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的城市 360度的人生| 屯堡文化、地戏……来安顺探寻大明遗风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也是文化,是艺术更是生活。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你可以见其形,听其声,尝其味……非遗看似离我们很远,实际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既是热闹的节日,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又或者是孩童时期就曾听过的古歌,甚至是你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图片
今日,一起走进安顺,探秘各民族先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一起来看看
安顺都有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吧~
安顺地戏
图片
“中国戏剧活化石”安顺地戏 安顺市委宣传部供图
安顺地戏又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一种民间古老戏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安顺地戏形成于明代初叶,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安顺地戏的行头,主要有脸子、靠旗、雉尾、长衫、战袍、战裙、兵器、手帕、折扇等。除特征突出的脸子外,其他行头与古典戏曲中的同类行头都比较接近,特别是靠旗、雉尾、长衫、战袍、战裙。目前流传的300多堂地戏,安顺西秀区占190余堂。
安顺屯堡文化
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至今,屯堡人都保存了江南一带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屯堡文化则包含了屯堡人特有的服饰、语言、建筑、信仰、民俗、饮食等方方面面。2005年12月安顺屯堡文化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西秀区云山屯堡
屯堡服饰以妇女的服装为典型,俗称“凤阳汉装”,服饰的特点主要为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领口、袖口、前襟边缘皆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
图片
天龙屯堡古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摄
600年前的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碉楼碉堡……聚集成了今天的屯堡建筑群体。屯堡人的饮食文化源于军队,其特点是耐贮存、便携带,其中“八大碗”、腊肉、血豆腐、马烧腊等美食都体现了浓浓的军旅色彩。
安顺木雕
贵州安顺地戏的木雕面具俗称“脸子”,是国家级非遗安顺地戏的重要道具。“脸子”采用木质细腻的木料作为原料,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兼具写实和夸张风格。2009年9月,安顺木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安顺木雕 乔啟明 摄
地戏面具的雕刻艺术,主要体现为雕刻和彩绘,雕刻手法为镂雕和浮雕。最具艺术性的自然是“将”面具,是地戏面具的代表,其结构主要为盔头、耳翅、面部三个部分。
图片
“脸子”的颜色和形象有着固定的意义 舒文 摄
用色方面,讲究“跟书走”,书上对人物的描述是什么性格,就用传统的性格化颜色来表示。另外,在面具的雕刻前有一套严格的宗教性仪式,包括请师、驾马起工、开工、开光。
屯堡石头建筑技艺
图片
天龙屯堡古镇
在安顺,一个屯堡就是一座天然的石头城,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小屋。屯堡建筑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作用下结合了当时江南一带的建筑特点,坚固石墙内的屯堡,看似粗狂,却依旧体现出小桥流水、雕花悬窗的江南风味。2007年5月,屯堡石头建筑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屯堡石板房 李立洪 摄
其中,屯堡内石头建造的碉楼、碉堡、巷道等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建筑群体,并且,各屯堡村寨的碉楼样式种类丰富,样式多样,村寨内部巷道错综复杂,每条巷道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目前,屯堡石头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的主要以天龙屯堡、云峰屯堡、鲍家屯、九溪村、刘官乡等屯堡村寨为代表。
屯堡银饰制作技艺
600多年来,屯堡中的银匠们将对生活的写照和未来的美好期盼融入银饰中,将银饰作为屯堡人守望故乡、传承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2019年6月,屯堡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屯堡银饰选用优质纯银为制作材料,通过范铸、锤蝶、炸珠、焊接、掐丝、镌镂、镶嵌、点翠、起突、阳线、阴线等复杂工艺,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锻造出来。在屯堡中,制作完成的精美银饰品,是结婚、生子、祝寿、贺喜、走亲、访友、佩戴的最佳赠品和礼物。
图片
如今,屯堡中的许多“匠人”将屯堡银饰制作技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制作出了许多既寓意传统文化又不失现代审美的屯堡银饰。
屯堡山歌
屯堡山歌是屯堡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枯燥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朴实的田间文化,独特的口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汉族民间艺术。其曲调以徽调式为主,乐句多为七言四句,主要有四句歌、盘歌、疙瘩歌、刁难歌、九连环等类型。2007年5月,屯堡山歌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民间常说“山歌无本,全靠嘴狠”。因为屯堡山歌本多为即兴创作,没有规定的唱本,一般开口就唱,用词遣句宽泛自由,见物抒情,见事生意,歌词丰富多彩……而且屯堡山歌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情的悲欢离合、家庭的尊老爱幼、流传的汉族民间历史故事等。
安顺蜡染
图片
安顺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称为“蜡染之乡”。安顺蜡染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蜡染图案丰富多彩,无论是山水花鸟的自然纹还是富于变化的几何纹,都以点和线的无穷变化,传递着古代先民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信息,古老的传说、生存的理念、原始的认知被描绘在衣裙用品上,一代代传承至今。
图片
安顺蜡染所用布料以当地少数民族手工制作的土布为主,是一种民间纯手工棉纺织品,利用传统工艺织出的土布所加工出的蜡染,具有柔韧性好和着色品相好的特点。由于安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多为山泉水源,因此水质酸碱适度,含有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及各种矿物质元素,这些矿物质是安顺蜡染在封色、染色、浸洗过程中不变色、不脱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屯堡抬亭子
图片
屯堡“抬汪公” 吴忠贤 摄
“屯堡抬亭子”即“迎汪公”,又叫“迎神”“迎菩萨”,这一习俗主要分布于安顺市西秀区所辖七眼桥、大西桥一带的屯堡村寨。
“抬亭子”当天,村民在汪公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两旁,屯堡人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古装花车、腰鼓队、地戏队等,充满了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屯堡抬亭子”沿袭数百年,2014年12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顺裹卷
图片
“贵阳的穿着,安顺的吃喝。”在安顺,从集六百年前屯堡江南美食与当地民族美食于一身的“屯堡菜”,到安顺名小吃“过街调”,再到安顺特色菜“民族汤锅”等,无不彰显着安顺独有的美食文化,品味当地美食成为慢下来品味安顺这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图片
裹卷是安顺传统小吃,由米粉皮包卷素泡菜等佐料制成,卷皮洁白,香辣爽口,开胃生津,味道多种多样,是夏季最“火热”的开胃小吃。
“铁水冲龙”
图片
普定县特色民俗活动“铁水冲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摄
“铁水冲龙”是安顺市普定县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表演时通过将熔化的铁水用木板拍击而出,铁水便似朵朵烟花般盛开,美丽动人。2015年,被列为第四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普定“铁水冲龙”火热上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莹 摄
冲龙时由烧铁水的师傅们把高达两米的火炉拉斜,慢慢地倒出熔化的铁水,两个人一组,一前一后用钢桶抬到空地上,拿铁勺舀出来,对准舞动的龙和热闹的人群,用木板使劲向天空打出去,场面异常壮观。
安顺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
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
--- end---
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天眼新闻
编辑、排版@刘 珊
图片
往期精彩回顾
雨还要下!安顺下周天气→
千万别接!警方提醒:关闭手机这个功能
走进21℃的城市|关岭坝陵河大桥:长虹飞架 雄奇壮美
走进21℃的城市|这个夏天,我在千年布依古寨高荡等你……
顺风耳
一个有想法的公众号
图片
安顺日报
全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