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文物在呐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何时可以逃离大英博物馆?

图片
一部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点燃了夏末的浪漫,也戳中了我们的泪点和痛点。
果然,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
每集不到3分钟的短片,却让无数国人湿了眼眶。
满脸是脏兮兮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当听到熟悉的中国话那一刻,她激动不已,“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哪来的回哪去”“你要带我回中国吗”“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
这些细节和台词单看平平无奇,但在这个特别的故事设定里,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深意。
为什么小玉壶的脸是脏兮兮的?很多文物在陈展时随意挤在一起,有的甚至没有保护罩,任由往来游客触摸。
图片
为什么小玉壶向男主郑重强调自己“是盏”?因为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鲜有人了解中国文物细腻而灿烂的背景,更无从记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
维克多·雨果曾写道:“胜利者装满了口袋,携手回到欧洲……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窃行为,和两个小偷。”
是的,他们就小偷,且厚颜无耻!
在被称为“赃物大教堂”的大英博物馆,总计约有840万件收藏品。其中掠夺自中国的稀世珍宝约2.3万件,中国书画占3000多件。
著名藏品如:唐代手抄本《道德经》、宋徽宗赵佶《写生翎毛图》、唐代摹本《女史箴图》、等等……
其中的唐代摹本《女史箴图》,就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英军掠走后藏入大英博物馆的。
图片
最好的文物,都在大英博物馆
最近,因为文物被盗的丑闻,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期盼海外文物回国的心情也同样强烈。
然而,在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了热搜第一的同时,却有人说:“文物在国外保存得更好”,事实真的如此吗?他们真的有好好保护这些文物吗?
其实,只要了解一些国外博物馆的“黑历史”的人就会知道,“文物在国外保存得更好”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要知道我国的文化独特,历史悠久,很多技艺手法也已失传,每件文物的出土,国内专家学者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与精力去保护、研究、修复,那些外国的博物馆会对我国的文物做出这样的牺牲吗?又会完全懂得如何保护那些流传千年的文物吗?
图片
就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它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中国绢画。这幅画在1900年被从颐和园抢走,1903年大英博物馆仅花了25英镑购入。
刚到大英博物馆时,1500多岁的《女史箴图》保存得并不好。
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英国古画师认为我国的绢画和日本的屏风画差不多,于是仿照“日式折屏手法”,将这幅无价之宝切割成了几块,裱在镶板上,原画上珍贵的题跋也都被裁剪下来,形成了历史断层。
粗暴的切割对这件国宝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伤,导致它不停地开裂掉粉。最后,他们不得不请了中国修复专家邱锦仙,《女史箴图》才得以修复。
图片
据邱锦仙回忆,当年馆内还有很多珍藏的绢本画作,但因为保存不善残碎不堪,只能像垃圾一样放在条件欠佳的博物馆储藏室里,《女史箴图》只不过是极少数保存下来的“幸存者”罢了。
更何况,这些陈列于异国他乡的文物珍藏的背后,也是我国近代以来百年伤痛。所以,社交媒体上才会有“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的这一说法。因为中国游客都会随着参观的深入,被我国古文物震撼的同时也会被悲愤击中……
请问,看到这里,某些人还认为文物在国外保存得更好吗?
一幅《女史箴图》,半部中华史,它承载了中华千年历史,历经了几代王朝的浮浮沉沉。其价值已经远非一幅画,或者一个故事所能概括得了的。
当然,故事需要讲述,画作还要解读。
图片
装饰修容,魏晋风流
在文明的进化史上,女性一直扮演的是美的角色,美的化身,是美神的原型和模特。
《女史箴图》的历史背景和班婕妤辞撵、冯媛挡熊之前已经两篇讲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今天我们来看看现存的第四段——装饰修容。
这段内容共有三人现身,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先是一女对镜独坐,似在整理仪容;接着是另一女对镜而坐,正由站着的侍女侍候梳头。这个构思是为了表现赋文中“人咸知饰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愈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的劝诫。
画面上三个人虽各有不同的动作,却都让人感觉到幽雅文静,姿态端庄。站在背后为人梳头的少女尤为秀丽。正在照镜的妇女,举起一只手整理鬓发,镜中映出其正面容貌,那种顾影自怜的神态,画得非常巧妙。
那么顾恺之为何只画修容,只展示‘莫知饰其性’的一面?
图片
如果顾恺之创作此画的目的完全屈从于《女史箴》的劝诫教化之意,那他大可不必将图中的女性描画得如此生动,只要从正面描绘,直奔主题,告诉人们应该“饰其性”即可。
而表示“饰其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可以画一女子读书作赋,或画一群女子学习琴棋书画,以“饰其性”。顾恺之为何不从正面描绘而要选择反面呢?
顾恺之是受到了魏晋人物品藻之风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丧失独尊地位,玄学兴起,思想上极自由解放,人物品藻重点也由内在德行转向神韵气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言的魏晋风流。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样爱美,也讲究姿容,他们崇拜模仿女性(或女神),这是十分讲究人物品性的时代常有的现象,譬如古希腊就是这样,中国的魏晋时代也尤其如此。
图片
这就不难理解顾恺之为何会削弱了“饰其性”的一面,只描绘一群梳妆打扮的妇女了。更直接证明了此时的绘画更加注重描人物本身,包括容貌、姿态、神韵等,一切张扬人物个性,表现人物美的方式。
就像之前所言,顾恺之的作品本身并没有以教化的面貌出现,也不像后世的男人们所解读的束缚女子、规范他们德行的目的,他只是单纯地想要反映女性美而已。
结语:
虽然现在的大英博物馆对百年前的错误装裱方法表示后悔,但这一过程已不可逆。
为加强对《女史箴图》的保护,现在每年仅展示1个月,其余时间入库珍藏。国人去参观都是凭运气、看命的,能遇上就是幸运之极了。想想是不是有点儿可悲呢?!
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一定会像《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一样,大声喊着:“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