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遗照”的年轻人

图片
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拿着相机在公园、街头散步,他们不是在摄影采风,而是在给自己拍“遗照”。
年纪轻轻为何拍“遗照”?在避讳死亡话题的传统文化社会中,年轻人如何看待生死?在拍“遗照”的过程中,他们对生命又有何新感悟?
带着这些疑问,青年部小编参与了一个名叫“遗照行动”的活动,报名成为一名摄影师。我们参与其中,坐下来和这些年轻人聊了聊。
01 我们在公园里
集合拍“遗照”
刚走出奥森公园地铁站口,我就看到了一名“遗照行动”的参与者。之所以对她的身份如此笃定,是因为在刺眼的阳光下,色彩缤纷的城市背景映衬着,只有她全身肃穆,穿着黑色长裙和黑色鞋子。
“我在地铁站口了。”在“遗照行动”的微信群里,参与者Yola发了一条消息。到了约定时间,参加活动的10个人先后到达了奥森公园南门地铁站的集合地。
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很快便开始小声攀谈起来,活动现场并不火爆,但也没有因为主题是“拍遗照”而让气氛变得压抑,他们也并没有像Yola一样衣着深沉。
图片
“遗照行动”的参与者们一起往公园中心走去
“遗照行动”的组织者文森是一名摄影博主。来参加活动时,他带了一部拍立得相机,还有参与者们事先在线上填好的“生命卡”。
“生命卡”是打印出来的长条便签,就像超市购物的小票,上面印着参与者的网名、家乡、职业、年龄等信息,这些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想拍照的风格”“拍照禁忌”和“拍完想做的第一件事”。
集合完毕,文森刻意将“生命卡”打乱,然后递到了每一位参与者的手里。在他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破冰环节:参与者可以通过随机拿到的“生命卡”了解活动中某个陌生人的私人信息。
我抽中的“生命卡”上有这些内容:“赵晓雨,22岁,前端工程师,偶尔怀疑生命的意义……”没等我念完,一位染着暗红色头发的瘦高女生便向我微笑着举手示意。
待每个人都读完手中的“生命卡”,破冰环节结束。
我和一名叫米五的大三女生是这次活动的摄影师,这是在报名参与活动时便确定下的。其他参与者则和我们两名摄影师自由组合分组。
米五本身学的是服装专业,爱好摄影。她说自己之前一直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不爱与人打交道。这次来参加“遗照行动”,是因为这次活动比较契合她当下的心境,她也希望通过活动,从摄影和社交两个方面突破自己。
图片
“生命卡”
随后,文森用手中的拍立得给所有参与者拍了两张合影,活动便正式开始了。每个人都展现出休闲、自如的状态,一行人安静地走在公园里,看起来更像是一群相约一起逛公园的年轻人,而非在进行“拍遗照”活动。
02 我希望自己死后
能融入大自然
我的模特就是一身黑的Yola,她是江苏人,在广东读大学,学习的是视觉设计专业,今年6月本科毕业后来到了北京。
因为专业的关系,Yola常会在网上关注一些展览信息。当她偶然间看到“遗照行动”的信息,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她觉得,这个活动和自己很有共鸣。
Yola告诉我,她脑海中的“遗照”其实就是生命的某一个瞬间,“遗照行动”应该算是一种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去享受生命定格状态的体验。所以,当她看到这次活动被安排在公园,就果断决定加入进来。
“因为我很喜欢大自然,自然能让我放松,找到真实的自己。”Yola说。
在整个拍照的过程中,Yola一直希望能让自己更贴近自然,而不是剥离世界独立存在,她希望自己能够跟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
图片
Yola为了拍“遗照”特意选了一身的黑色
按照Yola的想法,我们在进入奥森公园后,便在一片橡树林处停了下来。这里高耸的树木遮盖天际,阳光从树干枝叶中间照射下来。
Yola在自己的“生命卡”中写道:“在自然中起舞。”于是,她便走到阳光之下,很自然地转动身体。我调低了相机快门的速度,拍下了她在树林中、阳光下的这张“遗照”,她黑色的衣裙和头发好似阳光下树干的阴影一般。
Yola向我解释说:“自己比较传统,提到‘遗照’还是会自然联想到黑白两色,觉得裹着一身黑会有一种隆重感。”
Yola看过照片后表示,希望人能在画面中小一点,再小一点。此后的拍摄过程,她一直强调“人小一点”。她说,希望能把自己融入自然,不被别人发现,“人死后不也就融入大自然中了吗?”
图片
Yola希望自己在“遗照”中越不显眼越好
03  我怕死,所以才要
试探下“死亡”的感觉
跟我一起的摄影师米五说,此前会接一些商业性的拍摄工作,但当她在网上看到“遗照行动”的公告时,一下子就被这种新颖的主题吸引,希望自己也能尝试一下,突破惯有的风格,有所提升。同时,她也希望从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下别人对于死亡的态度。
米五的模特是赵晓雨,她认为赵晓雨是最好的模特。赵晓雨把长发染成了暗红色,拍照当天穿了一身豆沙色的长裙。
与Yola的深沉装扮不同。赵晓雨觉得,公园里的植物多,穿红裙子会很好看,“这条裙子我买来好久都没穿过,上班时也没机会穿太漂亮的衣服,所以借这次机会拿出来打扮一下。”赵晓雨说。
米五也觉得,赵晓雨的红裙与初秋的公园景致十分融洽,她用“青春”“活力”“唯美”来形容赵晓雨,于是在拍照时,米五一直叮嘱赵晓雨:“表情可以给大一点。”
赵晓雨却有些害羞地表示,“我怕不好看。”最后,在大家的鼓励中,赵晓雨终于展现出了自信,一阵风吹过芦苇塘,米五按下了快门。
图片
赵晓雨的红发“遗照”
芦苇塘是米五好不容易找到的,她为了这次活动还设计了不少的拍摄思路,并把想法都记录在了自己的iPad上,她的认真让我们都觉得吃惊。
米五觉得这次“拍遗照”的主题是“虚无”,其中她设计了一个动作,是让模特躺在水中的石头上。但米五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水塘,只能用芦苇塘来代替,不过在这里她还是拍出了自己最满意的照片。
米五说,回去以后她会用PS软件把照片的色调和曝光调一下,让照片更有视觉冲击力,更能表现出自己想象中的虚无感。
赵晓雨也很喜欢这样的“遗照”,她最初设想的是自己躺在草地上,大树的影子清晰地印在身上,让自己和花草树木融为一体。她觉得自然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如果自己真的死了,那就应该作为大自然的另一部分而存在。
赵晓雨说,她其实很害怕死亡,但死亡又是必然会发生的,参加“遗照行动”算是她在试探性地面对死亡,小心地走出一小步去感知。
图片
赵晓雨通过“遗照行动”完成了社交突破
04  “遗照”拍了,
我的社恐也治好了
赵晓雨说,来参加活动有两个目的,除了能有一张自己喜欢的“遗照”,还希望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我是互联网程序员,工作的圈子中女生少之又少,我跟男生又玩不到一块。一个人从新疆到北京上班,我需要更多的朋友。”赵晓雨觉得,在这种小众活动中,应该会遇到很有趣的人。
Yola也是如此心境,她把参加这次活动称为“冒险”。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参加线下活动,也算是一种社交上的突破。
图片
“遗照行动”的参与者们在一起
抱着“社交”态度的还有茜子,当我们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拍摄“遗照”的时候,还有一个小组在朝阳公园行动起来。茜子觉得去拍“遗照”的这一天是她过得最充实的一天,因为她一整天都非常开心。
茜子在加拿大读书,今年刚读完初中,借着暑假回国休息。
最近她因为生活琐事而心情欠佳,所以想找机会出去散心,但因为国内的朋友不多,加之有学习艺术专业的背景,她便对这次“艺术活动”产生了兴趣。
“艺术活动”是茜子起初给这次活动的定义,但她后来发现,活动更像是郊游。
在来拍“遗照”之前,茜子想象过一些画面:黑白色调的大全景、表情肃穆……但拍摄以后,她发现,实际情况和想象的完全不同,“(我们)根本就不是在拍‘遗照’,而是在郊游,是在拍下美好生活的点滴。”
茜子和两个姐姐分在了同一小组,她们都比茜子大十多岁。三个人原本都很“社恐”,一开始连念“生命卡”上的信息都显得很拘谨。
但当三人在活动中熟络起来,她们便开始聊各自生活中的趣事、最近在追的剧以及正热映的电影、明星的八卦。她们边走边聊,看到一处不错的风景就停下来拍几张,然后再继续逛。
走着走着,秋风把柳条吹得扬了起来,茜子抬手去抓,身体上扬拉长,这一幕也被同伴用拍立得抓拍了下来。
图片
《八月照相馆》截图
“我觉得好好看,我好幸福。”茜子说,照片在现场打印出来时,自己都惊呼了起来,她所说的“好看”并非容貌,而是那一瞬间自己自然的状态和景致的和谐之美。
这一天,茜子和两个姐姐逛了大约8个小时,也拍了8个小时,拍了几百张不同风格的“遗照”。每一次拍照,她们都会相互鼓励,夸赞对方很美,“我们三个都很感叹,女孩子之间的友谊真好。”
茜子说,“遗照行动”是她第一次参加的线下群体活动。刚到现场时,本就社恐的她还产生了退出的想法,但坚持了一下,跟两个姐姐熟悉后,便只剩下开心了。
茜子觉得这算是她正式走入社会的第一步,和不认识的人交流,并没有想象中困难,“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和过去羞涩的自己告别。”
05  我有了可供
选择的“遗照”
“遗照行动”后,茜子把自己的“遗照”拿给了妈妈看,她一度以为家里人比较传统,或许会责备她去做这么晦气的事,也怕父母担惊受怕,猜想她有轻生的念头。但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妈妈并没有说什么,反而一眼就发现了女儿的精神状态好了不少。
此前一段时间,茜子身体一直不舒服,有一段时间老觉得自己“生病了”“快死了”,她感觉被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压抑着。但是拍完“遗照”后,她的心态好多了。正如茜子所说:“活动可能没有直接改变我的生死观,但总能促使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涌现出新的想法。”
但茜子却不想把这次的照片真的当作自己的遗照,她觉得遗照还是要庄重一点,倒不是自己的想法保守,而是她觉得这次的照片不容易分辨相貌。还处在青春期的她每天都会有很多稀奇的想法,她担心自己会后悔选用了某张照片而没选其他的。对于有选择困难的她来说,普通证件照可能更不容易后悔。
赵晓雨在“生命卡”上写道:“拍完‘遗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给妈妈看。”她说,“我妈知道后应该会觉得很酷。”她还打算把“遗照”发到社交媒体上,分享给亲朋好友看,也会标注这是自己的“遗照”,“主要还是因为很好看。”
但赵晓雨会选择把这次的照片暂时当作自己的“遗照”,她计划先让最好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假设真的自己生命突然终结,可以用这张照片当作自己的“遗照”。当然,生命还很长远,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再拍,她可能还会更换。
图片
赵晓雨一行人在寻找合适的拍摄点
“我没有办法阻止我的死亡,但是如果我某一天突然去世,我希望能选择我的遗照。”在赵晓雨看来,葬礼上很多人都没有自己提前选好的遗照,大多是在他们去世后,家属拿一张证件照来代替。
Yola则斩钉截铁地把这次的照片当作自己的遗照,她说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第一张“遗照”,“第一次”的含义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她喜欢每件事的“第一次”所带来的真实感受。
由此,Yola还说她想到了自己的遗嘱和葬礼,她之前就有想留遗嘱的想法,也想象过自己的葬礼应该什么样子。
她设想着,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跟一个朋友说:“嗨,记得带着这张照片来参加我的葬礼。最好是下雨天,最好是在森林里,草地上也不错,可以放点轻松的音乐。不要请太多人来,倒是可以多带些动物朋友……”
不过,Yola告诉我,她到现在还没有碰到可以托付这件事的朋友。
图片
《海街日记》截图
为了帮Yola拍摄“遗照”,大家忙到了当天晚上的7点。结束时,所有人都很疲惫。整个过程,大家并没有过多地讨论生死的话题。正如所有人在“生命卡”的禁忌一栏写着“无”一样,对于生死,参与者其实看得挺透。
大家互道珍重后各自消失在了公园的四周,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怎么过来的就用相同的方式离开。
当晚,活动组织者文森在群里提醒我和米五把大家的“遗照”发上来。第二天一早,“遗照行动”的群聊解散了,大家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实习生 代紫庭 陈金库 梁欣怡
编辑/张彬
图/受访者供图、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