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玉壶,来自苏州!

近日,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网友自制短剧火出圈。该剧以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大英博物馆出逃为主线展开故事,引发网友强烈共情。
图片
抖音、微博、视频号充斥着小玉壶的身影
评论区的留言充满网友的真情实感
“国家强大了,国宝也该回家了”
……
随着昨天下午结局揭晓
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终极任务”
才浮出水面
原来,她是要给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送信。结局篇中,小玉壶回到中国,在国内的各个博物馆奔走,为大英博物馆里的唐代吹笛陶俑、唐代三彩罗汉、明代珐华彩釉龙形浮雕等中国文物,给身在祖国的“文物同胞”捎回几句“心里话”——“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
图片
任务完成
小玉壶又回到了大英博物馆
此前网友热议的小玉壶“身世之谜
也有了合理的解释
早在8月27日,在剧中饰演小玉壶化身的“夏天妹妹”就说过,短片中的玉壶确系现代工艺品,之所以选她作主角,后续的剧情会解释原因。
图片
如今,原因终于浮出水面:这件造型精美的中国现代工艺品来自苏州,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玉雕省级非遗传承人俞挺2011年所制,在剧中是文物们的“信使”。
剧中,为了完成使命,小玉壶即便回到中国,也没能回家看一看;剧外,小玉壶的制作者俞挺看到《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喃喃道:“花了8个多月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一盏壶,怎么能不想呢?”
图片
这盏玉壶的薄胎工艺极其耗费心血
该项工艺诞生于唐,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既费工时,也费玉料,从1987年入行至今,俞挺也不过做成了10盏薄胎玉壶。
图片
而这一盏,从一块13公斤的青玉玉料中掏取质地最纯净的部分,用各种形制的金刚钻精心打磨8个多月,到掏膛这一步,稍有不慎、玉面崩出极小的细痕就要前功尽弃,就这么耐着性子陪着小心才终于完工。
图片
最终的成品壶壁薄约1毫米
花纹更是有讲究
中间一朵宝相花,代表纯洁无瑕
壶身缠绕福寿藤,寓意福寿绵长
壶口装饰如意纹,是为吉祥如意
图片
苏州
是这盏小玉壶的出生地
用俞挺的话来说,应该是“
图片
那么,在现实中
这盏有着蝉翼、浮云般质感的缠枝纹薄胎玉壶
何以离家万里,远渡重洋
最终在大英博物馆“落脚”呢?
俞挺给出的答案是
她的存在
是为了让世界知道中国的薄胎玉雕工艺
不仅没有消亡
还在现代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起因是2015年,俞挺的朋友在和大英博物馆馆员的一次交流中发现,对方信息闭塞得厉害,竟以为中国的玉雕工艺只流传到清代,之后便消亡绝迹。当即,这位朋友就向对方展示了俞挺作品的照片,对方看罢大为震撼。之后,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专程来苏州找俞挺,希望收藏他的作品。
图片
“他们做了多方调研,最终选了5个人的作品回英国作展陈,来展示中国的玉雕文化,上海选了1个,扬州选了1个,苏州选了3个,我是其中之一。”俞挺说,思来想去,他从藏家手里购回了2011年制作完成的缠枝纹薄胎玉壶,交给大英博物馆,“很早以前,茶文化就从东方流传到了西方,因此,茶壶很适合用来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
图片
这实在是一件很中国的作品
她从有着数千年玉雕史的苏州出发
肩负着自己的使命
“中国现代的玉雕技艺比古代更强了,有了更先进的工具,古代能做1.6毫米的薄胎,我们可以做到1毫米,遇到好的材料,甚至能做到0.5毫米。”俞挺说,他希望所有人都能知道,这是中国手艺人的好时代。
来源:苏报融媒记者 一苇/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