术也会提高战争成本,例如铁质兵器和甲胄成熟后,原本装备青铜兵器和皮甲的军队如果要全部换装,是对财政的巨大考验。拿到乌克兰战场,俄军如果全部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或者全部使用精确制导炸弹攻击乌克兰的军事目标,效果肯定比现在的“口径”巡航导弹和无制导炸弹强得多,但这么做的话,恐怕战争还没结束俄罗斯就得破产了。
图片
(“匕首”单价超1000万美元,俄军负担不起太多)
当然,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古代可以比的,但一项技术在没有把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即使再先进也不会被全盘接受——铁质兵器在殷商时期就有了,但开采和冶炼都很艰难,大规模装备军队直到西汉才实现。同理,精确制导炸弹不算多先进的技术,但俄罗斯的财政也确实负担不起每次都使用滑翔炸弹轰炸。
在这一点上,乌克兰比俄罗斯更是差远了。如果不是北约这一年多以来源源不断的输血维持,乌克兰别说“星链”系统、各种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恐怕连步枪都不一定能人手一把。
图片
(坦克的发明,使进攻一方占据优势)
至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与比德尔教授认为的“军队总有办法适应新威胁”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一种新技术应用于战争,大概率只能在开头一段时间实现对敌方的优势,例如马镫,例如火枪,例如坦克。这些新技术如果不能在这段时间里彻底打败敌人或消灭敌人,那么敌方势必会寻找这些新技术的不足之处,并利用这些缺点发明新的技术或战术将其克制。
马镫的发明让骑兵解放双手,使人马披甲的重骑兵变得可能,但也限制了骑兵的机动性,无论枪刺如林的步兵方阵还是热兵器,都让骑兵在近代反而又抛弃重甲;火枪实现了人类利用化学能抛射武器的可能,但早期热兵器低下的发射速度和更低下的可靠性,在某些时候反而不如投矛和弓箭,甚至不如近身刀剑肉搏;坦克彻底改变了战场进攻和防御的对比,却也促进了反坦克武器的进步,如今反坦克导弹毁伤力已经远超坦克的防御力。
图片
(热兵器普及后,人马披甲的重骑兵便被淘汰)
就目前来看还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实现战争中某一方拥有长期的优势,即便是原子弹。就像比德尔教授所言,军队会很快适应一种应用于战争的新技术,并用各种方式来抵消新技术的优势,而原本拥有新技术的一方将不得不加以改进或开发更新的技术。关于新技术带来战争的革命性变化,其根本还是在于人本身,这样看来,似乎这个问题又到了哲学范畴。
严格来说,比德尔教授的这个实验范本很有问题,俄罗斯与乌克兰都不是科研和技术水平多高的国家,目前仅有中国和美国能保持每年上千亿美元的科研投入,俄罗斯即使在经济情况好的年景,也不过百亿美元规模的科研经费,而乌克兰更是连仅有的老旧技术都被炸没了,遑论什么能用在战场的新技术?
图片
(未来战争最大的问题是基本理论尚未确定)
以比德尔教授为代表的西方专家,如果真的要研究新技术对战争形式的改变,应该找本身技术水平更高的实验范本,这样的国家,才有可能体现出技术对于战争的真正的、客观的、全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