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内6万次雷击!印度极端雷击事件原因为何?

9月2日
印度东部奥里萨邦发生极端异常天气
多地出现倾盆大雨和雷暴
2小时内共发生6.1万次雷击
造成12人因雷击死亡、14人受伤
如此短时间内发生极端雷击事件
原因为何?
我国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极端雷击事件?
公众又该如何防范?
2小时内发生6.1万次雷击是何概念?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蓝渝表示,“约15.5万平方千米的奥里萨邦在2小时内出现6.1万次雷击,可以说是一个极端的对流天气。虽然夏季经常发生强对流天气,但这样的数据是罕见的。”
图片
对于此次印度的强对流天气,蓝渝分析,对流天气的发生需要三大条件,一是热力不稳定条件,二是水汽条件,三是动力抬升触发。这次极端天气的发生与当地近期强盛的印度季风密切相关,即偏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热力不稳定条件,这对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非常有利。
同时,奥里萨邦东部处于海陆交界地带,海陆下垫面变化以及当地山系的迎风坡地貌共同构成了有利的地形抬升条件,为当地强对流天气的触发与维持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正向贡献。
图片
我国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高频雷击事件?
“基于中国气象局的ADTD雷电监测站网观测,在对流天气活跃的盛夏季节,我国一天(24小时)监测到的云地闪电频次约可达10万次左右,在大范围的对流过程发生时甚至更多。”蓝渝表示,由于国外观测资料的共享有限,对于闪电频次不同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也会导致数据呈现一定差异。但无论如何,这次雷击伤亡事件对于奥里萨邦本地是发生在一次剧烈的对流天气活动之中,短时间内闪电如此密集、频次如此之高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就对流天气与雷击事件发生的关系而言,事实上,对流活动旺盛并不代表着一定会产生高频雷击,但是高频雷击必然是伴随强盛对流天气出现的。
蓝渝表示,“云是小水滴,但实际上零度层以上就是冷云。”高频雷击出现的必要条件就是——深厚的对流云体发展到零度层以上形成的“冷云”。此时云内存在很多小冰晶,在云内强烈气流的影响下不断碰撞起电,如同发电机一般不停“发电”并积累,最终正负电荷连接出放电通道,形成了“雷”,这是高频的雷击事件发生的条件之一。上升气流有利于留住更多的冰晶,也必不可少。此外,云底与地面之间距离越短,越有利于连接放电通道,形成雷击。
图片
公众该如何防范?
专家建议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发生强对流天气时,尤其是雷击事件时,应减少户外活动;正在户外的人群尽量躲入建筑物内或车内,不要靠近金属物体、树木、电线等导电物体。
如果没有合适的避难所,应蹲下身体,双脚并拢,双手抱住头部,尽量减小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图片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林禹彤 李倩
编辑:刷克 李倩 苗艳丽
审核:段昊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