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对标世界的深圳创新“智核”

一、深圳三大科教(科学)城 提供科技创新源动力
图片
(图源:作者自绘)
2020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政府联合出台《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方案》,提出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打造成为“国家实验室创新生态样板”的总体目标。这一专项文件赋予了科教城是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科技、教育、产业、金融“四融合”示范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高地和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引领区四大战略定位。
2021年,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光明科学城重点发展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其战略定位是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
2022年1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水平推进大运科教城建设”,并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并列,共同列入全力建设好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具体工作任务。2023年7月,《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发布。未来三年,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将聚焦深港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发展,建设成为一个智慧、创新、活力和开放的片区,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支撑平台、深港科教产研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客厅”。
随着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建设,深圳将形成“源头创新(光明科学城)-融合创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制度创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开放创新(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整体创新格局,全方位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将成为深港合作、制度突破的先行试点区,在科技体制改革、税收、研发等方面具备较大想象空间。未来企业或可以通过这一具有牵引力辐射力带动力的重大战略平台更加便利对接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及人才资源,强化企业竞争力。
二、深圳国际大学园  深港腹地的科创极核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核心区域26.29平方公里。目前,片区拥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汇聚了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等3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市大数据研究院等9个重点研究院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2家。深圳音乐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在产业空间上,片区内拥有丰隆深港科技园、天安数码城等发展成熟的科技园区,聚集近千家科创企业,其中不乏人工智能、AIOT、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的佼佼者。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紧密联系,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开阔务实的市场前景。
图片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 http://www.inewsweek.cn/observe/2023-07-07/19108.shtml)
图片
(图源:作者自绘)(但底图照片是网络图)
1、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实践先锋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落地龙岗。经过9年发展,学科建设已逐步完善,现有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六个学院以及一个研究生院,本科开设26大热门专业,在校学生近1万名。学校拥有600余名国际知名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5名诺贝尔奖得主、30多位各国院士等等。学校目前已拥有顶尖研究院与实验室近70个、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科研平台、3所诺奖实验室、1所图灵奖实验室。
图片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
2020年,龙岗区人民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共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202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发布重大消息,设立崭新的大湾区“双主修2+2”项目。两校将合办双主修本科课程,为大湾区培育优秀人才。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让学生于深港两地校园修读双主修本科课程的项目。这意味着,深港两地的教育交流合作正在进一步向纵深拓展。
2023年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隆重举行《关于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补充协议》(以下称《补充协议》)签署仪式。深圳市政府作为属地政府同意对港中大和港中大(深圳)两校园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三方合作,在《补充协议》中明确六方面支持:
一是支持港中大(深圳)扩大办学规模,尤其是扩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支持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吸引境外优秀学生就读。
二是支持港中大(深圳)提升办学条件,按照本市高等教育投入政策,为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三是同意为港中大(深圳)办学提供新增用地支持,通过政府投资渠道建设新增校舍。
四是支持港中大(深圳)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两校园合作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微电子、机器人等学科专业;支持共同建设公共政策学院、微电子学院;支持共同发展医学院、医院。
五是支持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两校园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支持深度参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重点区域建设发展;支持在深圳建设大学科技园。
六是支持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两校园积极承接国家教育、科技和人才领域重要部署,争取国家重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两校园联合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平台,共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合作。
图片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我国境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最成功的高校之一,也是深港合作实体化运作的典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医学院和二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未来还将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进一步规划筹建公共政策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于2021年8月正式成立,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世界权威的心脏外科麻醉专家、麻醉和围手术期循证医学研究专家郑仲煊教授任医学院创院院长。医学院以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借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成立于1981年,在最近的Q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29位)国际一流的办学基础和教学经验,充分吸收国内外医学院的先进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深港融合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建立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医学院将充分发挥学校三个诺贝尔奖科学家研究院(包括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与大数据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推动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和转化医学发展,致力于打造兼具先进医疗服务、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和创新医学研究三大功能的国际化医学体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于2021年招收首届新生,并将分阶段开设公共卫生、护理学、中医学等专业,最终计划在校生总规模超过6000人。
医学院校园选址在与大学校园毗邻的神仙湖畔,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已开工建设,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具有 3000 张床位;同时,医学院已分别与加拿大大学健康网络(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美国西奈山国际(Mount Sinai International, LLC)、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签订合作意向书,将在医学教育、教师发展、科学研究、临床项目、国际会议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将进一步加强与香港中文大学医院的交流与战略伙伴关系,秉持多方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面向世界,对标一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暨深圳音乐学院(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即深圳音乐学院(筹),是深圳重点建设的“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也是深圳市“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推进的重要文化工程。2018年底,受深圳市委、市政府委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筹建深圳音乐学院,初期作为该校二级学院运营。2021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宣布聘任国际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教授为音乐学院创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目前已开设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本科专业以及音乐表演硕士研究生专业。未来将陆续开设舞蹈表演、中国民族器乐表演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将在上述本科专业基础上增设艺术管理、舞蹈表演、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等专业方向。学院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并提供包括意大利语和德语在内的小语种课程。学院将秉承大学国际化的氛围、书院制传统、全人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国际认可的学术水准和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选址在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区内,紧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校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9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98亿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将以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设计理念对校园进行规划建设,计划建设歌剧院、音乐厅及音乐科技中心等实验实习场馆。
图片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
02.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科技创新策源地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内,占地面积33.37万平方米,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投资20.43亿元兴建。学习共有21栋单体建筑,包括主楼、两栋实验楼、三栋教学楼以及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建筑。矗立于中心广场的主楼与莫斯科大学主楼造型非常相似,是校园的地标性建筑。主楼高156米,顶端的五角星被誉为“深北莫之星”。
(图源: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官网)
图片
学校根据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莫斯科大学基础科学研究和北京理工大学工程研究的优势,计划在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新能源与智慧社会、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地球科学与海洋工程、航天与航空工程、环境与生态、健康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重点建设。
“为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及经济布局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表示,学校将根据《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一方面继续以服务国家、省市科技产业发展、基础研究为己任,依托自身资源和特色,推进计算数学与控制研究中心、放射化学与放射生态学科研中心等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加快前沿交叉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学校也将积极深度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原创性研究,加快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为深圳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龙岗高质量建设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贡献力量。
03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迈向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提“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教育部批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3年5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拟同意设置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整合资源,设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这也是深圳的第一座本科层次职业大学。
最近发布的《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力争“十四五”末获教育部批准设置为本科职业院校。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2年4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校始终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贴教育规律、紧贴现代大学治理理念,着力培养具有深圳特区精神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根据2023年3月科睿唯安公布的最新ESI数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科学学科首次跻身全球排名前1%,成为中国内地上榜的高校中该学科领域里唯一一所职业院校。同时,学校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项目合作院校、教育部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荣获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立项,成为首批唯一一所获立项的高职院校;诗经文化传承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实现了全国高职院校零的突破。
图片
(图源: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随着《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落实和推荐,深圳国际大学园的科教功能将进一步凸显。深圳国际大学园和龙岗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政策规划等多领域开展的校地合作,将高校的人才、智力和创新优势不断转化为区域发展潜能和民生实惠,让大学和龙岗的缘分结得更深。
三、科教筑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纵观世界范围,“大学(城)+产业集群”的协同模式一直都是最为成功的协同模式,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和产业集群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效应,大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知识资本,产业发展也促进了大学的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目前已在创新、产业、空间等方面积累了一定优势,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创载体方面,片区拥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汇聚了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等 3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市大数据研究院等9个重点研究院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平合42家。该片区已成为大湾区吸引国际科创资源、推进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载体。
产业基础方面,龙岗连续5年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拥有港资企业 5968家,区内具备优势的半导体、电子信息、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与香港科技园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数据和智慧城市、生物医学等重点发展方向高度吻合,充分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承接香港科技科研成果产业化赋能。
产业空间方面,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内已有丰隆深港科技园、大运软件小镇等发展成熟的科技园区,聚集近千家科创企业,其中不乏人工智能、AIOT、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的佼佼者。科教城内更有超过2.2平方公里的潜力用地和产业用地,到“十四五”末可提供377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具备承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科研平台机构以及先进产业项目的空间潜力。
《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还提出了加快培育一批核心优势产业的7项任务,分别是壮大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孵化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强化现代建筑产业集群、推进深港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和服务平台、加强规划管理和空间用地保障等。
到2025年,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片区内高校和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加速集聚,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国际科创人才梯队更趋完善,深港科教资源跨境共享、便利流动,这里将成为深港全面合作的战略枢纽,代表国家参与新一轮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与合作。
图片
(图源:微信公众号“深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