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京东物流协同效应释放,胡海建的跨越速运实现再“跨越”

今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物流需求整体呈现温和复苏。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1-7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8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而零担物流在推动工业生产、商贸流通、拉动内需上的作用不断彰显。据艾媒咨询测算,2022年,中国零担运输市场达1.74万亿元,行业进入加速整合期。受益于需求增长与自身灵活运输等特殊性,预计零担市场将保持稳健增长。
运联智库8月颁布的2023中国零担排行榜显示,零担30强企业2022年相比2021年实现微增,合计收入1198.7亿元,前十强企业收入实现1026.4亿元,占30强企业总收入的85.6%,其中,成立16周年的跨越速运以139.7亿元的零担收入蝉联榜单第二名,营收增速逆势增长至23.6%,领跑行业三甲。取得这样成长的背后,跨越速运仅用了16年。
尽管相较快递行业更为分散,零担快运领域已形成以顺丰快运、跨越速运、安能物流等为代表的多强格局,伴随整合、并购、上市重组,行业聚合效应显著。2020年,京东物流与跨越速运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将基于各自的物流网络和产品矩阵进行优势互补,面向社会提供多元的全供应链服务。今年618,跨越速运凭借“深耕航空、力保时效”的发展战略,保证了服务品质,呈现出“1+1>2”的合作成效。
图片
开创国内“限时速运”先河,率先布局航空货运
公开资料显示,跨越速运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考虑到C端业务零散,不确定性大,公司董事长胡海建在创业初期就选择了“B2B”的业务模式,聚焦企业客户,和同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并把公司设立在机场附近,扩展空运,追求时效。在他的带领下,跨越速运于2008年率先推出三大时效产品:当天达、次日达、隔日达服务,开创了物流行业“国内限时”的先河,逐步形成自己的行业壁垒。
在国内任何两地间货物朝发夕至,航空资源的掌控力是保障物流时效兑现的一大关键。跨越速运成立之初,董事长胡海建就确定了以高端航空件为主的发展战略。2009年,跨越速运开通四地夜航包机服务,成为行业首家“夜发晨至的时效物流企业”。2017年,跨越速运基于其“珠三角—长三角”夜航包机的优势,将国内跨省速运服务从“跨省8小时”提速到“跨省6小时”,再次刷新限时速运时效记录。
在不断打破时效边界的同时,跨越速运陆续启用华东、华南两大航空枢纽空侧场地,开通专属空侧区域货物直取权限,大幅减少末端运输环节、提升货物周转时效。2020年,跨越速运开通“无锡—天津—深圳”全货机航线,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与京津冀中国三大“经济高地”的空中串联,周边近400个城市流向“夜发晨至”的速运时效得到巩固。凭借着胡海建董事长走在市场前沿的发展思路,跨越速运逐步建立起用户心智,成为中国“限时速运”的领导者。
图片
有分析指出,经过疫情考验,航空物流在保障民生物资运输、应急物流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成为物流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护城河”。而打造自有航空运力,有助于提升公司产品的时效性,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也为公司满足高端、个性化、多元化的物流需求奠定了基础,将是未来行业竞争的制胜点。
据悉,近年来,跨越速运基于前瞻布局优势,深耕航空通道,持续扩大全货机运力占比,以每年2~3架的速度扩充运力。目前,跨越速运以旗下19架全货机为核心构建的航空物流网络,已实现全国90%以上的网络区域覆盖,抢占了华南地区70%的腹舱资源,华南、华东及华北近400城市“夜发晨至”的快递时效成为标配,日均航空货量近2000吨。全货机运力已成为跨越速运搭建空地协同网络、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助力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发挥航空货运优势,与京东物流实现资源互补
京东物流与跨越速运达成战略合作后,跨越速运仍保持自身品牌、财务、人事和企业运营等方面的完整独立性,并将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深化与京东在供应链业务和数字化战略上的对接与合作。
事实上,跨越速运的航空资源、干线网络、品牌口碑、客户基础和销售能力优势,正是京东物流在构建供应链基础设施上,所需要的“空中补给”和扩大B端市场的战略补充,京东物流得以向供应链上游延伸业务,极大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
举例来说,航空时效是京东物流正在拓展的领域。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彼时双方确认合作的几日前,京东快递宣布对全国十余个省市的近百个城市的快递时效进行全面提速,通过航空件对发,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城市群的用户将实现互发快递24小时送达100%覆盖,来自跨越速运的航空资源及时满足了其需求。
官方统计显示,成立16年来,跨越速运从深圳的一家小小门店,成长为一家搭建了覆盖全国500座城市的3000余个直营网点、城市覆盖率99%、日均吞吐货量超4万吨的庞大物流网络。回顾跨越速运一路的发展,董事长胡海建这样形容:“人生如四季迭代,即使低谷,熬过去就是新生!克服脆弱,坚持不懈,方可勇往直前,柳暗花明。”
2021年,跨越速运零担总收入突破百亿水平,达到113亿元,助力京东物流2021年总收入首度破千亿,达到1047亿元。京东物流财报说明称,“快递、快运等标准化产品,有效帮助我们快速扩大客户群,加强了我们整体网络覆盖和有效利用。”
2022年,京东航空正式投入运营,实现了全国核心板块多个城市流向“夕发朝至”,“一地发全国”的特快航空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今年“6·18”大促前夕,跨越速运第19架全货机“跨越号”入列,保障了企业客户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转,巩固时效优势,有效提升了服务品质。2023年上半年,京东物流实现盈利,含快递、快运等其他客户收入同比增长89.2%,达389亿元,同时外部客户收入539亿元,已连续4个季度占比约七成。反映出与跨越速运、德邦等业务融合后收效显著。
强直营管控、重IT技术投入的“强强联合”
多年来,京东物流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持续多年投入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跨越速运坚持的强管控、重投入的直营模式,与京东物流的发展相辅相成。以当天达产品为例,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跨越速运在运营打法上通过以车带点、直收直派模式、快速反应的接送货机制、高时效的空运干线运输网络,保证了运输时效和服务稳定,而自有运力更有助于公司运营降本增效。
除了航空业务,科技赋能物流是跨越速运成立以来的另一大战略重点。创业20年,IT男出身的胡海建董事长从基层走来,洞察客户需求趋向多样化和碎片化的现状,深知科技对物流业的影响,凭借着走在市场前沿的战略眼光和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
图片
例如,跨越速运耗时两年、投入1400名工程师、花费10亿元重金研发的“铸剑系统”,集成了TMS(运输管理)、VMS(车辆管理)、中台系统、MAP(货车版地图系统)等业务场景下的20多项大型管理系统、200多个子系统,结合AI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实现了路径规划、货量预测、智能调度等功能,提升场地使用率、优化网点选址、货量预测、路径规划等。
“我们是一家科技型物流公司,技术的边界决定了跨越发展的边界。”胡海建董事长在跨越速运15周年的亲笔信中写道:“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将客户的体验提升到极致,如何将技术与业务完美结合,‘铸件系统’就是我的答案。”据测算,该系统可以完成从下单后全流程的自动化调度和管控,节约了90%的调度人力成本和20%场地资源,被释放的资源可再承接30%以上的货量运营能力。
曾任京东物流集团CEO的王振辉表示:“跨越速运在高时效快运产品、技术创新以及精细化管理上有着明显优势,对于京东物流持续打造行业领先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推进技术驱动和对外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将基于各自优势深化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和行业效率。”
图片
胡海建董事长称,“十余年来,京东物流不仅打造了层次丰富的物流网络,也形成了开放和领先的智能供应链服务系统。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和领先性,使得双方合作得以顺利达成。跨越速运将充分发挥自身在航空时效、智能科技和定制化物流等方面的优势,与京东物流一道为更加多元的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共同推进社会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升级进化。”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制造业则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有分析指出,定位于B端市场的跨越速运,长期专注于为制造业等各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物流服务,有望助力制造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物流供应链行业专家、汉森供应链总裁黄刚认为,京东物流与跨越速运的“联姻”,实现了业务互补,彼此加持有利于做大市场规模。未来的商业竞争是“打群架”的时代,京东物流与跨越速运等合作伙伴的联手,也将为未来物流行业格局的演变提供更多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