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3D全景声+8K拍“新京剧电影”︱读+

滕俊杰是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暨庆典晚会总导演,导演逾百台中外直播大型文艺晚会。在国家重要项目“京剧电影工程”21部电影中,他执导5部,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全程实拍3D全景声电影《霸王别姬》和世界第一部8K全景声京剧电影《捉放曹》,屡获国内外大奖。
前不久,他出版新书《致敬与前行》,讲述了自己拍摄“新京剧电影”的心得和理念;上周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了滕俊杰。
图片
《致敬与前行:新京剧电影创作概论》滕俊杰 著 学林出版社
“新京剧电影”横空出世
说起中国电影,就必须说京剧,二者有着奇妙而不可分的缘分。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拍的就是京剧,名叫《定军山》,谭鑫培先生扮演影片中的老黄忠。
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诞生,拍的也是京剧,名叫《生死恨》,由梅兰芳和姜妙香先生主演。
21世纪,“京剧电影工程”启动,作为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精选出21部京剧经典,精选当代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通过舞台展演和电影拍摄等方式,将这些最具代表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广泛传播、永久留存。
滕俊杰执导了这21部电影中的5部。而且,他“主动加戏”,在上级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居然用3D、全景声+8K完成了拍摄,“超额完成任务”。于是,在《定军山》《生死恨》之后,诞生了新的中国纪录、世界纪录:
世界第一部全程实拍3D全景声电影《霸王别姬》。
世界第一部8K全景声京剧电影《捉放曹》。
滕俊杰在创新,他不仅创了新纪录,而且闯出了新路。“新京剧电影”横空出世,赢得一片叫好,获得国际先进影像协会颁发的世界3D电影最高奖——卢米埃尔奖,此外还有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最受尊敬表演大奖”,加拿大、西班牙电影奖,以及两座“金鸡奖”。《霸王别姬》成为第一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校正式收藏的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被邀请在美国奥斯卡奖颁奖剧院——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盛大首映礼的电影。
叫好的同时也叫座,多部“新京剧电影”都已收回投资,观众反响良好,现在还在持续放映,“长尾效应”十足。
更有意义的是,“新京剧电影”的成功,培育了一支全流程的3D全景声制作专业队伍,滕俊杰的拍摄现场成了普及最新电影科技的课堂,很多同行到场观摩、学习;带活了一个产业和市场,有一个超大城市为此建起了第一座最新的全景声影院,全国的3D全景声影厅从20多个发展到近千个。
而这些成功,都要从2013年3月的某一天说起。当时滕俊杰正率代表团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谈判下届世界体育劳伦斯全球年度颁奖盛典落户上海大剧院项目,突然接到长途电话,希望他在3天内赶回国内,领受“京剧电影工程”首批剧目之一《霸王别姬》的电影拍摄任务。
必须说明的是,此时的滕俊杰是久负盛名的电视导演、晚会导演,却没有执导过电影。这似乎体现了一种思路——只要把优秀的舞台表演忠实地记录下来,就可以完成任务了。
但是滕俊杰不这么想。
图片
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海报。
从《霸王别姬》的“一滴泪”开始
受命于“京剧电影工程”伊始,滕俊杰想的是:时至今日,国粹京剧,其实并不需要单纯的保护和记忆,迫切需要的是大范围的推广和新的流行。为此,需要以新的电影理念和科技进行“传承、传播”,从而让京剧突围,一步步登上新的文化制高点。
滕俊杰意识到:“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1.5岁左右,我的电影创作,就应尽量吸引比以往多的年轻人,让京剧的美好远方真正成为可能。”
他在自己任教的一些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京剧电影兴趣缺缺,没多少热情,这其实在滕俊杰意料之中。不过,当他在问卷中问到,“假如拍摄一部3D版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同学们会有兴趣去观看吗”,颇高比例的肯定回答让他有了信心。
可是,拍摄3D版《霸王别姬》的想法遭遇很多反对,有人预言“非砸不可”,还有专家表示:“3D电影拍出来我们也不要,也不会看。”滕俊杰一方面多做解释,争取各方大力支持,得到了艺术家和演员的赞同;一方面同时套拍2D版。
最核心的还是用作品说话。京剧拍成电影,本身就是融合两大艺术门类;还要加上3D、全景声,为此必须克服很多困难。不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恰恰有助于解决一些传统问题。
比如,长期以来困扰京剧电影的一个问题,就是电影声音效果逊色于剧场。诞生于2012年的杜比全景声技术,突破了沿用多年的“5:1”声道、“7:1”声道,能够根据电影任何的声音需求,呈现出全动态的所有声音效果,更真实、更完美地营造出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各类音效,配合影院顶棚增强音响设备效果,凸显“22:1”以上的声场包围,可展现更多的声音细节,形成“听觉大片”的震撼效果,全新提升了现代观影质量。滕俊杰在该项技术发明的第二年,就从专业杂志上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并在2013年率先将其引入。在洛杉矶杜比剧院《霸王别姬》海外首映现场,女主角史依弘激动地对滕俊杰说:“这么好听的声音,太美妙了,简直就是大片的感觉啊!”
再比如“视觉再造”。京剧观众在剧场里不容易看到演员表演的细节,因此舞台上演员表情要“使劲”;但是拍电影,则既要防止演员五官过度飞扬,也要防止无生气的“面瘫”。要根据景别大小、景深幅度、镜头组接等,对原有的舞台表演做出分析、调整,尤其是控制好表演的幅度、力度,要精准收敛、强调表演内心的幅度张弛、力度层次,而不过分“形于外”。
在《霸王别姬》中,项羽与虞姬最后一次对饮,马上就要上演“虞姬舞剑”的高潮段落,此时出现了戏曲表演舞台上不可能呈现的一幕:镜头分别推至项羽与虞姬的特写,观众会发现,项羽和虞姬的眼中都已涌泪水,但是,泪水凝而不滴,含而不落,悲中带怜,哀中有泣。
滕俊杰的设计是:“项羽和虞姬既有浓浓的爱,又已穷途末路,此时都在极度克制内心的悲伤,都怕自己率先流泪会让对方陷入更大的悲痛之中,从而将彼此都不愿道破的、已临近的、有尊严的诀别方式提前击溃。”
《霸王别姬》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霸王别姬》的戏剧诞生了百余年,到今天,人们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看到项羽和虞姬眼中的泪水。
这是《霸王别姬》的“一滴泪”,也是“新京剧电影”的一片蓝海;只有兼具学术、艺术和技术,才能实现这样的融合。
图片
滕俊杰在操作8K摄影机。
【访谈】
创作理念是“京剧为本,电影为用”
读+:当初,您怎么会想到用3D来拍《霸王别姬》的?
滕俊杰:京剧是一门文化醇厚、程式功法完备的舞台艺术,是中华文明响当当的一张名片。但时至今日,在多元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京剧与现代受众之间出现了一些断层,观众流失,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减少成了不争的事实。如何守望国粹家园、发展京剧?如何吸引更多观众,让文脉绵绵延续?这是所有京剧人、所有热爱京剧的人无法回避的一道“必答题”。而将当下最优秀的一代国剧精英和最有观众缘的最新电影科技相结合,集束、矩阵式精心制作、传播京剧,是个英明又切实的举措。当然,前提是创作者必须拍出京剧行腔运调之美,又拥有当代电影逻辑特色、耳目一新的品质。
戏有戏的虚实章法,电影有电影的写实尊崇,两者并不完全一样。过往有些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没有产生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两点:要么完全照搬舞台,没有电影的视觉感;要么背离经典,荒腔走板。
在筹备拍摄《霸王别姬》时,我曾一人到天蟾舞台和上海影城多次寻找感受,独处静思。其目的,是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京剧人,双眼要变成京剧的视角。只有真正融入,才能把脉到意蕴深深的京剧味、京剧韵。当然,我还要学会跳出来,把自己变成一个电影镜头,变成坐在黑压压电影院里的一位观众的一双眼睛,让这双眼睛渐渐“间离”舞台,在独到的叙事和行云流水般的视听愉悦中充分沉浸。
总之,在尊重京剧的同时,我要有度张扬自己的视听创作话语能力,让《霸王别姬》在京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有效融合上,从电影的影像叙事、角色调度、人物表达、舞台美术、科技视听效果等方面入手,探索中国当代新京剧(戏曲)美学与电影美学的融合之道,用今天的感受力、理解力完成这部经典全本剧的首度电影建构、创作,这是我本次导演工作的全部要义。
于是,一个由“问题倒逼出来”的新想法渐渐形成:在不增加经费的情况下,用创意和品质赢得各方支持,下足功夫,全程实拍一部3D全景声版京剧电影《霸王别姬》。
我考虑的是,如何不走电视录像之路,如何能黏住更多“不一定进剧场,但一定进电影院”的年轻观众;想着如何不“低估了电影”,将这来之不易的电影机会用精、用新、用好,使京剧和当代电影之间产生更强劲的“化学反应”。这既为锦上添花,添一份全新的、值得选择的电影市场之花;更是雪中送炭,“雪”就是缺失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京剧现状,“炭”就是“有吸引力的优质艺术团队表演+全新电影科技杠杆手段”。
由此,我的创作理念基本理清,即“京剧为本,电影为用”。在绝不伤害京剧的前提下,努力用准确的电影创新为京剧添上“神来之笔”,用“蒙太奇”和最新科技为京剧加分、助推,同时严防“美学缺氧”和“沉闷冗长”。我期待未来观众在欣赏京剧电影时,鲜明感受到一种基于创作者与表演者共同合作挖掘而来的新的创作力,让整个电影制作在尊重京剧规律的前提下,打破一些条条框框,满足怀旧和创新在现实中的自洽链接,从而完成一次有诚意、有态度的新京剧电影之旅。
读+:经过多部“新京剧电影”的实践,您现在对运用3D、8K等新科技拍京剧有什么样的认识?
滕俊杰:3D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室内电影”的某些不足。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影学院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常务副院长艾伦先生在洛杉矶杜比剧院观看了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首映式后对我说:“以前,我看贵国的京剧,一般是迷糊睡着的,虽然我不想睡。可是这次我被3D全景声强烈吸引、互动着,毫无睡意,一气呵成看完了全片。”此语有相当的专业性、典型性,也道出了我创新拍摄3D京剧电影的初衷。
我发现,人一旦戴上3D眼镜,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往往会更加专心致志并且渐渐“浸润”其中,不少小朋友们会安静地看完整个京剧故事。我在中国各地以及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蒙特利尔、东京、大阪、悉尼、巴黎、戛纳等地都发现了这一独特的现象,这种相对完整传播和接受中国京剧的效果,正中我意。
再则,由于兼顾不便,观影现场看手机的现象也减少了。此外,它还有一个独特的好处——现场难以盗版。因为大屏幕上是双层画面。偷拍无用。这一切,构成了我艰难但竭尽所能用3D电影方式传播京剧的最终想法。
使用8K技术也是一样。“人类有追求视觉更清晰的无限欲望”,2017年,我曾被这样一条广告语强烈“击中”,尽管这只是乘车时的一闪而过,却“电”到了我,于是我环顾、调研起整个中外电影超高清行业,在摸清超高清电影的现状后,下决心拍摄一部“目前人类肉眼看到的最清晰的大电影”。
连续多部电影运用新技术,有一个原则是我的底线,就是分寸感的精心拿捏,其原则是三个必须——剧情合理必须,节奏互动必须,视听加分必须。确保其在“京剧为本,电影为用”的范围内,绝不过度炫耀科技本身的效果。
用传统节奏拍戏等于无视电影美学
读+:很多传统戏剧有个共同特点,节奏比较慢,您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您拍的“新京剧电影”,比原本戏剧压缩了多少时间呢?
滕俊杰:舞台京剧艺术以叙事见长,但受困于早年慢节奏的农耕时代,“慢”或者“偏慢”的节奏成了生存习惯和妥协的理由。加之那个年代,时间也并不太“值钱”,闭着眼睛听戏,时间长点也无妨,甚至“越长越满足”。
同时,在漫长的过程中,受简陋、粗糙的舞台状况局限,例如早期的走街串巷、茶楼庙会式演出方式;进入剧场后又相当长时期处于人推肩扛、手工作坊为主的舞台置景中,道具变化以及剧情推进带来的角色服化道的后台调整、改变,甚至演员喘气、歇脚、擦汗等等都需要腾挪时间、空间,致使有的叙事、换场的节奏“被逼”放慢,间隙的时空被有意拉长。这一切,对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坐在“黑压压”电影院里的观众来说,是不适的。如果不做出调整,看上去是“忠于原作”,把自己放进了“安全区”,但结果是一种无视电影美学的作茧自缚,对电影、京剧的当代传播、发展都无益。
因此,我一方面紧紧抓住镜头前的京剧表演不放,另一方面,详细悟透电影观赏过程中的节奏需求,并且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些交叉点,将京剧舞台上的一些“瓶颈”,用电影的灵活性、丰富性方式恰如其分地进行了改变,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把节奏提了上去。此外,还充分考虑到当代电影观众“脑补”的能力,按剧情与电影审美相吻合的节奏律动把控,做好不损伤主体内容的“大银幕呈现”,引入“场与场”电影“黑化”、叠化等衔接方式,替代舞台上“幕与幕”的开启、闭合交接,使之在保留原剧神韵的同时,以电影“蒙太奇”的方式体现出新的节奏,从而合理张弛剧情,彰显京剧电影美学,强化非同俗流的欣赏感受。
总的来说,拍成电影后,比舞台上的原作普遍压缩了半小时左右。
3D全景声8K影厅会越来越多
读+:现在,很多观众还无缘看到“新京剧电影”,您对此怎么看?现在满足这些硬件条件的电影院是不是还比较少?
滕俊杰:“京剧电影工程”已到收官之时,最后一部作品是由张火丁老师主演、我执导的《锁麟囊》,已接近完成。这个电影拍出来之后,就会宣布“京剧电影工程”完工,到那时,我相信国家会在放映层面上再进一步推动的。
此外,这几年我知道北京朝阳区有好几个电影院一直在放这些电影,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也在放,8K的《捉放曹》,在上海有二三十个影院以4K的方式在放,戏迷们都知道。票价大约在35元左右。
关于电影院的硬件,现在好几个地方都在配置购买设备,因为它毕竟是比较尖端,费用比一般的电影放映机要贵。但是科技是海啸,它呼啸而来,你是挡不住的,只要你东西真正好,又有好的硬件,又有好的内容,它就会带动这个行业。如果你没有内容,只有一两部电影,那也没办法带动产业链。
电影是科技的产物,第一部电影诞生在1895年,是卢米埃尔兄弟拍的《工厂大门》,但是7年以后,才在美国洛杉矶出现了第一家电影院。我认为这个规律依然起作用,科技在前面领跑,产业在后面追赶,人们的认识再来跟上。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