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站旁新发现疑似抗战时期掩蔽部,文保志愿者呼吁尽快保护

裸露的钢筋、一米厚的墙体,半埋在路面下……近日,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饶进发现,在南京西站附近的路面改造工程中,一座神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经与其它南京抗战遗迹对比后,初步推测为抗战人员掩蔽部,饶进等文保志愿者呼吁尽快对其进行保护。
图片
△新发现的抗战时期军事建筑
建筑结构、钢筋,皆指向其为抗战时期掩蔽部
9月6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西站附近新发现的某建筑处,只见这处半地下建筑表面有不少疑似挖掘机留下的抓痕,四周满是杂草、垃圾。该建筑呈南北走向,东北及西南部各有一个通道,每个通道各有2个入口,其中一个入口已被浇灌的混凝土堵死。
图片
△建筑出入口之一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里的混凝土呈现两种颜色,一种是灰黑,另一种是灰白,在建筑的底部还残留部分瓷砖。据饶进推测,这里在拆迁之前可能建有民房,而民房在建造时将这处半地下建筑当作了地基,在此基础上重新浇灌了混凝土,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无人发现。
图片
△建筑出入口之一
与抗战碉堡相比,这处建筑没有射击口,因此饶进认为,它可能是抗战时期的掩蔽部。“像方山掩蔽部、山下村掩蔽部、汤山林场掩蔽部、都天庙掩蔽部,都是这种双通道设计。为了出入方便,一个通道设计两个入口,这种形制在紫金山碉堡、方山碉堡上都有体现,所以这处新发现的建筑符合抗战时期防空掩蔽部的建筑规范。”
图片
△建筑孔洞,或为铺设电话线的出入口
此外,饶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处建筑外墙体厚一米,顶厚74厘米,侧墙厚50厘米,是按抗150mm口径炮弹轰击设计的。从已经裸露的钢筋结构看,它使用了民国碉堡中常见的方钢和竹节钢。“这处入口侧面还留有一个孔洞,可能就是当时用来铺设电话线、照明线的出入口。”饶进还在建筑墙体上发现了抗战碉堡工事特有的透气孔,但是已经被混凝土堵死。
图片
△新发现的抗战时期军事建筑
地处南京保卫战军事要地,文保志愿者呼吁尽快保护
这处疑似抗战掩蔽部的建筑出现在下关,绝非巧合。
1934年,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在《对敌袭击首都之防卫要领》中指出:“最受威胁地点莫如下关商埠。敌舰可以直靠各处码头,陆战队即可成宽正面上陆,侵入市内重要部分。”
图片
△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饶进
因此,抗战时期,下关一带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工事。目前4号码头附近仍有民国碉堡,狮子山也有民国炮台遗迹遗存。饶进分析:“从军事位置看,这处建筑面朝长江,东北侧的出入口可以方便江边一线阵地人员的进入。同时它又背靠南京西站,西南侧的入口可以方便与后方联系。在战场上处于前后衔接的重要地点,可以做人员掩蔽部。”
图片
△建筑暴露出的方钢
翻开南京保卫战史,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步兵第33联队在装甲车的掩护下攻入下关。而此时,中国守军已经开始了突围,由于指挥不当,大量聚集在下关江边的中国军队不幸惨遭日军屠戮。
图片
△疑似为弹痕的凹陷处
这处疑似抗战掩蔽部的建筑内,是否留下中国守军顽强抗争的累累弹痕?是否留有中国守军的标语、字迹?因为目前建筑内部淤积严重,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考证。“目前,这个掩蔽部虽有损伤,但整体结构完整,是研究抗战军事工程设计不可多得的典范。我们呼吁有关部门早日将这处遗迹保护起来,早日清淤排水,让它成为南京下关历史风貌建筑的一部分。”
图片
△新发现的抗战时期军事建筑
下一步,将如何对该处建筑进行认证与保护?南京市文旅局文保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对于此类碉堡将由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统一评估,“如果确认为抗战时期的构筑物,会根据历史价值来确定后期如何进行保护、利用。”
现代快报+记者 张然/文 钱念秋/摄
(校对 李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