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办过三次亚运会?最早报道媒体是哪家?这座移动体育博物馆有答案

身材修长的跳水奥运冠军吴敏霞,身穿一袭红色运动套装,扎两个俏皮羊角辫,更显运动活力。作为上海徐汇培养的奥运冠军,她作为嘉宾亮相,参加“体育之源·海派之汇”上海近代体育源起与传承徐汇主题展。
图片
“移动的体育博物馆”,未来还将进入中小学,传播体育文化。
图片
68套95件珍贵展品、200多幅历史图片,展现着上海作为中国近代体育主要发源地的历史底蕴。
包括姚明皮披过的球衣、刘翔穿过的球鞋、陈芋汐的冠军游泳衣和钟天使的“花木兰头盔”在内,在徐家汇书院三楼呈现的68套95件珍贵展品、200多幅历史图片,展现着上海作为中国近代体育主要发源地、徐汇作为海派文化重要汇聚地的深厚底蕴、历史渊源。
亚运会的前身,上海三次举办
第19届亚运会将于9月23日至10月8日在中国杭州举行。鲜为人知的是,亚运会的来历还要向前追溯至1911年的“远东运动会”。远东运动会,原名“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是1911年菲律宾、中国、日本发起和参加的一个区域性国际比赛,被公认是如今亚运会的前身。
图片
展馆内藏品丰富。
图片
 《申报》报道第二届远东运动会。
图片
《良友》1927年第18期,第6页,报道远东运动会。
远东运动会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洲际国际竞赛,远东体育协会和远东运动会,也于1920年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国曾三次举办远东运动会,举办地全部在上海:分别是1915年第二届、1921年第五届和1927年第八届,前两届赛事都在上海虹口娱乐场(今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区域)举行。
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于1915年5月15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此次大运动会开中国自古以来未有之奇观”(《申报》1915年5月13日)赛前数月,报界就频频登文介绍有关运动会的情况。
本次展览集聚了反映近代体育百年历史的珍贵展品和奥运冠军捐赠的个人珍藏,首次展出部分近代体育珍贵文献,包括《申报》,远东运动会特刊,1932、1936、1948三届奥运会官方报告等。
图片
1932年,王正廷克服重重障碍,派当时东北大学的学生、全国百米纪录保持者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了第10届奥运会。刘长春成为中国参加奥运会第一人,王正廷也成为国内第一个派人参加奥运会的官员。
图片
第九届远东运动会,由于中国成绩糟糕,《申报》几乎没有太多报道,《时报》推出特刊。不过,中国足球和日本足球并列第一,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根据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肖鸿波的研究,《申报》对于远东运动会的报道,是历史上最早的亚运会报道。由爱国报人史量才掌舵的《申报》,迎来迅猛发展的20年,恰恰也是当时体育不断发展的20年,作为远东运动会的东道主媒体,《申报》记录上海三次举办远东运动会的珍贵资料。
在上海近代体育源起与传承徐汇主题展的展品中,就包括《申报》等沪上媒体当时对远东亚运会的特刊版面,以及很多中国选手参赛使用过的运动器材。1949年5月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后宣布终刊。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原址上出版第一期。某种程度上,说《解放日报》是历史上最早报道亚运会的中国媒体,也不为过。
网红打卡地标,传递体育文化
上海是中国近代体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通向世界奥林匹克的启航地。无论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还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交锋,都在上海徐汇留下精彩的文化传奇。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徐家汇区域不仅是海派文化的汇聚之地,也是上海近代体育的融通之地。
图片
航拍苏州河上进行的2023上海赛艇公开赛。
图片
2023年9月17日,在上海体育馆举行的2023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决赛中,奥沙利文11:9击败布雷切尔,这也是奥沙利文第5次夺得该项赛事冠军。
在上海,谈及体育赛事很容易就联想到上马、斯诺克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中国坐标·上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等;说到体育场馆,老百姓口中的“八万人体育场”家喻户晓,徐家汇体育公园经典地标基本完成全新升级,志在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说起姚明、吴敏霞、诸韵颖、钱震华、高磊和陈芋汐等响当当的名字,大多数体育迷的第一反应:上海体育运动员。其实,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从徐汇区出发,曾经或依旧活跃在世界体坛。除了金灿灿的奖牌,一代又一代徐汇体育人薪火相传蓬勃的体育精神、鲜明的体育文化,在区域内铸造深厚的体育历史底蕴。
图片
吴敏霞是上海徐汇培养的优秀运动员,她作为嘉宾参观展览。
图片
“体育之源·海派之汇”主题展吸引路人观看。
图片
“移动的体育博物馆”更机动灵活传播体育文化。
由上海市体育局与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体育博物馆联合徐汇区体育局共同策划推出的“体育之源·海派之汇”主题展,介绍了近代体育在上海的起源、传播和在徐汇地区的传承、发展,展示着体育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传承有序、绵延不息。
本次展览集聚反映近代体育百年历史的珍贵展品和奥运冠军捐赠的个人珍藏等;首次集结徐汇区域内的上海交通大学、南洋模范中学、南洋中学、徐汇中学等百年名校的校史珍藏联合展出。顺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中国近代体育在上海发展的百年历程,海派体育文化在徐汇迸发的蓬勃生机,徐徐铺陈在观众眼前。
图片
在城市的喧闹之中感受体育文化之美。
在不缺流量的地方传递体育精神的力量,在城市的喧闹之中感受体育文化之美。为了给市民游客和广大青少年提供“全方位、多视角、零距离”的体育文化体验,上海体育博物馆与徐家汇书院等12家单位和集体跨界融通,让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交相融合,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激发源源动力。
博物馆动起来,体育先行先试
有一种说法认为,国际上衡量一座城市的知名度,可以从博物馆、艺术团体和足球3个角度切入。截至今年5月,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62座。约15万人拥有一座馆,远超全国水平;约39平方公里拥有一座馆,于长三角区域排名第一。
图片
“移动体育博物馆内”的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展品。
图片
“移动体育博物馆内”的陈芋汐的跳水冠军泳衣。
博物馆是静止的,只能等待着观众、游客莅临,如何让博物馆动起来?作为业内初生牛犊的上海体育博物馆,尝试着用体育精神的活力激情,尝试让博物馆更灵动。上个周末,2023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在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演巅峰对决,不少铁杆运动迷在入场前惊喜发现,场外停着一辆时尚靓丽、造型别致、体育元素满满的的绿色小车。走进绿色小车,不仅能零距离观看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还能见证陈芋汐的冠军游泳衣、钟天使的“花木兰头盔”……一系列上海体育的珍贵藏品,让人大开眼界。
原来,上海市体育发展基金会体育文化专项基金首次携手沃尔沃汽车,突破以往的固定建筑物和展陈空间模式,精心打造移动的体育博物馆。沃尔沃汽车“移动的体育博物馆”移动展行驶为车,把体育文化送到市民群众身边,目前还在“进赛场”“进场馆”的试运行测试阶段。正式发车后,还将驶入中小学校园、运动场馆、社区街镇、热门商圈和赛事活动现场,让博物馆真正“走出去”,让体育藏品真正“动起来”,让观展体验真正“面对面”,让体育文化真正“零距离”。
图片
“移动博物馆内”,上海自行车奥运冠军钟天使夺冠时佩戴的“花木兰”高科技头盔。
图片
让更多市民全方面、多视角、零距离感受体育文化。
据悉,开馆两年多的上海体育博物馆主打体育特色,已经迎来10万多名参观者,但相对固定的展览方式,尤其是体育大厦内相对不算太大的展览场所,并不能完全满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陆檩介绍,今年开始上海体育博物馆主打“动起来”:“一是像徐汇主题展那样,把我们市级体育博物馆的藏品展示和区级体育局特色结合,深入上海16个区,进一步传播体育精神、推广体育文化;第二就是博物馆移动车,真正打造跑起来的博物馆,让更多市民全方面、多视角、零距离感受体育文化。”
杭州亚运会,上海共有85名运动员、21名教练员、3名工作人员代表中国军团出征,其中包括陈芋汐、樊振东、姜冉馨、张灵、陈云霞等2020东京奥运冠军选手。“新中国第三次举办亚运会,地点就在临近上海的杭州,我们希望通过体育博物馆动起来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体育。”
图片
今年开始上海体育博物馆主打“动起来”。
上海体育宣教中心负责人认为,进入金秋时节,上海的国际体育赛事爆棚式上演,每个周末都成为体育运动爱好者的节日,“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传播体育文化的最佳平台,借助上海的国际重大赛事、自主品牌赛事,我们会把更多移动的体育博物馆,带到观赛市民的身边。在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道路上,体育文化传播将发挥重要作用。”
配合本次“双展”,上海体育特别策划推出讲座沙龙等系列活动,将邀请著名摄影家尔冬强,国家一级导演、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滕俊杰来到徐家汇书院,在阵阵书香中分享他们的体育情缘与光影中的海派文化。
小贴士:
“体育之源·海派之汇”上海近代体育源起与传承徐汇主题展,即日起在徐家汇书院三楼对外开放,“移动的体育博物馆”移动展也将在徐家汇书院广场驻留一周。主题展展区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休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