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从“小挣青年”现象里,读懂个体选择和公共期待

社会应当读懂这个名称背后的弦外之意,把小挣青年的个体选择当作一个社会议题,并纳入就业形势的讨论框架,厘清他们的需求
小挣青年的概念近来火了,主打一个做小事、干小活儿、挣小钱。尤其是如今,与高薪和暴富的追求相反,小挣的生活,也渐渐被卷不动的年轻人接受。
据《每日人物》采访的小挣青年,有的近期目标只不过是摆好地摊,远大目标是开个小店;有人是世界百强名校本硕毕业,经历了大的职场,最后却投身洗狗这种小事;还有人辞了职,一周做3份轻体力活,只为赚点不那么内耗的小钱。
图片
↑图据《每日人物》
他们面对纷繁的世界,选择内向、收缩、“经济适用”的人生,去选择一种“游戏规则”更加简单清晰,但物质回报前景并不那么优渥的工作。所谓小挣,不过是小有收入,和前些年流行的小确幸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前互联网曾流行过“斜杠青年”,或是年轻人纷纷寻找兼职副业。但小挣青年走得更远,像副业一般的工作,已经成为了主业。年轻人的生活主题,也从搞钱变成了小挣,越来越关注脚下,关注贴近眼前的生活。
这是年轻人自己的选择,值得尊重。通过小挣,他们同样可以锻炼自己、磨练意志,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校准人生的方向,去发现自己的兴趣与志向所在。比如,受访的几个人共同传达出一个观点:明白自己始终有选择。小挣现象的出现,也可以从相当程度上改变社会对所谓体面工作的认知,让更多人理解职业无贵贱的道理。
客观来看,小挣青年其实是现代服务业的延伸。仔细想想,“去工厂打工”这种时间、场所要求严格的工作,恐怕很难被纳入小挣青年的叙事模型,哪怕挣得也不多。小挣青年有几个隐藏元素:自由、灵活、从容,可以随时进入和退出,并且有一定层面的精神满足。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不仅工作灵活,而且单位回报率得足够高,哪怕只是“洗狗”,也能让年轻人养活自己乃至小挣。所以,成为小挣青年容易,但这一工作类型出现的社会门槛并不低,或许只能出现在城市化程度和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
当然,即便我们承认小挣青年存在的意义,看到了背后的积极因素,但有一点无法否认——小挣青年多数仍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比如名校毕业的硕士,无论如何解释,也很难令人信服其知识积累对工作有多少帮助。
所以,小挣青年如果成为一个热点,甚至有相当多高学历的年轻人投身其中,这就应当引发重视。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可能无法找到与其知识结构相匹配的工作,成为小挣青年,或许是一种被动和无奈的选择。
因此,小挣青年背后也有对“产业升级”的期待。社会应当想方设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多知识密集型的工作岗位,让高学历人才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这已经是相当庞大的群体数量,如果高学历人才一拥而上选择小挣青年,并不现实。摆摊、洗狗之类的工作,容量也终究是有限的。
对于年轻人自身来说,小挣青年更多是一个暂时性的、应急性的选择,也更像一种自嘲。社会应当读懂这个名称背后的弦外之意,把小挣青年的个体选择当作一个社会议题,并纳入就业形势的讨论框架,厘清他们的需求,并向着释放人才红利的方向出台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