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解读秋分节气特点及文化习俗

文 | 读书君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季第4个节气。秋分这一天,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时间长度相等,各为12小时。而在这一天之后,北半球的白天时间将逐渐短于夜晚时间。
秋分,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在秋分时节,地球位于赤道以北,太阳直射位置与南北半球相等,形成了昼夜平分的局面。这个时节,气候、植物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都会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图片
在我国古代,秋分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如今,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许多关于秋分的习俗活动和讲究,你的家乡又有哪些秋分习俗活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秋分节气都有哪些特色和习俗吧!
一、秋分的历史渊源
秋分,时间在每年公历的9月22-24日之间。
“秋分”,“分”即“平分”的意思,秋分即平分秋季的意思。
所谓的“平分秋色”大抵就是这个意思,透过这四个字,一幅秋意盎然的风景图跃然纸上。
图片
秋分这一日,是阴阳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
《春秋繁露》里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得便是此意。
在中国传统的二十节气当中,有两个节气是昼夜平分的,分别是“春分”和“秋分”。不一样的是,春分是“天门口”的日子,阴气下沉,阳气渐升,春分日之后,天气越来越暖和。而秋分是“地门闭”的日子,阴气渐升,阳气下沉,自此天气越来越冷。
秋分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节气。在古代,秋分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农事活动和庆祝仪式。历史上《诗经》《尚书》等典籍中都有关于秋分的记载。
图片
秋分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也是曲折复杂的。汉代以后,秋分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且成为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在南北朝时期,秋分被正式确立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而在唐代,秋分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分节气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容的民间节日。
二、秋分有三候
秋分时节,全球地理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气候方面,北半球逐渐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降雨量也逐渐减少。而在南半球,则正好相反,逐渐进入温暖的春季。这种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植物的凋零和动物的迁徙。许多植物的叶子逐渐变黄、脱落,预示着即将进入冬季的休眠期。同时,候鸟也开始向南方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生存的环境。这些都反映了节气、气候、物候变化的特征。
图片
古人根据每个节气的气候,物候等自然万物和环境变化,总结出了不同的节气侯令。秋分三候分别是:
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怎么理解呢?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由于阳气旺盛而出声,一年之中从二月开始阳气渐盛,到了八九月金秋时节,阳气下沉,阴气升起,雷声渐渐收声。秋分的一候,即秋分的第一个五日,雷声收紧。
图片
二候蛰虫坯户:“坯”,“培”的意思。众所周知,每年五六月进入夏季开始,是蝉虫鸣叫的季节,而到了秋天后,蝉虫的寿命基本结束。寿命未尽的,受寒气的影响,它们也开始停止了鸣叫,钻入地中封塞巢穴,准备冬眠。
正所谓“秋风萧瑟夜渐寒,虫鸣稀疏月孤清”,说的大抵也是这个意境吧!到了秋天,天气渐寒渐冷,虫鸣鸟叫声就少了,而到了寒露后,基本上就听不到秋虫鸣叫了。
三候水始涸:“涸”即干枯、干竭的意思。秋分到,北半球已经进入干燥少雨季,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容易断流、干涸。所以,到了秋分呈现出河流干涸的景象,一片秋意肃杀之气。
图片
三、秋分的习俗活动
秋分对人类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传统文化方面,秋分是重要的节气之一,有着独特的习俗,人们会举行各种民间习俗活动和庆祝仪式,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祭月、赏月、吃秋菜、送秋牛等。
1. 祭月
秋分祭月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会在秋分这一天祭拜月亮,向月亮祈求丰收和平安。祭月时,人们会在庭院中放置供品,烧香燃烛,并通过吟唱、跳舞等方式表达对月亮的敬意。这种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生命的敬畏。
图片
2. 赏菊
秋分时节,正是秋季景色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到郊外、山间、公园等地欣赏秋季的菊花。菊花是秋季的主要景观之一,是自然之美和季节更迭的象征。人们会在欣赏菊花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
3. 吃秋菜
在秋分时节,民间有一种习俗是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菜,生长在田间地头,其味道清香可口。在秋分这一天,人们会到野外采摘秋菜,回家烹饪食用。这种习俗的寓意是迎接秋季的到来,同时也是为了祈求身体健康、平安无事。
图片
4. 送秋牛
送秋牛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会在秋分这一天制作或购买纸质的耕牛,并在上面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亲朋好友。这种习俗的寓意是希望耕牛在秋季能够健康、勤劳地工作,为人们带来丰收和幸福。
5.赏红叶
秋季气候宜人,适合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此外,秋分时节,正是秋季景色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到郊外、山间、公园等地欣赏秋季的红叶。红叶是秋季的主要景观之一,是自然之美和季节更迭的象征。人们会在欣赏红叶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
图片
6.庆丰收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文现象来确定季节的转换,秋分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农民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秋分是他们判断收获季节的重要依据。同时,秋分也是古代人们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和丰饶的重要节日。
图片
在秋分这一天,人们会准备好食物等供品,祭祀神灵,感谢神灵的庇佑和保佑农业的丰收。当然,这个习俗也与古代的宗教信仰有关。
图片
7.竖蛋
秋分竖蛋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民间传统活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竖蛋是指将一个鸡蛋竖立在桌子上或地面上,使其保持不倒。这个习俗的含义是庆祝秋天的到来,祈求丰收和平安。
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在秋分这一天将鸡蛋煮熟后竖立在碗中或盘子上,以示庆祝。而另一些地方则会选择用生鸡蛋进行竖立,以增加难度和趣味性。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使用其他物品代替鸡蛋,如鹅卵石或土豆等。
如今,竖蛋的习俗不仅在中国流行,还传到了世界其他国家,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在秋分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会举行类似的竖蛋活动,以展示他们的技巧和运气。
图片
秋分时,为什么蛋能竖起来呢?
在古代,人们认为秋分是季节转换的关键时刻,此时天地间的阴阳之气达到平衡,所以鸡蛋能够立起来。
而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是因为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地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时间相同。这种自然现象的平衡性为鸡蛋的站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片
四、读书君说
总的来说,秋分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秋分的民间习俗活动包括祭月、赏月、吃秋菜、送秋牛、庆丰收等习俗,这些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
通过了解这些习俗活动和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状况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验秋季的美景和气息,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