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UCA转向BANI,一场时代迁移

图片
由Brittleness(脆弱性)、Anxiety(焦虑感)、nonlinearity(非线性)和Incomprehensible(不可知)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的最新词汇——BANI,较准确地概括了当下的环境状态。如何认识、适应BANI时代,需要从思维中找到方案,在行动中进行实践。
文 | 左秦
来源 | 《经理人》杂志
当今的世界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些巨大且势不可挡的事情正在发生。那么,如何清晰描述当今世界的特征?
过去一段时期,“VUCA乌卡(Volatility不稳定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作为一个热词,比较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场合、评论中,但是,从去年开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的进一步向上迈进,“乌卡(VUCA)”一词已经很难描述当今时代的特征。
美国未来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Future)学者贾迈斯·卡西欧(Jamais Cascio)在他近期发表的文章“面对混沌时代(Facing the Age of Chaos)”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名为“BANI巴尼”,以描绘当今世界的特征。
BANI由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Brittleness(脆弱性)、Anxiety(焦虑感)、nonlinearity(非线性)和Incomprehensible(不可知)。
借此,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其一份报告中,首次使用了BANI一词:《构筑人才基业——BANI时代下的企业破局之道》(以下简称“BANI时代下的破局”)。
那么,基于构筑人才基业为主题,在BANI时代中的特征又是如何?
要“手段”,还是“效果”?
“功以才成,业以才兴”。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通过调研数据提出,“在BANI时代,‘人才与业绩并重’的企业比‘业绩驱动’的企业具有更强的韧性,能够更有效地把‘人力资本’转化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并且更有能力维持稳定的业绩收入、壮大规模。”
大疫情已过,如果以2019-2021年三年时期为维度,从相关经营指标上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在大部分企业进度衰退的同时,也有一些以“人才与业绩并重”战略的企业反而保持了可持续增长。以《BANI时代下的破局》对比两类企业的数据分析为例(图表1):
图片
大疫情之前,以“业绩驱动”和“人才与业绩并重”为战略的企业,表现盈利能力的“经济利润/收入”“资本回报”两个指标方面,均为9%和28%,在韧性收入增长方面,两者相差也仅为3%:“业绩驱动”型企业为7%,而“人才与业绩并重”型企业为10%。
由此可见,在经济相对较热时期,两类企业业绩能力在伯仲之间。不过在大疫情的三年中,则出现了巨大差异。
疫情三年,在盈利能力方面,“人才与业绩并重”型企业在“经济利润/收入”表现上,以4.2倍的表现,高出“业绩驱动”型企业1.2倍,而“资本回报”表现上,“人才与业绩并重”型企业以4.3倍的表现,高出“业绩驱动”型企业1.6倍。此外,有关韧性收入增长的比较,“人才与业绩并重”型企业以8%,高出“业绩驱动”型企业的2倍。
为什么“人才与业绩并重”型企业能在充满脆弱性、焦虑感、非线性和不可知的时期,各方面的成就高于“业绩驱动”型企业呢?
美国圣迭戈大学管理学荣誉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在其撰写的——1994年首版《管理学原理与实践》中,提出了有关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的逻辑问题。
罗宾斯对“效率”定义是,正确地完成一项任务(即正确地做事),用一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或用最小的投入获得一定的产出。因为管理者投入的都是一些稀缺的资源,诸如人员、资金、设备等,所以他们很关心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管理者都想最少地使用资源,从而节省成本。
但是,仅有效率还远远不够。罗宾斯提出,管理者还要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按照管理学术语,我们可以称之“效果”,所谓“效果”是指,做正确的事,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从而帮助组织达到既定目标。一句话,“效率”关注的是,做事的“手段”,而“效果”一词关注的是“结果”,即实现目标。
借助罗宾斯的理论,很明显的是,“业绩驱动”型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更多的偏向于“效率”,而“人才与业绩并重”型企业则注重“效果”。将手段视为结果,以及将效果视为结果,这是往往会形成企业战略中的不同风格,而风格不同,结果自然就会发生差异。
此外,“效率”和“效果”的比较中,还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在“效率”定义中,对于人员的使用,和资金一样,也强调的是节省成本,而在“结果”的定义中,则是“帮助组织(所有的人员形成的结构)达到既定目标”。从定义上可见,“人才与业绩并重”型企业对待人与组织的管理,比“业绩驱动”型企业更为重视:充分发挥了人的作用、组织的功能。
但是,“人才与业绩并重”是一个理想的战略管理课题,一个企业要能做到,或坚持这一“标签”不被撕下,并不容易。
意见领袖(KOL),难得的人才
在调研过程中,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大型成熟企业、成长型企业在成为“人才与业绩并重”型企业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如下分析:
“对大型成熟企业来说,尽管核心领导层意识到‘革新’的必要性,但奈何‘文化与人心难变’,以致超过70%的企业往往因组织内部‘潜藏’的‘对抗性’而浅尝辄止,陷入‘变革试点困境’。其破局的关键是,系统深入的‘变革管理’,即如何引导组织上下的员工深入理解、接纳甚至主动拥抱和推进变革。
对成长型企业来说,中国社会近20年来的繁荣发展催生了众多行业和企业的超速业务增长,导致大量成长型企业很难建立系统高效的管理机制和组织能力;而面对眼下不确定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发展放缓等复杂外部环境,成长型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相对而言更缺乏驾驭复杂情境的能力,其团队也更容易无所适从。这类企业未来的成长关键是‘能力提升’。”
对于大型成熟企业而言,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员工(包括管理层)不愿意做出改变是最大的转型障碍。为此,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提出,“企业需要创造尊重、包容、信任的组织文化和工作环境,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正向信念与内在动机,转换思维方式,使其看到改变的价值与意义。”
从我们的理解角度,这其实关乎企业文化的选择:是选择服从型文化道路,还是价值观的文化道路?
由美国德保罗大学商学院商业道德和法律教授劳拉P·哈特曼(Laura P.Hartman)、美国明尼苏达州圣本笃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哲学教授约瑟夫·德斯贾丁斯(Joseph DesJardins)等合著的《企业伦理学》中,对比了两类企业文化的特点,最终结果是,选择价值观文化道路的企业,员工和组织表现得更具进取性和开放性(图表2)。
图片
对于成长型企业而言,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提出的方案是:“找到意见领袖(KOL),变革事半功倍。”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现,能够快速识别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群(即KOL)是企业推进组织变革成功的秘密武器。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群包括高层管理者、核心业务骨干、专业技术骨干,也可能是组织中的“扫地僧”。变革应从这些人群着手,逐步推进到中层管理者、高潜员工乃至全体员工。这样做的好处是每向前推进一步,之前的参与者都能成为下一步中的影响者,随着变革的逐步推进,影响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变革也就像滚雪球般开始自运转了。
意见领袖(KOL)对于变革作用,有点类似“少数人创造历史”这句话。而事实上,成长型企业的命运本身就捉摸不定。也许在短时期能迅速成长,也许很快倒在沙滩上,但是一个企业里出现了类似卓有成效的意见领袖(KOL),就会一直处在变革的路上,以适应于BANI时代的各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