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拱起路面,便道凹凸绊脚,小病为啥难治?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鹿艺佳 实习生 徐布恩
位于朝阳区大羊坊路南北两侧的人行道,由于行道树的树根凸起,导致路面凹凸不平,大量地砖移位翘起,给行人的通行带来了很大不便。8月11日市民反映该问题后,相关部门立即进行了修复。时隔一个月记者再次探访,却发现修复后的路面依然不平整。其实,城区多条大马路的人行道以及不少老旧小区周围的街巷,也都存在类似的现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为何成了难以根治的顽疾?
树根四处凸起 路面变形严重
走在大羊坊路南北两侧的人行道上,由于行道树树根隆起,本就不宽敞的道路凹凸不平,靠外侧的路面倾斜,内侧路面随树根形成条状的“波浪”,靠近树池的地砖也歪歪扭扭地翘起,最严重的地方有近20块地砖松动移位。
早在今年8月11日,市民就反映过道路凹凸不平、磕绊行人的问题。记者近日再次来到相同点位时,破损最严重的路面已经进行过修复,不再有明显移位、翘起或过高的凸起,但路面整体仍是坑坑洼洼。“虽然有所改善,可路过时仍要小心脚下,要不然很容易绊倒。”在附近建材店工作的刘先生说。记者从十里河地铁站出发向东南方向走了约500米,沿途就有10个树池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路面变形情况。
图片
这类问题很常见。在兴隆公园和民航总医院北侧朝阳路的人行道上,同样有不少树根隆起,导致树池周围的地砖松动翘起,路面明显被树根拱起,本该平整的路面,像波浪般起起伏伏。“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老人孩子特别不方便。”去兴隆公园遛弯儿的章女士说。
在东城区青年湖南街,树根拱起路面的问题还影响到了附近居民停车。夹在两个树池中间的非机动车停车区,路面因树根的隆起坑洼严重,提示的字迹都因砖头的起伏而变形了。“共享单车在这里立不住,有时候锁不上。”附近的居民说。在不远处的机动车停车区,树根的凸起使柏油地面开裂甚至成块变形,停车线变得歪歪扭扭。一旁的垃圾桶周围散落的垃圾,也因路面裂缝而很难清扫。“小片的垃圾就卡在缝里,有时候只能一点点捡,弄干净特费劲。”环卫工人说。
图片
修路之初应考虑人树矛盾
对此,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秘书长李迪华表示,人行道过窄、种植浅根性树种是造成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
“白蜡树、榆树是常见的行道树,它们都属于浅根性树种,根系伸展需要足够的表层土壤空间,一米见方的树坑难以满足它们的生长要求,根系很容易造成路面拱翘。”李迪华说,即便种植银杏、槐树等深根性树种的行道树,如果修路时土壤被过度压实,造成种植条件恶劣,植物扎根困难,这些深根性树种的根系仍然可能表层化,从而导致路面变形。
图片
李迪华说,与普通路面破损相比,树根生长造成的路面损伤,修复难度大大增加。若要避免浅根性树种破坏路面,一般需要两三年就挖开路面对根系进行一次修剪,但这样做会对树木生长造成不良影响,也增加了道路维护和管理成本。根系被反复修剪的行道树,根系固着土壤的能力受损,很容易因狂风或浸泡导致倒伏。
李迪华建议,解决行人路权与树木生态间的矛盾,关键在于对道路规划进行优化,在修路之初合理设计,以方便步行通行为前提,兼顾美观和实用,同时便于管理。
“行道树有着为行人遮阴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栽种行道树需要优先考虑行人的安全和便利。理想的人行道净宽要达到4米,满足基本通行舒适要求的人行道宽度也应不小于2.5米,这也是2020年北京市发布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的要求。”李迪华说,现实情况是,不少人行道本身宽度不足,还被树坑占据大半,留给行人通行的空间就非常局促。人行道宽度较窄时,不应在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为解决遮阴问题,可以在道旁的绿化带、花坛中种植树木。此外,应该尽量避免选用浅根性乔木作为行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