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足底筋膜炎?运动要适量,鞋子要常换

图片
  走路运动、“特种兵”式旅行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但也带来一定的健康隐患,可能会增加足底筋膜炎的发生率。
  医生提醒,足是正常人每天都需要大量使用的人体部位,足底承受的压力也是最多的,因此足底筋膜炎发生率很高。“若发生足跟痛,要早诊早治,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诊疗效果。”
  【案例】
  因足底痛 钟爱的走路运动暂停
  王先生已经退休了,走路是他一直坚持的运动形式,乐此不疲,可最近不得不暂停,因为右足跟出现疼痛,早起下地时最严重,之后会慢慢缓解,但走多了疼痛会加剧。他前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科就诊,肌骨彩超显示,其足底筋膜局部纤维化,被确诊为足底筋膜炎。
  邱斐医生为其进行了冲击波治疗,并指导他尝试足底筋膜放松的锻炼动作。疼痛缓解后,再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加强足弓的稳定性,改善足底肌肉紧张的状况,纠正错误的行走、站立习惯。经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王先生的足底筋膜炎未再复发,足跟不再疼痛了。
  久站久行 后脚跟竟长出了骨刺
  年过五旬的郑女士是商场营业员,因工作关系,需长期久站。三个月前,她感觉右足跟疼痛,晨起时最严重,走的时间长了或站的时间久了也会加重,辗转多家医院治疗一直不见好转。
  近日,郑女士前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院区骨伤科求诊,经主治医师李留鹏诊断,郑女士得了足底筋膜炎。拍片发现,她的后脚跟长出了骨刺。李留鹏认为,这是久站久行引起足底压力过度集中诱发无菌性炎症引起的。
  李留鹏为郑女士实施了小针刀治疗,并叮嘱她要时常用中药泡脚。一个月后复查,郑女士的足跟痛基本消退了。
  【病因】
  压力增大 筋膜组织被拉长所致
  邱斐说,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状就是足跟痛,早起疼痛明显,随着患者对疼痛的逐渐适应,痛感减轻,但久行久站后,疼痛又会加剧。李留鹏说,虽然最常见的症状是脚后跟疼痛,但也有些患者会出现脚掌麻木、疼痛等症状。
  “我们科室几乎每天都有足底筋膜炎患者前来就诊。”邱斐介绍,足底筋膜是从跖骨到跟骨的致密、坚韧的筋膜组织,由于压力增大,筋膜组织被拉长,从而出现无菌性炎症,即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与运动频率和强度、穿鞋习惯、行走姿势、体重、年龄等众多因素都有关系。中老年群体是高发人群,累积几十年的劳损、踝关节软组织的退化、修复能力弱都是原因。” 邱斐说,“体态错误也是原因之一。由于长期错误的姿势导致体态不佳,身体重心不在中立位上,脚步所受的压力点不均衡,更易导致足底筋膜过度被拉扯。”
  李留鹏进一步解释,足跟是人体重要的承重部位,这个位置本身就承受着较多的力,久站久行之人、运动员、士兵等群体用脚的时间更长、频率更高,足底承受的压应力和拉应力更大,患足底筋膜炎的几率也相应更高。
  【治疗】
  早诊早治 长骨刺后疗效较差
  “如果长期不治疗,以及没有纠正错误的行走、站立习惯,人体的保护机制使得后脚跟会代偿性出现增生骨刺。”李留鹏说,“而且,由于一侧疼痛,人会自然将重心移至另一侧,长期如此,就会出现双侧足跟疼痛的情况。”
  邱斐说,出现跟骨骨刺后再进行治疗,治疗难度会增大,疗效也可能较差,且复发的概率高。“走路是人日常的重要行为,难以治愈会影响日常生活。”
  两位医生说,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开展冲击波、微波等理疗,都是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手段。如果炎症程度较重,或是局部筋膜黏连、挛缩较重,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其中一种微创手术是小针刀,主要是为了放松足底筋膜的足跟附着点,“筋膜如同大地,承受压力久了就会变硬,供血和供氧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外力帮助‘锄地’以改善‘地质’。”李留鹏说。
  【提醒】
  科学选鞋
  运动后要及时放松
  邱斐说,预防足底筋膜炎,运动要适量,不能超过足底耐受度,运动之后要及时放松。日常也可以通过踩网球、脚趾抓毛巾等动作放松足底筋膜。
  如何选择鞋子?邱斐说,运动鞋是最佳选择,能够给予足弓支撑,同时其缓冲功能能够对足底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高跟鞋、硬底皮鞋、薄底拖鞋尽量少穿,光脚(站立、跑步)也不提倡。“人在行走蹬地瞬间,足弓会呈现自然弯曲,除了缓冲力较弱以外,硬鞋底或地面还会限制自然曲度的产生,对足底筋膜造成更大压力。”
  李留鹏提醒,对于患者来说,在治疗之余,给足底充足的休息是最为重要的。此外,还要调整穿鞋子的习惯。一双鞋子穿得久了,即便是运动鞋,其缓冲能力、弹性都会变差,给双脚造成更大的压力。
  【支招】
  足底筋膜炎患者
  试试这六种练习
  医生说,足底筋膜的拉伸和小腿跟腱的拉伸运动能有效改善足底筋膜炎。患者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练习1:足底筋膜的滚动运动。用网球或软质筋膜球以单一方向沿着大脚趾一直滚动到脚跟,要保持同样的按压力道滚动网球;再把球放在第二脚趾下方,保持同样的力道滚动到脚跟;每个脚趾都重复这个动作滚动一次,执行3组,每天3次。
  练习2:足底筋膜的拉伸运动。在无痛范围内将脚趾伸展,让足底筋膜被充分拉长。用两根手指置于足弓可感受到足底筋膜被牵拉的紧绷感;一次保持10秒,重复10次,一天可拉伸3次,共执行2个月。
  练习3:小腿跟腱的拉伸运动。手臂伸直使手掌推墙,躯干略前倾,一侧脚向前迈步与后脚约一只脚长的距离,左右间距一脚长,双脚脚尖朝前;屈双腿膝关节往前移动,直到后方小腿跟腱处有拉伸感即可;保持60秒,重复3组。
  练习4:直腿提踵运动。手扶凳子,身体直立单脚站立使前脚掌置于平台上,另一侧腿屈膝脚背置于站立腿小腿后方;站立腿小腿用力,脚跟上抬到合适高度,慢慢下降脚后跟轻触碰地面;重复10~12次为一组,做3~5组。
  练习5:屈腿提踵运动。一只手固定物体,身体俯身,单脚屈腿站立使前脚掌置于平台上,另一侧腿屈膝脚背置于站立腿小腿后方;站立腿小腿用力,脚跟上抬到合适高度,慢慢下降脚后跟轻触碰地面;重复10~12次为一组,做3~5组。
  练习6:单腿平衡垫训练。身体直立单腿站立在平衡垫上,一侧腿屈髋屈膝抬高,手臂外展;维持平衡垫左右均衡不歪斜,保持几十秒,重复3~5组。
  足跟痛还有其他原因
  休息需要放在第一位
  李留鹏说,跟痛症是常见的足部症状,其中最常见原因是足底筋膜炎,此外还有跟骨骨刺、跟骨下的脂肪垫炎、跟骨内高压等,诊断并非难题,绝大部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
  邱斐说,跟腱炎、踝扭伤后继发发现跟骨受力点改变也会引起跟骨疼痛。足部出现拇外翻、副舟骨等结构异常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足底问题。
  “无论是何种疾病引发的足跟痛,休息需要放在第一位,只有足够的休息才能更好、更快地恢复。正常人每天都需要行走,脚后跟不得不负重,因此康复时间往往比网球肘等疾病更久。”李留鹏说。
(文/厦门晚报记者 匡惟 通讯员 石青青 陈绍雯 漫画/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