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茅台渡口

图片
编者按:
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孕育出一个因酒立市、因酒兴市的名城仁怀。这里因特殊的生态、气候、土壤和微生物群,成为酿造优质酱香白酒的重要产区,被誉为“中国酒都”。
其实,除了悠久的酱酒文化,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是仁怀市另一张文化“名片”,是仁怀市的“精神底色”。
仁怀是贵州文物大县,特别是革命文物数量较多,有不可移动文物223处244个点。其中,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定级)的36处57个点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18个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3处18个点。多彩贵州网推出“仁间遗珍怀中瑰宝”专题报道,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用“一段故事”感悟和回味那段峥嵘岁月。
第二期: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茅台渡口
文物背景:
1935年3月,红军从在遵义徘徊至鲁班场发生战斗,毛泽东采用声东击西战术,诱使蒋介石把兵力调集到黔西北地区。中革军委作出三渡赤水河决定后,16日凌晨,红军兵分三路向茅台疾进,以红三军团十三团侦察连为先头部队向茅台方向侦察前进,趁机占领茅台渡口,并掩护工兵架设浮桥,以备红军从茅台渡口过赤水河。先后架好了中渡浮桥、上渡浮桥和下渡浮桥后,从3月16日下午至17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带领中央红军从茅台渡口西渡赤水河,佯作北渡长江姿态。蒋介石急调重兵围堵,欲将红军消灭在川南地区。期间,国民党飞机不断轰炸,茅台街上被炸毁房屋数十间。18日晨,红军全部渡过赤水河,抵达指定地域。站在赤水河边,毛泽东对刘伯承说:“我们三渡赤水,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三渡赤水,是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过程中,彻底摆脱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中的重要一环。
一段故事:
红军长征经过茅台镇时,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他们举着红旗、放着鞭炮欢迎。不一会儿,临街墙上贴满了“欢迎红军来茅台”“气死滇军,吓死黔军,拖死中央军”的标语。
由于当时赤水河河宽水急,不少当地老百姓纷纷把自家门板拆掉、把自家盐船主动送给红军,工兵连的战士对征集的每只盐船预付赔偿款30块大洋。由于材料征集快,很快便架好了浮桥。红军在茅台邮电局拿来铁丝,扭成铁索,又找来一些拉船的竹纤绳,把铁索和竹纤绳拴在两岸大树和木桩上,盐船固定在深水处作桥墩,浅水处再用装盐的竹篓装上石头作桥墩,上面搭圆木、铺板,在下渡口及银滩搭好两座浮桥。
历经长途跋涉、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红军战士,还在茅台镇品尝到了茅台美酒,并用茅台酒擦脚疗伤。邓颖超后来回忆:“路经茅台,周总理告诉大家,我们不是来喝茅台酒,而是用茅台酒疗伤。于是所有茅台酒都用来代替红药水、紫药水给士兵擦伤口……红军能顺利到达延安,茅台酒立了很大功劳。”
图片
文物名片
年龄:1979年7月,仁怀县人民政府在原红军搭建浮桥的渡口建设“茅台渡口纪念碑”;1995年5月,仁怀县人民政府在茅台渡口上方的朱砂堡上修建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特征:茅台渡口纪念碑为水泥混砂材质,通高11.7米。碑基长方形,青石料构筑。正面长4.5米,进深3.4米。碑座梯形,中高2.4米,上底宽2.5米,下底宽3.4米,水泥干粘饰面。碑身四棱柱形,高7.5米、宽2.3米,水泥磨面。碑顶高60厘米;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塔总体高25米,寓意着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塔身由四根巨大的浪形柱依次错位重叠构成。浪形柱上部悬嵌着不锈钢球,恰似腾空的浪花。塔座为木船造型,寓意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乘风破浪前进。整个塔体用红色花岗岩板材贴面,通体赭红。
荣誉: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茅台渡口包括茅台渡口纪念碑、四渡赤水纪念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三渡路与怀庄路交叉口
来源:众望新闻
作者:申晓美 王晓
编辑:陈晶晶
校审:易丽霞 王雪峰
审发:邹晓风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