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人物志|越过山丘!十三年后,神枪手李越宏再夺亚运金牌

十三年前在广州亚运会上一鸣惊人的那个年轻人,在今秋的杭州又一次站上亚运会的射击场。9月25日,在富阳银湖体育中心进行的杭州亚运会男子25米手枪速射团体项目比赛中,李越宏、刘杨攀、王鑫杰组成的中国队夺得金牌。
光阴如逝水,带走了许多东西,也在李越宏的脸庞留下风霜的刻痕。但这十三年的时光,同样奉赠给这名来自济南的神射手无限荣光——里约奥运会男子25米手枪速射铜牌、东京奥运会男子25米手枪速射铜牌、第十四届全运会男子25米手枪速射金牌……
若要给李越宏过往的运动生涯拍摄一部纪录片,李宗盛的那曲《山丘》或许是最佳的BGM:“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让人轻轻地唱着/淡淡地记着/就算终于忘了/也值得……”
图片
双金荣耀
让世界记住自己的名字
“在广州亚运会上,我跟他妈妈才弄明白‘双冠王’究竟是怎么回事。”回忆起十三年前举行的广州亚运会,李越宏的父亲李栋这样告诉新黄河记者。
2009年,20岁的李越宏被选入射击国家队。仅仅一年时间过后,他就站上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赛场。这名初出茅庐的年轻射手,一举射落男子25米手枪速射个人、团体两枚金牌,自此天下扬名。
李栋回忆说,当时一家人都没有想到,李越宏能在亚运会赛场上打出如此惊艳的成绩:“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他爷爷还在世,住在敬老院里。我每周去敬老院三次,给老爷子洗洗澡什么的。李越宏比赛那天,正赶上我去看老爷子,一家人就在敬老院里看的比赛。几乎敬老院的所有人都围着电视,看比赛的直播。李越宏最后拿了金牌,真是出乎我们预料,老爷子也是特别特别高兴……”
2016年夏天,李越宏在里约迎来了自己的奥运初体验。作为一名初登奥运赛场的新兵,李越宏在资格赛、决赛中的发挥都相当稳定。但在决赛与法国选手的加赛中,李越宏有些失准,最终收获了一枚铜牌。打完最后一枪,愣了一会神,他才摇着头离开赛场,脸上写满了不甘。他在赛后坦言,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有些遗憾:“遗憾确实有一些,毕竟从开始到比赛结束,整个准备过程都做得不错。这是我的第一次奥运会经历,这不同于参加其他比赛,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经历。”
李越宏的母亲李泽华至今仍记得,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铜牌后,李越宏给家里打来的那个电话:“他电话里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尽力了。”
2021年,在东京奥运会上,李越宏再度射落一枚铜牌。李栋告诉新黄河记者,儿子这些年的付出,自己都看在眼里:“孩子真的很不容易,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坚持。”
一个月前,2023年射击世锦赛在阿塞拜疆巴库落幕。李越宏以39中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射落男子25米手枪速射金牌。这是李越宏首度在射击世锦赛上夺得个人冠军,同时也为中国射击队拿到了一张巴黎奥运会的入场券。“在巴黎奥运会前,他还要参加选拔,看能否得到奥运参赛资格。作为家人,我们当然期盼着他能第三次站上奥运赛场,为中国赢得荣耀。”李栋说。
图片
一生热爱
只愿一生做好一件事
从广州到杭州,李越宏一路跋涉了十三年,从国家队的新秀成长为压阵的老将。这名济南神枪手开始接受射击的专业训练,恰是整整二十年前。
2002年,李越宏被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射击队教练王红丽选中,2003年9月正式进入济南市体校射击队,开始练习速射。据时任速射队教练员的乔益才回忆,李越宏是个爱动脑子的运动员:“从平常写训练笔记,就能看出来李越宏对射击的热爱,看出他的上进心,全队属他写得最好。后来他去了省队、国家队,也同样保持着好的习惯,每次回来看我,包里一定会有一本训练笔记——这样的运动员,没有理由打不好。
凭借着出色的天赋、勤奋的训练,李越宏的成绩提升得很快,2006年,他进入了省队,跟随教练严林学习。在严林的悉心培养下,李越宏在2009年入选国家队,一步步地登上世界大赛的舞台。与李越宏师出同门的奥运冠军张梦雪也说,从李越宏身上能看到那种优秀运动员的特质:“越宏是射击队里最勤奋的,他经常会在晚上自己练习。可以说,他是有天赋的射击运动员中最努力的。”
李越宏与射击之间的缘分,起源于6岁生日的那份礼物。在李越宏6岁生日前夕,李栋问他想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李越宏回答说,想要一把枪。李栋满足了李越宏的生日愿望,送给他一把打橡皮弹的枪。往后的日子里,每次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李越宏总会拿着自己心爱的枪。李越宏学习射击,父母都非常支持。李栋告诉新黄河记者:“喜欢打枪,是男孩子的天性,我们都很支持。但当时,他妈妈也跟他说得非常明白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半途而废。”李越宏很听话,他是真心地喜欢射击。过去二十年时间里,他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件事——举枪,瞄准,扣动扳机。
一生热爱,回头太难。此前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李越宏曾说,即便有一天自己决定退役,也不会离开射击:“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还是想要为射击事业作贡献。本着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原则,我想为热爱的这个项目发挥余热。”
记者:姚正 编辑:侯超 校对:杨荷放 摄影: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