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改名或势在必行,印外长也作出回应,称“印度”象征奴隶制

关于印度的国名,一直都有2种叫法:一种叫印度,另一种叫婆罗多。
前者是自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人给起的名字,后者是印度自己人给起的名字。不过随着印度这个国名用了几百年,婆罗多之名也就一直鲜为人知。
如今的莫迪政府很想改变这种现状,把印度的国家名称从“印度”更改为“婆罗多”。对此,印度外长苏杰生就表示,在印度宪法中,印度就是婆罗多,婆罗多就是印度。之所以执政党一直推动更换国名,是因为“印度”这个名称为英国殖民时期引入,象征的是奴隶制。
图片
印度国旗
因此在今年的印度G20峰会上,印度政府用婆罗多替代了印度,邀请各国领导人参与晚宴,“印度总统”一词也被换为了婆罗多总统。由此可见,印度政府推动国名更改或已势在必行,有印度学者更是表示改称婆罗多的进程其实已经开始了。
印媒就透露,莫迪政府可能在今年9月下旬举行的印度国会特别会议中,正式将更改国名一事提交审议。
那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印度人民党想要将国名变更为“婆罗多”呢?
图片
莫迪
根据印度官方的说法,几千年来印度最古老的称呼就是婆罗多,印度则是英国殖民者发明的称呼,早就应该从宪法中剔除。这一说法虽然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显然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婆罗多”一词,一听就带有极强的印度教和民族主义色彩。
相对于所谓的“殖民主义色彩”,这一改动的民族色彩和宗教色彩无疑十分强烈。因此有观点认为,这是莫迪所在的人民党在推动以印度教为核心的印度民主主义的发展。
实际上,在印度社会内部,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割裂,导致印度社会内部向心力并不强,尤其是对地方邦对印度中央政府并不感冒,再加上印度教以及伊斯兰教的完全对立,锡克教既脱胎于印度教又吸收了伊斯兰教的部分特点,导致三方始终处于对立状态,因此印度内部的宗教对立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图片
莫迪政府
莫迪政府急于改变这种局面,试图将散装的印度重新捏合起来,推动民族主义的发展,加强印度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从这一点来看,莫迪政府推动印度更改国名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婆罗多”这个国名带有明显的印度教色彩,如果改名成立,也意味着印度将会从国家层面打击印度境内的其他教派。需要强调的是,身为印度执政党的人民党本身就是一个提倡大印度主义的政党,在过去一直试图将穆斯林曾经统治过印度的历史抹除,可以说莫迪领导的人民党一直都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代言人。
所以莫迪政府改国名的举动,必然会加剧印度内部的宗教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印度内部目前就吵得很凶,支持改名的人认为印度是“奴隶制的象征”,以掩盖“婆罗多”,需要摆脱殖民包袱。而反对者则认为印度之名已经使用了数百年,在全球具有品牌价值,而且改名也并不像莫迪政府所说的那般大公无私,背后或许还有政治操作。
图片
印度首都
在这点上,莫迪政府确实还有其他的原因。从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来看,这可能和人民党与国大党之间的政治内斗有关。
明年就是印度的大选年,莫迪一直想要谋求连任,而在今年5月,印度曼尼普尔邦出现“暴乱事件”,印度26个在野党联合逼宫莫迪,要求成立一个印度国家层面的发展包容性联盟,联盟的简写就是“india”,摆明了和人民党对着干,因此莫迪政府提出改国名,或也有对在野党的打压想法。
从印度当前的选情来看,莫迪能否连任不容乐观。同样在5月,人民党在选举中输掉了印度南部的最后一个邦,因此国大党议员跳出来表示要在明年和莫迪一决高下。所以不排除人民党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国大党一直宣称自己代表人民,那就直接把国名改了,那国大党就代表不了人民了。
所以拨开现象看本质,莫迪政府强力推动印度更改国名,虽然表面上看,是为了摆脱被殖民的历史包袱和桎梏,也是为了加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的一种手段,但实际背后也有其自身的政治私利,以及为自身所在政党选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