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镇故事集》制片人在线撕X,国产文艺片方能别发疯了吗?

截止9月18日《永安镇故事集》上映11天,票房288万,排片占比不足0.1%。
影展上一张电影票有多难抢(指座位),上映后一张电影票就有多难买(指排片)。
图片
作为能够获得戛纳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青睐的影片,《永安镇故事集》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
它符合一部获奖系文艺片应有的标准——鲜明的导演风格,精巧的戏剧结构和有所表达的故事主题。
甚至和其他沉闷的文艺片相比,它还有难得的喜剧元素,正如电影海报上的那句“好笑得不像文艺片”。
图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部观众等了两年的口碑佳作,在上映后遭遇票房滑铁卢,制片人在线发疯,甚至导致口碑反噬的呢?
图片
01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永安镇故事集》是一部“元电影”,即关于电影的电影。
它采用了契诃夫《三姐妹》式的戏剧结构,讲述了电影剧组《永安镇故事集》在入住拍摄地后,给这个平静的小镇带来一丝涟漪后又回归平静的故事。
电影分为三个故事:《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冥王星时刻》,虽是玩梗,但与重名的电影长片并无关系。
图片
三个故事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勾连,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
第一个故事里的餐馆老板娘,渴望逃离窒息的小镇生活,当了剧组试衣模特后,误以为自己可以成为电影女主角。
但她梦想破灭的时刻,却是第二个故事归乡女演员的到来之时。
女演员渴望重温记忆里的小镇温情,但迎来的全是故人的利用与疏远。
一个逃离不成,一个融入失败,看似不同,实为镜像,表达的都是小镇女性无法逃离的困境与悲哀。
归乡女演员急于通过一部电影完成事业突破,但面临的最大难题却是第三个故事里,导演与编剧难以解决的创作分歧——即人物塑造是否为“人”的问题。
图片
正如影片中最常出现的一句台词,“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
三个故事中的困境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甚至都是以一个没想到的情节,作为一个阶段的收尾,正如普通人的人生一样。
而这个生活的涟漪,却是第三个故事里导演所追求的,最接近电影的时刻。
电影中的剧组开机,小镇生活的涟漪恢复平静。电影以剧组开机结束,观众观影的涟漪也恢复平静。
图片
虚假的开机VS真实的开机
图片
02
整部电影看似讽刺的是电影行业里的那点事,但导演的状态是非常松弛的,他的才华施展是行云流水的,笑点投放是收缩自如的。
影片中的种种反讽与自嘲,并不会让观众感到导演自我意识过剩,而是觉得这种幽默既辛辣又真实。
或许因为导演是北京人的缘故,这种混不吝的自反精神是很能吸引人的。
图片
但与影展反馈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电影暌违两年之后上映发生的事。
首日排片3.7%,次日排片2.8%,后来跌至0.9%,直到现在不足0.1%。
据猫眼目前的预测来看,影片内地总票房将仅仅300万出头,无法收回成本
这与导演的上一部影片《野马分鬃》1176万的票房相比,确实有些不好看了。
更不要说和当年在平遥同样热门的《宇宙探索编辑部》,拿到的6704万票房相比了。
但仅仅因为票房难看,就构成了制片人骂观众的理由吗?
图片
03
9月14日,《永安镇故事集》的制片人,@大峰就是发布了一条微博,视频中心思想是“电影票房难看是因为被人带节奏了”,
随即在评论区,不打码挂了一些给永安镇打1-2星的豆瓣网友(评论现已删除)。
图片
“豆瓣大V”嘟嘟熊之父和王大根对此行为表示质疑,却引来制片人峰哥的疯狂输出,言辞非常激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豆瓣网友气不过,“挟《河边》以令峰哥”(该电影是导演未上映的新片)。
图片
当然,发资源是不对的,除非你不想在这个行业混了,想换个“地方”呆着。
可能是关注《永安镇故事集》的网友中影迷浓度比较高,大部分人对电影票房的失败还是持理性态度的,大家在评论区给了峰哥很多中肯的建议。
豆瓣7.3的成绩对于华语片来说已属上乘,很多知名导演的电影豆瓣五六分的遍地都是,评分高低并不是影响票房好坏的唯一要素。
那么影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不是有人给“差评”影响了别人给“好评”,而是除了电影圈内一小撮人的自嗨外,没有人“评”。
无论是观众影响了排片还是排片影响了观众,事实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接收到这部影片在映的信号的。
作为电影片方,要放下傲慢姿态,兼听则明。
不要把失败进行错误归因,不专业的是自己人而不是吃瓜群众。
图片
04
文艺片宣发一直是业内的老大难问题,无论从演员配置还是故事卖相来看,都与普通观众隔着一条天然的鸿沟。
再加上捉襟见肘的经费要求必须以小博大,导致种种宣发离大谱事件层出不穷。
《百鸟朝凤》下跪式营销,《地球最后的夜晚》诈骗式营销,《隐入尘烟》二创营销都是当年业内的出圈事迹。
一部文艺片想要让人看到,靠的不是片方破防卖惨发疯,而是抓住时代脉搏,放大电影与社会痛点相链接的元素,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观众走进影院。
单纯的卖惨需要过硬的影片质量,但显然永安镇并不适合这种宣发模式。
图片
影片中讽刺影评人都是收3000块红包,就给好评的“太监”,但现实中片方却无法摆正影评人的真正位置。
一部文艺片能否被想看它的观众看到,靠的不是影评人化身夸夸群,普通观众并不care影评人说了什么,甚至很多观众根本不知道谁是影评人。
反而片方发疯骂人,会造成一部分潜在观众产生“逆反心理”,要么放弃看片,要么口碑反噬,为了发泄情绪而盲目地去打差评。
图片
对很多普通观众来说,对文艺片的探索还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阶段,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判断一部电影,是否适配自己的能力。
而对业界人士来说,长期浸淫在一种理解不易遂给出好评的语境中,也很难听到场外的声音。
当观众被错误的营销手段引导走进影厅,个人与电影不同频的落差就会产生差评。
作为创作者,作为投资方,要接受这个世界上,有着各种口味千奇百怪的观众,好评与票房不呈正相关。
没有必要因为几句恶评,就显示出自己的脆弱,那只会让观众觉得你很不专业。
正如影片中所说“为了华语电影”,希望所有电影人都能破除圈内的信息茧房,认真倾听一下大众的声音,想想自己的电影应该怎么对接真实的观众。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