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写人物 | 奥本海默:不狂不放不天才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两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青年,并肩走在草坪上,探讨学术,凭空描摹。
不远处,一个身材瘦削的中年男人望着他们,湛蓝色的眼睛,好看极了。他却说,再好看的风景,都比不过这两人讨论的样子。
很多年后,这对中国青年交恶,不相往来,气得中年男人指着其中一个,破口大骂:“你应该去看精神病医生!”
小伙当时没敢吱声,直到40年后,才在写文章时念叨了一嘴,这老头“不喜欢他的人不少”。
这个小伙叫杨振宁,是当今仍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甚至不需要加上“之一”。而那个和他漫步校园的,是赫赫有名的李政道。
图片
△奥本海默
冲着他们发火的,是他们的老领导,那个造出了原子弹的奇才——奥本海默。
最近,诺兰新片《奥本海默》形成狂潮,一向天马行空的“诺神”,初涉纪录片,就打得实在。
镜头下,这位高度符号化的历史人物,被赋予了更多的解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布道的哥白尼,宁死的布鲁诺,写日记的狂人,打开魔盒的愚妇……
电影之外,他有着特殊的历史坐标,影响此后几十年世界的走向,而那股余绪至今仍存。
没在意,只是我们早习惯了而已。
图片
狂人
1911年,纽约,道德文化学校迎来一个沉默的孩子。
他身体孱弱,总是得病,绝少与人交集,脸上挂着种天生的、生人勿近的冷漠。这一年,奥本海默7岁。
没多久他就为他的“冷漠”付出了代价。夏令营上,一群孩子趁着夜深将他围住,漫长的群殴,之后是羞辱。
他们扒光了他的衣服,泼上绿漆,冻了整整一夜。
坏孩子的恶行很快暴露,奥本海默的父母商量,不行就把儿子接回去吧。一向寡言的奥本海默表态了,“不回,我会待到最后一天。”
此时,距离夏令营结束还有好几个星期,这意味着他还要跟这帮欺辱自己的人朝夕相对,时刻提防打击报复。但他很倔,偏向虎山行。
这大概是奥本海默日后乖张性格的由头,在以后的校园生活中,他越发锋芒毕露,鲜少照顾别人的情绪。与此同时,他无与伦比的天才,也渐渐凸显。
他每学期选修6门主课,甩开其他人,但他又不去上课,认为老师只会影响他学习的效率。
基础课会考,他一骑绝尘,其中就包括了他经常逃课的数学和哲学。这事惊动了校方,为了验证他是否作弊,学术委员会专门组织了一场答辩。
那场答辩,成了奥本海默一个人的独角戏。从此,对他的行事风格,再无任何人,有任何的疑义。
趁着22岁的夏末,他坐上了一班开往德国哥根廷的火车,那里是当时欧洲物理理论研究的中心。
在当地学者眼里,这个年轻人的到来多少有点“砸场子”的性质:
他花了不少钱,置办一身倍儿帅的行头,开会时不给前辈留面子,还老霸着讲坛不放。“这小子,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
他不见外到什么程度?1927年,学校开学,他都没注册学生的身份,最后连博士学位的正式资格都没拿到。
他倒也不是那么在意,反正他早已名声在外,还没毕业就收到了全世界顶尖高校的橄榄枝。他的弟弟看得清楚,“他希望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所结识的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
当学生时,他“不爽”老师,当老师时,他“不爽”学生。
刚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不少研究生冲着他名头来听课。但他们坐定时却发现,这个世界物理学界的青年才俊,怕不是个“神棍疯汉”。
他连讲稿都没有,语速快得像在说绕口令,声音一会儿低、一会儿更低,宛如念经,还时不时蹦出一些诗歌、哲学、疯言疯语。
学生胆敢投诉,他也一肚子邪火:“太慢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学生们没辙,只能盯着他手里的烟发呆。
是的,上课时他也叼着根烟。
惊爆
不管是学界的同事,还是带过的学生,对奥本海默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他是那个时代最聪明的科学家,但他缺少某种学者的气质。他博学多才,但不求甚解,不愿意集中精力攻克具体问题。才能有余,耐心不足。
如果没有参与那个计划,他很可能在有限的科研成果中,度过放荡不羁的一生。
让我们把时针往回拨一点,纳粹铁蹄肆虐欧洲,三个在美国避难的匈牙利人西拉德、威格纳、泰勒一合计,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铀矿的秘密已经公开,没准哪天纳粹就能把核武器倒腾出来。这时候只能先下手为强,提前把这项大杀器造出来。
结果游说来游说去,没人睬他们。
大概是“咖位”不够,泰勒开上车,拉着西拉德去求爱因斯坦。
于是,就有了爱因斯坦那封非常有名的长信。
图片
△《奥本海默》电影剧照
“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制造出⼀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为此,我建议,请授权⼀位您所信任的人士,使他可以非正式地和各政府机关联络,经常向他们报告全部研究情况,并向他们提供建议,特别是要努力保证美国的铀矿石供应……”
罗斯福看完这封信,敲了敲桌子,招进来他的助手,说了一句更有名的话:
“这件事情需要处理一下。”
这就是曼哈顿工程的由来,一群最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在美国庞大的经济力量支持下,在荒无人烟的沙漠深处制造原子弹。挂帅的是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治下,是一支群星闪耀的队伍。
恩里科·费米、约翰·冯·诺伊曼,还有上面提到的西拉德等,都是当时物理界神级人物。
这里面很多人,日后都拿到了诺贝尔奖,像是斯坦福⼤学的费利克斯·布洛赫、哈佛大学的范弗莱克等。
团队还有不少年轻新秀,比如奥本海默的得意弟子罗伯特·泽尔⻉尔,以及一个叫琼·辛顿的年轻女孩。
图片
△琼·辛顿,也就是后来的“寒春”
记住这个名字,下面我们还会说到她。
奥本海默作为这个团队说一不二的核心,依旧不减狂骄。他决定把实验室位置选在洛斯阿拉莫斯,因为这是他过去游玩娱乐的地方。基建工作一片混乱时,他就躲到伯克利喝自己拿手调制的⻢丁尼酒。最扯的是,他还豪情万丈:造出原子弹,30多人足矣。
后来我们知道,别说30人,30万人都不够。
有一组统计,为了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在英国、加拿大的合作下,美国调集15万科技人员,动员50余万人力,动用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电力,最后花费约22亿美元。
争分夺秒,奥本海默也不敢怠慢了。
1945年7月16日,距离试爆还有20分钟,他一扫平常的桀骜,一个人在坑道口进进出出,难掩紧张。
身边的人为了安慰他,玩笑道:差5秒时,我就把开关⼀拉,然后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本以为是个玩笑话,此时再看奥本海默的脸上,竟是从未有过的冰冷。
他们根本没有退路。
图片
△奥本海默
对手
奥本海默的紧迫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对手,或者他自以为的对手——沃纳·海森堡。
早在曼哈顿工程三年前,纳粹就下令重点研究“铀裂变反应”,海森堡被任命为理论负责人,工程代号“铀俱乐部”。
海森堡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分量比起奥本海默只重不轻。
当初在德国上学,奥本海默师从玻恩,而后来,海森堡又做过玻恩的助手。这场战争像极了同门之争,天才之战。
一座大山高耸在对面,奥本海默根本从容不起来,好不容易自己有点突破,忽然就听说德国更进一步,反复折磨。
然而一夕之间,纳粹德国没了。直至覆灭,也没有见到那颗传说中的原子弹。
1945年,海森堡被盟军抓获。相传,当时的他正坐在乡下的院子里晒太阳,云淡风轻。
“原子弹呢?”“算错了,没造出来。”“没造出来?”“嗯,算错了。”
原来自始至终,德国的核武器都没有走出理论阶段,海森堡非常坦然,自己计算时忽略了中子扩散率,结果造成了巨大的偏差。纳粹一看,需要这么多铀,搞不定,算了、散了。
当时很多重量级的德国科学家相继被俘,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审讯。参与审问的还有一名34岁的中国青年。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5年后,自己将被无理羁押,走上艰难的返乡路。他也不知道,因为他的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被深刻改变了。
对了,他姓钱。
图片
△钱学森
海森堡作为当时站在金字塔尖的科学家,怎么会这么犯低级错误,至今无定论。很多证据指向一种可能,他是故意的。
在他和很多科学家之间,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没有原子弹对这个世界很重要。
但奥本海默呢,他像个向敌人发起冲锋的骑士,结果却蓦地发现扑空了。
当然,就挂帅研究原子弹来说,能当奥本海默对手的,确实还有个人。他将扛着比曼哈顿工程恶劣千百倍的条件,完成核试验,横空出世震惊全世界。
但那是19年后的事情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这个人还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求学,日子紧巴巴,几片面包,一点香肠,一天就打发了。
图片
△年轻时的杨振宁(左)和邓稼先(右)
在芝加哥没地方住,他就跑到杨振宁的出租屋里对付几天,反正是中学时的同窗,不生分。
拿到博士学位的第9天,他在洛杉矶坐上一艘开往香港的船,几经辗转,回到故乡。他的名字叫邓稼先。
杨振宁和中美两位“原子弹之父”都私交甚笃,他客观地对两个人进行比较: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图片
△《奥本海默》电影剧照
余震
在原子弹试爆成功时,奥本海默的反应一反常态。他只记得,当时有几个人笑了,有几个人却哭了,大多数人惊呆了,⼀声不响。
他心里浮现出的,是古印度诗圣《博伽梵歌》中的话:“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此时身边的一个同事亲热地抓住他的手:“奥比,现在我们将永世被人诅咒了。”
图片
△《奥本海默》电影剧照
爆炸过后,余震犹在。
奥本海默觉得后怕,他开始退出相关研究,推动限制核武器,反对军备竞赛……但不过都是徒劳。
1949年,苏联核试验成功,打破了美国绝对的垄断。
爆炸后的余震,还留在了上面提到的那个叫琼·辛顿的女孩心里。
迷茫之余,她经常收到一个美国小伙的来信。
小伙叫欧文·恩格斯特,以前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农牧,后来跑到中国的陕北放牛,还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阳早”。
既然看不清未来,不如追出去看看。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恰逢北京解放,她跟着军车一路来到了延安。她也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寒春”。
1949年4月2日,阳早、寒春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他们和普通的陕北农家一样,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有一次阳早剃了光头,被寒春一脚踹下土炕;有次阳早在窑洞里抽雪茄,差点被寒春赶出家门;过生日买不到西式的生日蛋糕,寒春用泥给阳早和了一个。
图片
△晚年的寒春
自那以后,寒春再也没有碰过核物理,她心甘情愿陪着阳早放牛。在农场里,她设计制作了很多机械农具,从取水风车到铡草机,后来还学会了胚胎移植,于泥土之中寻找心灵安栖。
1952年,已有身孕的寒春挺着大肚子,走出亚太地区和平大会的会场时,遇到了宋庆龄。
宋庆龄问:“孩子取名字了没有?”寒春答:“还没。”
宋庆龄说,“不如叫‘和平’吧。”
时光荏苒,度尽劫波,一晃当年的“洋娃娃”阳和平,现在也变成了乡音难改的中国老大爷。这两年,他学会了玩自媒体,B站、微博玩得倍儿溜。
寒春活到了88岁,网上有一段她晚年的采访,满头银丝的她,面容安详地在拉琴。琴声所过,像是经历了整个人生。
当年的那场余震,应是早忘了。
图片
△《奥本海默》电影剧照
尾声
寒春去世那年,一封唁电从香港而来,发件人是她以前的老同学杨振宁。
也是在寒春到中国的第二年,杨振宁成了奥本海默的同事,到普林斯顿访问一年。1950年,奥本海默又给了这个前途无量的中国青年一个五年聘约。
这位中国小伙,受到了这位老领导不少的照顾,也见证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清净的日子。
有一次,杨振宁的学生身份在移民局出了问题,奥本海默就把杨振宁原来高等研究院访问成员的身份,改成了教授助理,从而解决了麻烦。
还有一回,杨振宁当时的妻子杜致礼要来看他,但签证怎么也办不下来。也是奥本海默出面找律师,最后夫妻才得以团聚。
图片
△《奥本海默》电影剧照
所谓鸟尽弓藏。1954年,美国开始对奥本海默的忠诚问题举行听证会。
委员会判定罗伯特·奥本海默“人格偏差、不够深谋远虑、极具危险性、与颠覆分子相勾结”,因此不再适任公职。
他们还想把他赶出普林斯顿。
图片
△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
杨振宁站了出来,他和包括爱因斯坦在内26位研究院成员,公开签名支持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虽然没有被赶走,但身体和意志却都在消沉。
被派来盯着奥本海默夫妇的情报人员说:“奥本海默喝酒喝得很凶,事实上已经到了糟蹋自己的地步。”
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得越来越厉害,进食都变得困难,而后他的听觉和语言功能几乎消失殆尽。
1967年2月18日晚上,奥本海默溘然长逝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家中,享年62岁。
他带着忧患死去。
可他生前忧虑的核战争却并没有发生。在各国努力之下,这个世界找到了一种新的、微妙的平衡。
1968年,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6年,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2010年,美国和俄罗斯签署《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2022年1月3日,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
声明说,我们申明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声明还提到,“鉴于核武器使用将造成影响深远的后果,我们也申明,只要核武器继续存在,就应该服务于防御目的、慑止侵略和防止战争。我们坚信必须防止核武器进一步扩散。
今天,那个群星闪耀的年代过去了。
爱因斯坦,在声援奥本海默后的第二年就匆匆离世了;被奥本海默视为对手的海森堡,活到了1976年;爱德华·泰勒去世于2003年,很长寿,但他当初听证会上对奥本海默的微词令自己痛苦终身……
邓稼先去世于1986年,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请求再去看一眼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问“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对了,还有那个参与审问德国科学家的中国青年钱学森,他鞠躬尽瘁了一生,于2009年离开了我们,身边的人说,他走得平静而安详。
和他们都有交集的那个人,杨振宁,还在。
百岁诞辰时,他回忆起邓稼先给他写过的一封信,信里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稼先,我懂你的意思。”杨振宁表情认真:“我这以后五十年,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现代快报+记者王子扬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