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晋江IP改编大溃败

作者 | 沈拂衣
编辑 |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2023年,晋江IP陷入改编困境。
截止到九月,晋江IP改编的影视剧作,似乎大多都难逃被骂的宿命。
2月份的《重紫》被嘲拍得就像九流网剧,杨超越的演技尴尬得让人脚趾抠地;
4月份的《长月烬明》,“天生古偶男神”罗云熙惨变“螳螂精”,男女主为小情小爱毁天灭地的诡异操作败光了路人缘;
图片
5月份《护心》本来捡了一波《长月》损失的散客,却在15集之后自毁长城,口碑急转直下;
7月份的《玉骨遥》,任敏饰演的女主朱颜身陷“颜值争议”,“逐帧修图”的“猪猪侠”只能尴尬戏谑;
7月《长相思第一季》,本想以“女强模式”迎合观众,却被吐槽“三个男主没一个良配”,热播的同时却引发了更多价值观的批评之声;
8月《七时吉祥》热度一路下跌,扑得无声无息,骂的人少,看的人估计主要是各家粉丝了。
9月《西出玉门》热度不错,但也被批选角不当节奏拖沓,“拍得毫无悬疑剧该有的质感”。
作为晋江曾经的小作者,我真是一声叹息……
豆瓣评分除了《长相思第一季》7.7分领跑,《护心》7.2分稳住底盘外,其余几部都在4-6分之间,《玉骨遥》《七时吉祥》则是暂未评分的状态。
图片
去年可不是这样的。
2022年的《苍兰诀》《星汉灿烂》《卿卿日常》着实让晋江IP又火了一把。那个夏天,谁没有为“东方青苍”“小兰花”的爱情落泪?对男友力MAX的“凌不疑”疯狂心动呢?
图片
【图源:影视剧《苍兰诀》】
今年的晋江IP改编,虽不能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但剧作缺乏新意、人设难以出圈、价值观落后于市场,是板上钉钉的了。
究其根本,不是今年的观众比去年更严苛,而是晋江IP改编影视剧运作模式存在的雷点,越来越被人们察觉了。 
一、晋江IP内生问题:越来越卷的低质文,越来越窄的女频路?
网络文学的产业规模从2012年起就保持着20%的年增长率。
作为常年输出热门IP的晋江文学城,一度搭上“大IP+流量明星”的快车,在2015之后的几年里吃尽红利、尝够甜头。
晋江副总裁胡慧娟分享过一组数据,目前IP改编约占传统影视市场总量的20%左右,而晋江IP占比超过半数。
说它是“网文帝国”,也不算过分。但如今,帝国要迎来黄昏?晋江IP,真的不行了吗?
1、消失的TA:优质作者去哪儿了?
当《步步惊心》《何以笙箫默》这批较优质的影视剧得到全民关注时,别忘了另一件事:它们的原作者也是文学素养功底最为扎实的一批人,例如顾漫、辛夷坞、八月长安。
图片
此前微博热议的#晋江文学17年分水岭#话题中,无数书粉怀念那个有大神Priest、巫哲、木苏里等作者的时代,他们的知识储备、视野、笔力,和现在火的这拨人也是天壤之别。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如人意的IP改编,第一反应骂编剧、骂导演。
但是,原著的质量,决定IP影视化改编的下限。
拿晋江最火的现代言情分类举例吧,《偷偷藏不住》和《白日梦我》这两部晋江顶级IP改编剧,先后在优酷、芒果TV暑期档上映,反响一般,热度未能突破5000,不及它们在晋江的“咖位”。
而去年的《暗格里的秘密》,耳东兔子的原著比这两部本身就更扎实、细腻得多。 
而回顾这些年,晋江IP改编是如何逐渐失去它“晋江出品,必属精品”这块招牌的含金量的?
2008年1月,晋江在众多网文平台已开启付费阅读之后,缓慢地开启VIP收费阅读制度,加入全新商业化浪潮。
最初,晋江,仍为作者们保留了制造精品的创作空间,也诞生了众多知名IP,像是《知否知否》《花千骨》《步步惊心》。
图片
随着网文IP版权售卖的价格水涨船高,从一开始的十几万,到现在影视版权“非百万不卖”,暴利作用下,晋江文学城形成了巨大的虹吸力,吸纳了从在校生到宝妈等多元化、多年龄层的写手。
截至写稿时统计(2023年9月),晋江文学城一共有各门类作品503.9万本,而其中能入v(赚订阅费)的却只有不到十万本!这里面还包括大量扑街小透明的作品。
图片
【晋江历年年新增作品总数变化】
晋江的作品被嘲越来越“工业化流水线”不是没有原因的。
虽然要签约成为一名晋江写手并不容易,但网络上已经产生了一条“带签约”的生产线,帮改大纲、帮写前三章等等业务如火如荼,甚至有专门的工作室负责批量生产作品——融梗、抄袭赚得盆满钵满
更离谱的是,有的作者IP一年到头能从不间断地发表作品。个别十分勤奋的作者除外,绝大部分作者,谁能在这么大的强度下,保证作品质量?
本身网文就一直处于文学鄙视链的低端,批量化生产的网文,只能说是文学海洋里的白色垃圾。
图片
【图:淘宝上带签约写文的工作室】
晋江文学城的商业化策略失当,犹如潘多拉的魔盒,导致逐渐失去了自己最初的精品优势。
2、晋江“养老院”的戏称,背后是畸形的榜单机制
一方面,晋江文同质化严重,一年不如一年;
不合理的榜单机制,则是另一个“幕后黑手”,让头部作者躺赢吃老本失去质量保证,让腰部作者被“金榜要素”捆绑失去创作自由。
不同于番茄、塔读、长佩等其他网文网站,它的榜单机制也依赖于读者对于某个作者的高度粘性。
晋江榜单的核心是“收藏数”,哪本书收藏数高哪本书能上榜,一路更新都能轮到好榜,好榜意味着更大的流量池,最后荣登金榜,名利双收。
晋江最初的氛围如同乌托邦般美好,作者佛系写书,读者真心拥戴,形成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惺惺相惜的创作氛围,也拥有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高度粘性。
图片
对于晋江作者而言,某一部作品的收藏过万,可能还不如她自身的“作者收藏”过万,要来得那么欢天喜地,因为后者意味着读者对她的极大粘性。
只要她一开新书,在旧文的评论区喊一嗓子,新书哪怕内容简介一个字都不写,也能有成百上千的收藏,于是新书接着躺赢。
有的头部作者甚至只挂了一个书名,就已经卖出了版权(前提过往作品确实改编IP很成功)。
图片
相比之下,其他网文网站的读者对作者的粘度并没那么夸张,作者开新书需要重新加入竞争,没有什么躺赢,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家戏称晋江是“养老院”的原因。
头部作者就这样被一次次推上了神坛,而腰部作者要保持自己的读者粘度就只能写“金榜文”,放飞自我的自由创作很可能立刻被读者抛弃、回踩、恶评。
所谓金榜文,是最能折射当下读者爱好的网文类型。
图片
3、“霸道总裁”的背后,是“被绑架”的创作者
根据张梦笛2020年发表论文《晋江文学城用户画像研究》显示,晋江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18-29岁,17岁以下用户占比次之。
十几年前爱看《花火》《爱格》的同样是青少年,只不过杂志书刊是单向媒介,书粉影响不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和质量。
图片
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了4.92亿,但晋江今天的读者市场整体下沉,被手机游戏和短视频分割剩下的人群,也更追求狗血刺激、浅显阅读。
他们会一言不合在评论区对作者指手画脚:“快点让他们谈恋爱!!!”“我要看吻戏!!”
当作者开始迎合读者,就有了2016年唧唧的猫《她的小梨涡》这样的甜宠文,2020年前后的《偷偷藏不住》《白日梦我》等出圈的“低幼”文,以至于今天的晋江成为高冷霸总、酷哥拽哥、寡欲佛子、天之骄子的天下。
图片
更别说读者诉求倒逼作者每本书都要写“避雷帖”——男女主人公必须双洁(之前没有对象)双处等等奇葩要求,扼杀了网文人设多样性,主题深度也大大受限。
而这批读者“有小节而无大义”,天大地大大不过男女主谈恋爱,天地万物人伦道德全部虚无缥缈,只有男主才是唯一的信仰。
脑子里的封建残渣连古代人也望尘莫及,虐女主可以,虐男主就嗷嗷乱叫,男女主结婚生子一定要生男孩,实打实的“爱男宝宝”。
图片
【来源:影视剧《长月烬明》】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本身具备的专业性,被这种过度依赖、跪舔受众的评选机制,悄然消解了。
厨房就在餐桌旁。等饭的客人迫不及待对厨师指手画脚起来,说他非要吃青椒炒蚂蚱,你能不给他做吗?但,这能炒出一桌好菜吗?
晋江IP诞生于这样光怪陆离的土壤之中,像一袭华美的袍子,生产——销售——传播,每一个节点上都难以避免地被工业化的“虱子”爬满。
工业化意味着精确稳定、模式、批量化,对其他需要统一标准的事物而言,是好事。
而文学,恰恰是最不能被“机械地”工业化生产的存在,它需要一些个性、独创、灵气。
纷纷攘攘的赞美和拥虿迷离了头部作者的眼,骑虎难下的困局让腰部作者仓惶不安,烽烟四起的盗文让底部作者难以为继。
晋江文学城,这座网文帝国,要拿什么来保护网文创作的底线呢?
图片
【晋江2023年7、8两月影视改编签约IP列表】
实际上,新书同质化严重难出精品,晋江一直在“啃老”——吃老作者、老IP的老本。
近两年一些口碑较好的热播剧,有些算起年头来几乎是“太奶奶”级别的古早IP——《苍兰诀》原著《魔尊》是九鹭非香2014年的作品;《司藤》《西出玉门》分别是尾鱼2014、2016年的作品。
稍近一点的《天才基本法》是长洱2017年作品,《星汉灿烂》是关心则乱2018年作品,《长相思》是桐华2019年作品,她2022年和晋江合约到期后也带走了版权,严格说起来还不能算晋江IP。
这些年的晋江平台内部,女强、耽改、甜宠种种风向轮番吹过,其实晋江并不是没有闻到市场“现实主义”的风向。
近几年推出了各种“现实向”主题征文,但平台的调性已经被读者和榜单机制“换了人间”,不是喊一嗓门就有人揭竿而起的。 
要说“现实向”,现在的晋江,又怎么写得过“小资”又“文艺”的豆瓣阅读呢?
在各大台网降本增效的今天,剧作质量口碑将是IP采买、开发的重要考量。如果不能继续守住网文质量的话,晋江曾经的“IP富矿”何去何从?
二、影视改编的困境:破圈不易,滑铁卢却很容易……
IP改编成影视剧有一个先天难题——破圈。
原本是平台内部读者圈地自萌的书,翻拍如何匹配更广泛受众的兴趣点?怎样改才不会成为观众的《我的人间怒火》?
其一是下限,保三观和人设
三观不正甚至崩裂,是晋江IP改编影视剧滑铁卢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最致命的一个。
图片
画面剪辑、摄影打光、颜值演技、服化道等问题,其实很难在读者讨论中进一步发酵而被黑出圈,属于“有待改进”的范围,没有那么十恶不赦。
而一旦触动脑子里那根道德伦理的弦,连粉丝想下场洗白都搁不进腿。
原著三观问题虽然容易识别,却因关系到感情线的脉络,很难在改编时动刀,属于“病在膏肓”。
有一些是“万世不改”的、普世恒定的价值标准——基本社会道德伦理。
晋江文学城有些曾经或现在的头部作者,其作品触及基本的社会道德问题。
例如已封号的黄三作品《酸梅》涉嫌抄袭融梗日影《溺水小刀》,她的《痛仰》里写被霸凌者爱上霸凌者,变相美化校园欺凌。
还有一些是“时过境迁”的,跟随社会变化而被更加重视或不重视的——当下社会价值标准。 
如《长月烬明》中陈都灵饰演的反派天欢、叶冰裳,放在前几年作为恶毒女配会被口水战淹没;
《我的人间烟火》女主对养父母丝毫不知感恩,自我驯化与堕落,在2017年前豆瓣书评中有网友还觉得这是一场跨越阶层的勇敢追爱。
图片
价值标准的抬升和重心转移,有时让曾经那些好评如潮的剧也被“架上公堂”。
《步步惊心》里头若曦和八爷纯属小姨子和姐夫不该有的故事,《情深深雨蒙蒙》何书桓被全网锤“渣男”,《千山暮雪》男主居然囚禁女主,这是拨110的程度!
吊诡的是,“当下社会价值标准”是无从预判的,从“内卷文化”到“躺平文化”,从“霸总爱我”到“姐姐独美”,前后也不到十年。
而IP改编从采买到播出整个制作周期长达数年,对受众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感知往往滞后,刻舟求剑,但轻舟已过千万里。
人设方面,这几年女性主义的思潮兴盛,观众和剧评动辄就开始打拳,“这部剧厌女”“矮化女性”“娇妻文学”的评论到处都有,连不算太古早时期创作的《长相思》也难逃被观众审判的命运,哪怕桐华当时应该是想写一出所谓的“大女主戏”呢?
图片
晋江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向原创文学网站,本质上却禁不起女性主义者的细看。
bg作品中却一般是以男主人公作为刻画重点的,所谓“男主写好了,你的文就成功一半了”。
书粉们也为这些纸片人疯狂——江忍、桑延、段嘉许、周京泽.....相比之下女性角色魅力值大打折扣,女主清纯小白花,女配全然恶毒工具人,女性角色之间关系紧张。
图片
一旦改编,原著上的这些瑕疵就会被放大,批量上映“悬浮的女主”,女主行为逻辑难以自洽,更无法符合观众对女性角色主动性的期待。
今年暑期档剧王《长相思第一季》女主小夭一角,和另一部剧《步步惊心》的女主若曦,都是出于桐华之手,并且异曲同工地存在“虐女”、“女主自我牺牲”的问题,让宣传时的“女强模式”化为泡影。
少了更细腻的女性的成长细节刻画,让女性角色在几个男性角色的情情爱爱之中周旋,这也是晋江大多数bg文原著存在的bug,在改编时需要补足更多刻画。
其二,至于IP改编的上限,一个词组可以概括——内核的格局。
女频IP本来就容易囿于个人小我的情爱,无论几生几世虐恋甜宠都是孙猴子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情爱的价值,可以小如一束星火,可以看清自己的本真和心中所求。
也可以燃成炬火,与天地众生共情,为苍生和正道而不断求索。
我们今天仍然不忘《仙剑奇侠传》《甄嬛传》这些IP改编剧的原因,不是正因为这样吗?
图片
近期,腾讯V视界大会发布的“2024电视剧片单”中,多部明年待播的剧集依然改编自晋江小说:
《爱情有烟火》《陷入我们的热恋》《竹马天降都是你》《恋恋红尘》《永夜星河》《柳舟记》《锦绣安宁》《榜下贵婿》《永安梦》。
图片
这些剧大多也选了当红流量如虞书欣、王楚然、丁禹兮、王鹤棣、任敏、张晚意来主演,还是走以往的“IP+流量”的开发模式,但现在这种模式已经说不准是“人抬剧”,还是“剧埋人”了。
优质的影视作品,需要原著、主创团队的相互成就,后续作用力也是巨大的。
虞书欣、王鹤棣、魏大勋的走红升咖,罗云熙、杨洋、王楚然的翻车,下一个泼天富贵,或是泼天油腻,花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