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从平台建设看十年媒体融合发展

图片
丁以绣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
十年融合发展,传播环境与媒介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重要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特别需要对十年媒体融合进行回顾总结,唯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这其中,平台建设是新闻舆论传播的关键枢纽,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极其重要的抓手,事关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媒体融合中平台建设发展轨迹
媒体平台是媒体新闻信息发布的重要场所,媒体产品通过平台得以具象化呈现,进而实现传播的社会功能。应当讲,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是建成新型主流媒体的关键,也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招”。媒体平台可分为对外新闻发布平台和对内内容采编平台两类,两者关系密切。  
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实践过程中,一些主流媒体创新内容与服务模式,通过知识赋能,积极推进智库建设。有研究者称之为:打造智库平台,助力社会治理。笔者理解,此平台不是彼平台。还有人将媒体打造的与用户互动的场域也称为“平台”,这是媒体平台概念的泛化。这两种情况从“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角度看,说是媒体平台也未尝不可。
关于十年媒体融合,以党报为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晓红的研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其间的平台建设做了阐述:一是2012―2015年,党报融合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两微一端”以及多端出口,发布融媒产品,扩大党报影响力。二是2016―2018年,党报融合开始着手建设统一指挥调度的融媒体中心、全媒体采编平台等,重构新闻采编生产流程,生产全媒体产品,其中以“中央厨房”为典型模式的媒体融合改革方案在各地党报逐步推广。此外,一些中央和省级媒体通过搭建“云端”平台积极参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三是2019―2022年,提出建设“四全媒体”,强调坚持移动优先的发展策略。
二、媒体融合中平台建设的成绩
这里仅从两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在对外发布平台方面,全媒体平台建设任务在形式上初步完成。省市级媒体基本实现了自建客户端的基础平台建设,同时以原有报纸、广电为依托,以第三方平台为辅助,构建起全新的平台生态链和话语体系,通过技术、机制创新,实现了由一张报纸到报、刊、网、端、微、屏等载体的全媒体数字传播平台的重大转型。
人民网近期发布的《2022―2023报业融合发展观察报告》显示,包含党委机关报、专业报、区域型城市类报纸等1330家报纸中,电子报在自建平台中开通率最高,网站开通率次之。自建客户端的开通率虽然较低,但覆盖用户最广,远高于其他渠道用户。13家报纸的客户端新增下载量超过千万。
(二)在内部采编平台建设方面,开展了影响广泛的战略性探索。如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媒立方”融媒体技术平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云等为代表的省级媒体“中央厨房”,厦门日报报业集团等地市级媒体所建构的实用实效、够用管用、功能齐全的“经济适用厨房”,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应用等功能,形成了对传媒集团建设现代传播能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
2018年8月,中央提出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战略任务。截至2022年8月,全国已建成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开办广播频道1443套、电视频道1682套,从“滚动新闻部”到“全媒体平台”、从“中央厨房”到“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有效传播了党和政府的声音,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为保障媒体平台建设顺利推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主流媒体构建新型采编流程,改革内部组织构架,培养全媒体采编人才。据报道,截至2022年,在1330家报纸中,32家省级党报均已实现传统报纸和新媒体的采编部门一体化,65.6%的省级党报建立了跨部门的融媒体工作室。
十年媒体融合重构了我国媒体格局,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话语权,在各种社会思潮碰撞激荡,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更好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压舱石、社会黏合剂、价值风向标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三、媒体融合中
影响平台建设的主要因素
媒体融合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加速迭代,其重要原因是政策保障、技术赋能、体制创新以及适应商业逻辑的变化。
政策保障是强化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技术赋能催生媒体平台建设成为可能,传播渠道扩张加快媒体平台建设步伐,媒体用户的选择倒逼融媒体平台建设。
在纸媒时代,依据报纸发行量判断报纸的传播力、影响力,进而决定报业经营的市场运作。在新媒体时代,点击量就是报纸的发行量,媒体市场运作模式变了,媒体平台建设需要随之变化。比如,诸多媒体已经将新闻稿件在新媒体首发作为采编工作考核重要依据。《新疆日报》要求所有稿件均需新媒体首发,同时点击量是考核传播效果、确定职工薪酬的最重要依据,虽然此做法在现阶段未必得到所有主流媒体的认可,但现实告诉我们,传播效果确实在倒逼平台建设。
四、媒体融合中
平台建设问题探讨
平台在重建媒体制度环境、重塑传播逻辑、重组受众关系、重构商业模式中处于关键枢纽位置。从平台建设看媒体融合,十年深融,十年跨越,但融合发展,需要久久为功。下一步媒体融合以及媒体平台建设的方向在哪里,如何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走好下一个十年?媒体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常常有许多困惑。
(一)媒体融合中下一个新的平台是什么?
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求新、求变、求异是最常见的大众心态,抢占先机,必须在创新上做文章。一些媒体人对于转换赛道、抢占先机有一种急迫心态。对于融合中的媒体来说,需不需要寻找新的平台以抢占先机?在媒体融合中建设的平台是不是越多越好?下一个十年新的平台宠儿还有谁?目前,对于媒体新闻发布来说,已经有报刊网微端屏等常规平台了,也有可利用的商业平台,还可以打造互动情境类“平台”。用足常规的、用好商业的、开拓情境的渠道,或许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二)“潮新闻”发布平台整合给我们哪些启示?
今年媒体融合中的一件大事是浙江潮新闻的诞生。今年2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浙江新闻、天目新闻、小时新闻三端合一,整合平台,打造潮新闻客户端。在主流媒体客户端日益多元化的当下,这一“反其道而行之”的改革举措引发热议。
他们自己分析认为,多元化客户端布局大多以“千端千面”而不是“千人千面”的方式来吸引、服务不同的受众群体,致使流量分散、用户分散、内容重合等问题愈发严峻。各端之间不管是内容还是运营,大都是各干各的,聚不起来、融不进去。而且,相对于商业媒体的双向传播,传统主流媒体仍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传播力和影响力存在明显差距,有“端”无“客”现象仍然存在,用户黏性不高。这就像在战场上,作战单元各自进攻,使用了火箭炮、机关枪、手榴弹等多种武器,在整体面上仍出现火力覆盖不足、纵深不够等问题,甚至存在盲区。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浙江潮新闻的探索,是对“中央厨房”平台实践的一次修正?通过技术驱动,整合内部资源,还是要回归内容为王,一媒体一端口,将优质内容在各平台传播。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管理逻辑、市场逻辑、学术逻辑常常不一致,如何在不一致中求得一致,需要新闻人的大智慧。期待潮新闻为新闻界走出一条新路子。
(三)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如何平衡?
10年媒体融合,主流媒体在内容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新媒体平台在内容和形式创新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
比如,如何在引导和追随(契合、满足需求)之间把握好度?如何在典雅和俚俗之间把握好度?如何在保持传统媒体“身段”和借鉴自媒体“特性”之间把握好度?如何在“60后”(媒体领导者多数)和“00后”(受众新主体)之间把握好度?
……
这些都是时代之问,没有标准答案,唯有不断尝试多种新的可能,或可寻得新的突破口。 
并且,不可一味追求新技术可能提供的视觉享受。在新媒体平台上,在音频视频作品中,有太多的炫技内容。今天,还是要回归新闻的本质,就是对事件的准确记录和传播。在新媒体平台,绚丽的色彩固然好看,但素面朝天同样显得珍贵。
(四)推进平台建设,改革的关键在哪里?
在推进媒体融合中,我深切感受到寻求管理逻辑、市场逻辑、学术逻辑等多种逻辑内在的一致性,找到改革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新闻业的生产力,是推进媒体融合的关键所在。
媒体的深度融合并不是传统媒体和技术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涉及组织人事、编制、薪酬等多部门和多方面的改革,媒体内部也需要流程再造,只要一个因素不匹配或者不到位,其他也都难以落地。
比如,从纸报记者变成全媒体记者,对工作量的增加只是简单的额外计酬,还是在结合传播效果等因素后,进行多方面综合评估计算薪酬等,都是现实问题。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3年第8期
监制|张维燕 陈国权
策划|梁益畅
新媒体编辑|刘益帆(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