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的子女很悲惨,Why?

作者:川美眉
诺兰的 《奥本海默)传记电影一问世,不论北美,还是国内,都刮起了一股奥本海默风,这位世界顶级科学家1962年因喉癌离世,至今61年了,人们还这样津津乐道,这不能不归结于这位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悲情人生。
图片
我们知道《奥本海默》电影剧本是由大导演诺兰亲自操刀写就,他受到了2005年获得普利策传记文学奖的《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直译为美国的普罗米修斯)的极大影响,或者说,是这本传记带给他大大的灵感。
我没读过此书,据说有700多页,包括奥本海默的原生家庭、求学经历、感情生活以及他的几任女友,他和太太凯蒂的一双儿女,都有涉及,从中可以窥见奥本海默的自然和精神成长,我想一定很有意思,有机会一定要找来读一读。
影迷们在聊起诺兰的电影时,特别会提到他的光和影的交融和音效的夸张烘托作用,这两点在《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中特别强烈,那场戏给我的印象到现在还无比清晰: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奥本海默在礼堂演讲,现场的观众沸腾了,他们举着美国小国旗,集体脚踏地板,发出巨大的响声,那是齐刷刷的脚步声。
图片
图片
你看现场众人的山呼海啸声,那分明是美国民众对原子弹之父的热爱崇敬与褒扬。但是类似的音效,原子弹爆破成功前有,之后也有,那可不可以理解为科学家内心的焦灼与压力。尤其是听证会期间,整整四周轮番的质问与庭审,是个人,他的心神都很难不被打乱。那夸张的音效在此时就变成了千万只脚踩踏在奥本海默的心脏上。
手握着推动世界核技术进步的齿轮,同时又赋予了绞杀人类毁灭力量的科学家,他怎么能不矛盾,不纠结、不焦虑、不惶惑、不痛苦。奥本海默最终被定罪有亲共嫌疑,被剥夺了安全许可,他亲自打电话告诉妻子“不要把床单收回去”。妻子懂,她的丈夫这一次惨败了,时间是1954年。尽管他继续在大学里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但是他已经被核物理体系也就是国家原子能机构除名了,所有的关于核的机密他没有资格接近和涉及,这和他之前的“曼哈顿计划”负责人的身份,可谓一天一地,这对一个科学家的打击无疑是深重的。
图片
连他的妻子都为他不平,“你为什么不反驳?”他默默忍受。这位科学家既没有接受爱因斯坦的忠告-移民,“至少有100多原子机构想聘请他”。但是,奥本海默拒绝了,他甚至爆粗“我他妈的就爱这个国家”。也没有为自己辩解,他在孤独与郁闷中苟活着。
离开了洛斯阿拉莫斯(造原子弹)那个沙漠小镇以后,他和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定居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奥尔登庄园,他作为高等研究所的所长,在这里居住了20年。也被联邦调查局密切监控20年,按我们现在的说法他“社死”了。
这个家庭有两个最大的问题“孤独”和“缺爱”。父亲奥本海默身背“间谍”罪名,被联邦调查局“监控”,他基本没有人身自由的,除了工作做学问,他的社交信件等等会受到审查,他的心情会好吗?
图片
图片
况且,这位天才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他“野心勃勃又没有安全感,才智超群又幼稚可笑;果断坚决又惶恐不安,坚忍淡泊又充满困惑”。可以说,作为科学家他才智过人,但是作为普通人,他的人格是有缺陷的,作为父亲他更是有欠缺的。他曾经把孩子托给朋友照看,当他去看朋友时,他甚至都不看女儿一眼。
母亲凯蒂植物学家,她在生下第一个孩子彼得时就得了产后抑郁症,她个性刚强,但丈夫优柔寡断没有能力和政客们抗争。(其实作为个体要和政府抗争力量悬殊,基本没可能)这个家里的气氛可想而知。
图片
1944年12月7日女儿托妮出生,那时正是奥本海默以核武器实验室主任的身份,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基地最忙的时候,陆续招聘进1000多名顶级科学家,后增加到3500名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一年后还有翻倍。他和他的团队要赶时间早日研发成功核武器去对付纳粹,他的使命有多神圣压力就有多大。
图片
图片
1945年7月16日美国试爆成功世界上首枚原子弹,8月6日、8日两枚原子弹分别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不到一个月的9月2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战结束。
作为“原子弹之父”在美国总统杜鲁门亲自接见时,他的高光时刻,也是他的困惑、痛苦之时,他说“我手上沾满了鲜血”,这让总统很不高兴。再加上那个小鸡肚肠的施特劳斯的诬陷和打压,他在听证会上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羞辱和委屈。这些都在两个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发生,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无形的伤害。
图片
有一次当他怀里抱着女儿托妮时,他竟然问朋友,你想收养她吗?而作为母亲的凯蒂整天酗酒,甚至将孩子交给门卫照看,自己去购物几天不见人影。唉,这一对高智商、高知夫妇,对于孩子的感情投入,爱的流动很可能是吝啬的也是抽离的。
据说作为科学家夫人,凯蒂只会把别的科学家夫人找来喝烈性的马丁尼酒,也不做饭。而小彼得通常会饿得在厨房里找吃的。两个孩子,凯蒂似乎更偏爱女儿一些。家里的气氛,我们可以拼接出一个大概:爸爸忙于研发原子弹,妈妈精神有问题,缺少爱的流动,孩子们很孤独。
图片
这让人想起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小时候,母亲独自去欧洲了,父亲抽大烟,姐弟俩没人疼没人爱,从小既孤独又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冷酷的负面影响。成年后张弟做了教师,勉强维持生活,一生未娶。而姐姐张爱玲的文学天赋倒是被开发出来了,她要挣稿费养活自己。在孤岛上海,张爱玲的小说一发成名,也是奇迹。
托妮四个月时凯蒂带着儿子离开了三个半月,她被父亲送到朋友家。这让托妮早早尝到了人间冷暖。
图片
其实呢,育儿专家有说过,两岁以内的孩子离开母亲那绝对是残忍的。婴儿时期,孩子最依赖妈妈,突然你让小小人儿见不到妈妈,那在孩子早期的心理上会刻下创伤痕迹的。
6岁时托妮已经是一个聪明冷静的女孩,她不太哭闹总是很懂事地跟在妈妈身后,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她早慧漂亮,继承了父亲的语言天赋。但是,母亲不疼父亲不宠,这对托妮姑娘是冷血的。
图片
(奥本海默一家在度假》)
7岁时托妮得了小儿麻痹症,奥本夫妇找到一个温暖潮湿的小岛-圣约翰岛,这里也是奥本自己放逐心灵之地。很幸运,托妮康复了。那时候母亲开始重视女儿,一家三口在圣约翰岛,有一段温馨快乐的日子,但彼得是缺席的。不可以理解凯蒂厚女薄子,让儿子没和父母在一起,孤独一定在儿子心中慢慢生长。
1963年,继任肯尼迪的林登·约翰逊总统为奥本海默颁发了恢复名誉的“费米奖”奖章,一家四口见证了这一难忘的时刻,其时,儿子彼得22岁,托妮18岁,而奥本海默已经58岁。
图片
(1963年,林登·约翰逊总统向奥本海默颁发恩里科·费米奖。)
四年后奥本海默因喉癌在家中昏迷然后过世,年仅62岁。五年后凯蒂因血栓去世。父母的相继去世对托妮打击很大。她大学主修法语,精通多国语言。她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一个联合国三语翻译的工作,却因为需要一个“安全许可”最终失去了这份工作。
因为父亲的“亲共嫌疑”被剥夺安全许可,直到死,“原子弹之父”也没有得到那张“安全许可”。而托妮也受到连坐,她也没有安全许可。她心灰意冷,回到圣约翰岛,游到几年前母亲带她一起将父亲骨灰沉下海底的位置,想自溺。却又想通了,重新游回岸边。
图片
她很渴望爱,但是两次婚姻都失败了,跟彼得哥哥也鲜有来往。一个人在这大千世界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终于在1977年1月,在一个周日的下午,自缢于父母留给她的海滩小屋,年仅32岁。
哥哥彼得这位赫赫有名的“原子弹之父”的长子,没有念大学,定居在新墨西哥州,从事承包和木匠生意。婚姻也不顺,离异两次有三个孩子。
有人说,做奥本海默和凯蒂的孩子,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看起来是的,顶流科学家的一儿一女,政治风云的宿命的不可抗拒,一个碌碌无为苟活于世;一个死于自杀,真是令人悲伤,无限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