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台湾关帝庙的历史渊源

图片
2023年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
图片
东山关帝庙《重修武庙记》
东山关帝庙位于漳州市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麓风动石风景区内,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亦被称为“铜山关帝庙”。关于东山的关帝信仰之始,《东山关帝庙志》有所记载:“唐垂拱二年(686年),大唐将领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六十四姓将士开拓闽南,建置漳州,驻军东山岛。为安抚将士,从家乡引来关公香火,为开疆守土将士心灵所依。”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鼎建铜城关王庙记》载:“铜城东,天尊堂之右,有祠一所,汉关羽云长之宫也。……国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城铜山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后官使往来之络绎,与夫祈者、赛者、问吉凶者,须臾聚可数十人,而不能以容,人咸病其隘。亦有喜施者欲辟之,又以工程浩大,艰于济。正德戊辰(1508年)岁正月,云霄吴公子约避寇于铜,同铜善士黄公宗继等九人,募众资财崇建之。”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漳州府志》卷二十八“古迹”记载:“关帝庙,郡城者,在开元寺右,明万历元年(1573年)建,东隅射圃一再北门外里许。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汪绅文重修,镇海、陆鳌、铜山各有庙。”
上述说明当时漳州的三个卫所均有关帝庙,彰显出军事与关帝信仰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值得注意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铜山志》卷五“祠祀志”明确记载了铜山关帝庙的地理位置与香火旺盛的景象,即“铜山关帝庙,在城东阳左于宝智寺邻,明正德、隆庆年间助兵败贼,众皆神之。至今声灵赫濯,四海钦仰,其长泰瓷窑与云霄县下港庙,则皆自铜请去香火”。
可见东山关帝庙建立的历史背景与日常功能,即集军事防御与民间信仰于一体。东山关帝庙的修建起初是为驻守在岛内的将士心灵得到慰藉,后随着岛内人口的增多,来往于该庙的进香百姓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兼具抽签问吉凶、祈祷疾病康复等功能,逐渐成为岛内百姓信仰重要场地,深刻地影响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与民间习俗的变迁。
闽台关帝信仰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末年。明郑时期,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百姓随郑氏集团渡过台湾海峡在岛内开垦、建立政权,同时将家乡关帝庙的香火带到台湾,兴建关帝庙奉祀,并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据史料记载,台湾关帝庙的神缘主要来自漳州铜陵(东山)关帝庙和泉州通淮关帝庙。
以东山关帝庙为例,《台湾通史》卷二记载了南明永历十八年(1662年)郑经听从洪旭言撤离铜山(今东山)的建议,携“宗室宁靖王、泸溪王、巴东王、鲁王世子”,“乡绅王忠孝、辜朝荐、卢若腾、沈佺期、郭贞一、李茂春悉扁舟从”。而后,明室宁靖王朱术桂在台南王府内建造关帝庙,庙宇形式仿效铜山关帝庙。亦有《台湾通史》卷十“典礼志”中的“武庙:在府治镇北坊……郑氏建,祀汉忠义侯关羽。中有宁靖王手书之额,题曰‘亘古一人’”可以佐证。
相较而言,《东山关帝庙志》对东山、台湾关帝庙的历史渊源记录比较翔实,即“明嘉靖年间,铜山水寨扩建游兵营,辖台湾的淡水、澎湖、凤山。当时,参加水操的员丁,胸前都挂着‘东山关圣君’的香火,祈求平安。退伍后,有部分留在台湾、澎湖……这些人就把关帝香火奉祀居留地,作为保护神,日夜奉拜”。
从分灵关系来看,明代台湾兴建的澎湖铜山馆武神殿、台南祀典武庙、台南山西宫、高雄关帝庙,清代兴建的澎湖红毛城关帝庙、台中圣寿宫、高雄文衡殿、嘉义关帝庙、宜兰礁溪协天庙等关帝神尊来源于东山关帝庙。目前与东山关帝庙保持特殊关系的台湾关帝庙多达900多家,足以说明东山关帝庙对台湾关帝庙产生较大的影响。
1996年11月20日,东山关帝庙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建筑角度而言,东山关帝庙整体上蔚为大观,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悬山顶,绿瓦。多是石梭柱,柱础鼓状。太子亭为木斗拱建筑,历经百年依然屹立。彩瓷剪贴雕广泛应用于该庙建筑,成为一大特色,石雕、金木雕、鎏金画更是美轮美奂,为该庙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东山关帝庙有众多文物古迹,具有重要历史和科研价值。如清代祭祀器皿铜钟、进香火的香炉;明代黄道周题刻的楹联和清代监生陈联福、陈联春题联;明正德年间的《鼎建铜城关王庙记》、清康熙时期的《公立关永茂碑记》、光绪年间的《重修武庙碑记》等;明朝的“武圣殿”匾额、文三俊赞文匾,清代的“山西神圣”檐匾等。(杨文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