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自称十年古偶让他变得不会演戏,影帝的清醒让内娱流量们脸红!

最近,胡歌主演的电影新作《不虚此行》正在热映中。凭借这部片子,老胡一举夺得了25届上影节的影帝。
回顾胡歌的演员生涯,以家喻户晓的“古偶第一小生”作为开局,到现在的《不虚此行》拿影帝,他完美地实现了从流量派到实力派的转变。但即便如此,胡歌却在专访里提到,10年的古偶经历,让他变得不会演戏了;大同小异的古偶男主设定,导致他一度陷入了演技与成长的双重瓶颈。
图片
胡歌时代的古偶10年,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正是那十年开创了古偶的先河,并且井喷了一系列经典不衰的古偶仙侠作品;但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其开创的种种古偶模式,最终尽数沦为了国产剧套路化的滥俗窠臼,导致昙花一现的古偶盛况之后,是内娱影视市场长久的沉寂甚至倒退。
图片
当我们谈论“古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古偶”是以偶像剧为内核的古装剧,通常指的是启用年轻漂亮的演员,展开以谈情说爱为主线剧情的剧集。1998年以前,内地影视剧的类型较为传统,基本以《渴望》《雍正王朝》等正剧、《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改编剧为主。直到1998年,一部非正剧、非名著改编、反常规的古装偶像剧《还珠格格》以叛逆而新颖的姿态开创了古偶的先河,一经播出即在全亚洲大火,至今仍是亚洲收视最高的电视剧。2000年的《上错花轿嫁对郎》轻松诙谐又养眼,到现在依然是甜宠古偶的天花板。在这之后,陆续还有2003年的《雪花女神龙》,2004年的《水月洞天》等等古偶剧上映,都获得了较高的热度,也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图片
2005年,根据网络游戏改编的《仙剑奇侠传》横空出世,把家国情怀、中式哲学、侠义精神、市井生活和个人命运有机糅合,以平均11.3%的收视率创造了收视奇迹,一度引起万人空巷。再到2009年,同样由胡歌主演的仙三播出,仙剑系列彻底成为了国内古偶无法超越的巅峰,而仙剑系列的演员,无论是如今的影帝胡歌,还是永远的神仙姐姐刘亦菲,亦或是杨幂、刘诗诗、唐嫣、霍建华、安以轩、彭于晏……从主演到配角全部捧红。仙剑系列的火爆也初步奠定了内娱古偶的造星模式,使得古偶剧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内娱生花们的绝佳好饼、飞升利器。
图片
十多年后的今天,曾经异军突起的古偶已经成为一类大热剧集类型,从2020年开始,每年有高达百部以上的古偶问世。然而,尽管这些古偶尽管不乏大IP改编、平台评级s+,却既失去了曾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颖剧情和精美服化道,也没有了让人赏心悦目的声台形表,更丢掉了至关重要的好演技,在无尽的骂声中重复着被观众诟病的宿命。关于“古偶是否已死”的讨论声,也开始甚嚣尘上。
图片
曾经挑起收视大梁的古偶,为什么越来越不招人待见了?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已经成为了如今许多观众对古偶的评价。作为内娱观众最熟悉、也最喜闻乐见的类型,诞生过许多爆款和顶流的古偶,为什么如今却渐渐显出乏力的态势?根本的问题出在何处?
空洞剧情,同类型化日渐严重
在剧情方面,大部分古装偶像剧都陷入了共同的怪圈——要么追求架构极致宏大的世界观背景却难以落地,框架内的人物依然格局狭小囿于情爱竞逐,无法体现出恢弘背景下应有的戏剧张力;要么追求剧情“低幼”的甜虐兼具和宿命定论,师徒恋、神妖恋、仇家恋……几生几世的凄美轮回成了多数古偶的标配,恶毒阴狠的反派女配也是古偶剧中的常客,撞人设、撞情节、撞主线都是常有的事。节奏与剧情千篇一律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看不出新意,只能看出困意。
图片
在人设方面,如今的古偶剧里,王侯将相、千金公主只能算是主角人设的基础款。放眼望去,现今古偶中不乏天尊、始祖、上古、元神……李逍遥类的底层小人物已经在古偶里销声匿迹。如今的古偶主角们动辄就是人上人,出生已经技能满点,不需要摸爬滚打的历练,唯一要做的就是谈恋爱、洒狗血。纵然每天以“天下苍生”为口号,但实际上苍生都只是主角们甜虐恋爱的附属品,最终主人公们要解决的,依然还是小我的爱情归属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一部剧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在各个时代的观看背景中,它都能让观众“移情”,能让观众把一部分自我投射其中并获取一些慰藉与力量,相信剧中人物比真人更“真实”,相信虚构世界要比具体世界更深刻。如今越来越位高权重同时也越来越专注狗血的古偶人设,已经很难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自然更谈不上移情与共鸣。
图片
奔赴在古偶剧中的小花、小生们千人千面,但古偶的套路却始终是那么几样。差不多的古偶,用着差不多的剧本,在差不多的横店布景里谈着差不多的虐恋。主角的身份差不多地尊贵,却都是差不多地闲,活在差不多的神殿宫闱王府宅院,走着差不多的狗血主线。
剧情差不多地空洞,套路差不多地尬。差不多的古偶剧就像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的产品,通常看了个开头就能预判结尾。如果当初的紫霞仙子能够看到今天的古偶,想来她也不至于悲凉地说出“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
图片
粗糙质感,声台形表多半敷衍
近20年来,国产古偶剧的成本水涨船高,制作水准却并没有同步提升的现状。越发塑料的绿幕布景衬得剧情空洞虚浮,用频频翻车的服化道和各种蹩脚的特效镜头来糊弄观众。尽管特效动辄燃烧巨额经费,但呈现出的效果就是非常敷衍且不走心,还没有97版西游记的5毛特效来得真诚。
图片
除此之外,古偶也早就成为了磨皮柔光滤镜的重灾区,从古偶滤镜的运用上可以看出国产技术的精进,一年更比一年强,而呈现出来的效果亦是一年更比一年假。在许多古偶剧里,主角们不仅脸上的纹路瑕疵不复存在,连鼻子也几乎没有,面容的精美程度直逼郭敬明导演的《爵迹》。
图片
能够360º花式旋转的滑轨拍摄也早就成为古偶的标配,促成了一切阴差阳错的意外跌倒、撞入怀中、误摔亲吻……等等观众看腻了的老套桥段。
图片
再加上雷同的配音、含混不清的原音和滥用的bgm,导致许多古偶剧入眼入耳都是粗糙质感,这也让剧集的可信度与可观赏性大打折扣。
同时,对于许多古偶来说,就连海报风格也趋于同质化。画面没有了“古”的韵味,只余下“偶”的甜腻。从花字、背景再到影楼风的服道化和复制粘贴的人物姿势,好像是统一外包给同一批小作坊赶工出来的套娃产品,排在一起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如有雷同,那就是这个味儿。
图片
这种粗制滥造的海报,唯一的受众大概就是为爱豆应援的粉丝们,但却无法积累路人观众和口碑,更容易加速庞大的路人盘审美疲劳和抵触心理的产生。用最豪华的阵容,做最难吃的饭,观众无法消化,也是情有可原。
低劣演技,只有流量没有演员
之前,刘宇宁曾经在直播中直言“大部分古装戏不需要太多演技”,因此引发网友不满,被骂上了热搜。但话糙理不糙,刘宇宁的话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也能折射出目前多数古偶的现实。
图片
刘宇宁所指的“古装戏”,八成不是《大明王朝1566》《大宅门》这种传统正剧,而是指古偶剧。无论他说这一番话的目的是想调侃、想吐槽还是想摆烂,他都说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内娱的古偶剧,不是一个看重演技的地方,不是一个催发演技的地方,更不是一个能提升演技的地方。
一方面,面对套路滥俗、制作粗糙的剧集,演员们无处发挥自己的演技;而面对行业内同样懵然表演的同行们,演员们又无处参照自己的演技。另一方面,内娱的浮躁环境和病态生态也让许多流量做不到潜心打磨自己的演技。比如鹿晗就曾经在采访中提到“流量明星都很忙,没时间琢磨演技”。诚然,名利场内的每一分秒都是实打实的物质利益,如果草率敷衍就可以日入208w,那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来花时间去进行漫长而痛苦的自我修炼呢?
图片
而胡歌在采访中提到的,10年古偶经历让他发现自己“不会演戏了”,这句话说的不仅是当时的他,更是如今在古偶这片日渐式微的爆款舞台上日夜浮沉的年轻演员们。
演员们浸淫在同质化的古偶舒适圈中太久,纵然手握天价片酬,却既不肯下功夫管理外形来尊重观众审美,也不肯花心思打磨演技来获得观众认可。当年的胡歌会从这种原地踏步的状态中猛然警醒然后做出改变,而现在大部分的年轻流量们,似乎仍没有迎来这个自觉和自渡的契机。
图片
空洞的剧情加上粗糙的质感,导致演员无法发挥演技,更无心锤炼演技;而演员们的固步自封同时又导致了剧集的低质量,就此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消极闭环。这背后不仅是古偶创作者和表演者们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整个内娱影视生态圈的问题。时代的洪流始终滚滚向前,过去新瓶装旧酒式的古偶模式已经被市场逐步淘汰,观众的审美品味、精神文化需求和对剧作厚度的要求都在日益增长,这意味着内娱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们,都必须做出改变。
结语
我们坐拥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丰厚宝藏,古装剧本身就是我们的特色,而古偶剧更像是传统风物文化与现代情感内核的一种结合,理应呈现出连纵时空的价值观导向、情感共鸣与人文关怀,理应交给好剧本和好演员去精雕细琢,而不是当成一个可以趋之若鹜的快钱渠道去滥拍、去糟蹋。切实可感的历史风物、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有烟火气的日常生活,都足够让日渐悬浮的古偶藉以填充血肉细节,引起观众共鸣。负责造梦的古偶,是时候落地了。
图片
希望胡歌在采访中由衷而发的这一席话可以成为一个古偶反思与重新出发的契机,希望我们的古偶在经历过短暂的巅峰和漫长的下坡路之后,仍能拥抱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