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黑热病

图片
作者 | 向宗举
单位 |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前   言
作为检验科工作人员,遇到异常结果的时候,一定要与临床多沟通,发出的报告单尽量准确,为临床提供一份准确的报告单,让患者尽早地得到治疗,近期遇到一例不常见的案例,与大家分享,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案例经过
近日我院收治了一名转院患者,经我院检验科检查,患者血液分析报告提示三系减低(2022-08-09:WBC 2.11×109/L,RBC 2.56×1012/L,PLT 75×109/L),血常规结果如下(见图1):
图片
图1
主要病史,患者,男,72岁,主诉:间断咳嗽、咳痰、发热6+月,加重伴乏力、纳差半月入院;现病史:患者6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少许白色粘液痰,伴午后发热、盗汗,活动后感胸闷,气紧,伴有脾大。
患者于2022-04-05首次到我院入院,血常规结果提示三系减低,WBC 0.6×109/L;RBC 2.34×1012/L;PLT 16×109/L;血红蛋白:61g/L,经过抗结核药物治疗后,2022-04-15复查血常规WBC 6.7×109/L;PLT 50×109/L,提示好转并出院。
检查: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DNA:阳性;CT提示:结核性空洞可能。通过病史及既往结果进行初步诊断:1.继发性肺结核-右肺基因Xpert阳性培阴;2.白细胞减少;3.中度贫血;4.血小板减少
对于2022-08-09血常规结果的变化(血常规三系减低),检验科老师查询了该患者的病历,患者已诊断为“肺结核”,但是肺结核会对血常规有这么大的变化吗?
案例分析
这次患者又是因为上述症状入院,根据目前血常规结果(三系减低)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建议做骨髓穿刺。
骨髓片镜检结果: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吞噬细胞内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血小板减少(骨髓结果见图2,镜下图片见图3)。根据骨髓提示结果,立即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患者非常有可能是由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临床医生根据检验科提示,立即改变了治疗方案,也在第一时间昱患者进行了沟通。
图片
图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3 吞噬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
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黑热病到底是什么疾病?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氏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当受染白蛉叮咬人时,将前鞭毛体注入皮下组织,少部分被中性粒细胞破坏,大部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并在其中繁殖、增生,随血流至全身,破坏巨噬细胞,又被其他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如此反复,导致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大量增生,以肝、脾、骨髓、淋巴结的损害为主。
细胞增生和继发的阻塞性充血是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由于粒细胞及免疫活性细胞的减少,所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继发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及漏诊[2]。
黑热病潜伏期—般为3~6个月,最短仅10天左右,最长的达9年之久。临床表现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多缓慢,不规则发热,呈双峰热,中毒症状轻,初起可有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可有类似感冒样症状。
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有些患者发热数月仍能劳动;脾、肝及淋巴结肿大,脾明显肿大,起病后半个月即可触及、质软,以后逐渐增大,半年后可达脐部甚至盆腔,质地硬。
肝为轻至中度肿大,质地软;偶有黄疸、腹水。淋巴结为轻至中度肿;贫血及营养不良在病程晚期可出现,有精神萎靡、头发稀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水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黑热病,可因血小板减少而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出血点等。
在病程中症状缓解与加重可交替出现,一般病后1个月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缩小,持续数周,以后又可复发,病程迁延数月。第二种是特殊临床类型:皮肤型黑热病多数患者有黑热病史,可发生在黑热病病程中,少数为无黑热病病史的原发患者。
皮损主要是结节、丘疹和红斑,偶见褪色斑,表面光滑,不破溃很少自愈,结节可连成片类似瘤型麻风;淋巴结型黑热病较少见,婴幼儿发病为主,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部多见,花生米大小,也可融合成大块状,较浅可移动,局部无红肿热痛。全身情况良好,肝脾多不肿大或轻度肿大。
目前该患者正在临床接受治疗,临床医生已根据骨髓报告提示进行对应药物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指标正在恢复当中,治疗原发病即能取得良好的治疗的效果。
总   结
近年来由于在流行区进行黑热病及防治的宣传,少有黑热病的出现,该患者病初在外院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黑热病原虫,亦未追问流行病学史,因此,提高对黑热病的认识,注重流行病学史、多次骨髓穿刺检查,是减少黑热病误诊的根本[3]。
作为检验科的一员,应该从基本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发现异常,并与临床医生积极沟通,找到患者真正的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致谢:感谢四川国科康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汪洋以及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伍成淑对本文撰写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黑热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10-10
[2]徐俊梅,邹洋.儿童黑热病的诊治及分析[J].中国医刊,2015,50(11):108-110
[3]易冬玲,黑热病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8(32-8)639-640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