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讣告!他去世了,温州人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新鲜
来源:温度新闻
封面来源网络,与本文无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图片
可惜!温州痛失一位戏剧编剧大师。
记者从张烈先生的儿子张泠获悉,戏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张烈先生于2023年9月23日15:30,病逝,享年83岁。
张烈先生出生于1941年11月,浙江温州市人,编剧,早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前身为杭州师范学院),后进中学任语文教师。他曾任温州市瓯剧团副团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剧本创作,1990年以来,他创作公演了20多部剧本,其中根据同名南戏改编的昆剧《张协状元》由永嘉昆曲传习所演出,参加“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演出,大获成功,赢得“一出戏救活一个昆剧流派——永嘉昆剧”的赞誉,并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演出。该剧获“首届中国昆剧节优秀剧目奖”,继获国家政府最高奖“文华新剧目奖”。张烈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剧作奖”、中国文联颁与的“曹禺剧本奖”,后又获中国戏曲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实现了我市“中国戏曲学会奖” 零的突破。2006年文化部授予张烈“昆曲艺术优秀(编剧)主创人员”称号。
他创作的越剧《寒江雪》(温州越剧团首演)、《沁公主》(合作)(乐清越剧团首演)、《河间吏》(合作)(温州越剧团首演)、《戏》(永嘉越剧团首演)、《双帮佣》等。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昆剧现代戏《嘉富村琐事》(合作、永嘉昆剧团首演)、京剧《水莽草》(在《戏文》1996年第3期发表)、瓯剧《钟离春折剑》《杀狗记》等10多部大戏和《潘金莲》《独木关》《桃花岭》《神作伐》等多个折子戏。剧作多次在省、市戏剧节和戏剧文学评奖中获奖。2000年出版《张烈剧作选》。
本期,我们邀约了沈克成、一级编剧张思聪、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孙金辉追忆他们与张烈老师的交集。
愿张烈先生,一路走好!
上午强生兄微信告我:“张烈昨晚去世。”啊呀,又失了一位朋友。
张烈与我同庚,我们从小认识,都是苦难中人;只是因为爱好不同,平时往来不多。但我对张家的人非常敬佩,个个都是才子啊,温州城里不多见。他的胞弟,学界奇士张乘健,生前曾被马(骅)老夸赞为“聪明、好学、多才”。
张烈一生干过不少事,都是为了养家糊口,直至进了瓯剧团才算安顿了下来。听说他出了很多成果,成了名副其实、名闻全国的专家。我为他高兴,但隔行如隔山,我还真不知道他这么多年来写了些什么作品。
我对瓯剧没有兴趣,对地方戏剧的现状也极为不满。但并非漠不关心。记得2015年7月参加“瓯剧文化生态保护规划”专家评审会时,我曾发了一通谬论:“温州现当代出了孙崇涛、叶长海、徐宏图等戏剧史专家和理论家,他们虽是温州人,但都生活在外地,这说明温州本土容不了专家学者;至于编剧,活跃在剧坛的温州剧作家不少,但专门从事瓯剧创作的似乎还没有。这也是不行的,每一剧种都有她的个性,一定得量身定制,才能出精品。”恕我无知,原来藏龙卧虎,瓯剧团里还有位张烈呢。
记得多年前,市文广局副局长柳升高邀我去大剧院看《东瓯王》首演,唯一的印象是场面很大。事后柳局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戏说先祖大不敬。”2021年10月,柳局又打电话邀我看戏,他说这次肯定不会让你失望。那是在东南剧院,瓯剧团首演由张烈改编的《张协状元》,场面不大,人物也少。感谢柳局的良苦用心,让我坐在远离熟人的地方。我看见张烈拄着拐杖进来,坐在第一排,我很识趣,没有上去跟他打招呼。但是,我由衷为他高兴,他的努力,值了!回家后立即在网上购买了一本钱南扬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此书我曾经从郑孟津老师家借来读过,这次我特意买了一本,想对照原文,看看张烈兄有那些成功之处,还有哪些不足。虽然我外行,但毕竟是老朋友了,该跟老朋友说说真心话。后来想想,他已很不容易了,何必再鸡蛋里挑骨头呢。
偶然,我们会在一些大会小会中邂逅,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拉着手拍张合影,为的想留住旧时的记忆。岁月不饶人,他和我一样,一天天变老,老得快直不起腰了,却还拚着老命在写东西,做事情。2022年10月,柳局即将从文化部门的领导岗位卸任,他特意把我和张烈请去喝茶。我没问他有何用意,他也没有挑明,但我们都理解,他期待着我们俩能为发掘、整理家乡文化再加把劲,千万不要气馁。
去年,晓秋和汝将登门求助,希望我能帮助整理乱弹白。家乡的事,义不容辞,我随即答应了,而且立即着手探寻乱弹白的音韵规律和三百年来发展轨迹,还一口气写出了二十多万字的《瓯剧念白音韵研究》初稿。瓯剧团曾两次邀我去给他们做讲座,今年3月还参加了“瓯剧官话”专家论证会,见到了老朋友章世杰、潘好男,唯独没见着张烈。我向人打听,只说他行动不方便。几天前我还特意问过思聪,也只是说身体不太好,没想到竟然一下子就走了。痛哉,温州失去了一位才子佳人,戏剧界失去了一条顶梁柱,我又失去了一位好朋友。
——沈克成
张烈先生不幸去世,是温州戏剧界和文艺界的重大损失,我深感悲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放弃小有所成的企业,转行加入当时处于低谷的戏剧界,充分说明了他对戏剧事业的忠诚和挚爱,短短几年间,迅速成为著名剧作家。他勤奋刻苦,辛勤笔耕,功力深厚,一系列剧作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特别是昆剧《张协状元》更是名扬四方,不但使永嘉昆剧团重新焕发生机和光彩,还为人民奉献了精美的精神食粮,为南戏故里增光添彩。
——张思聪 一级编剧
今天中午,得知张烈先生去世了,我不敢相信,实在太突然了。去年9月21日,在市图书馆举办的《夏野士集》品读会上,我还见到过他。那天,他穿着长袖衬衫,戴着口罩,头上还戴着太阳帽,看起了还是挺好的。正如民间所言,人啊,真是不牢。
人与人的了解,并不一定要长期相处,在我们看来只要有过一次畅开心扉的长谈,也是能了解人的。我与张烈先生有过长谈,那是2007年的10月,他作为温州学人接受我的采访。他与我谈了许多,从家居西郭太史码道,谈到戏剧创作。他是温州大学张乘健的哥哥,哥弟都是我的采访对象。
那天,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湖北宜昌刚刚落幕。由他编剧,浙江昆剧团演出的昆剧《公孙子都》获文华大奖,他获得了文华剧作奖。文华大奖是国家给予舞台艺术的最高奖项。而文华剧作奖则是国家给予剧作家的剧作的最高奖项。那天,他显得十分平静,只是告诉我,过几天应文化部邀请,《公孙子都》在北京新建的国家大剧院演出。这是昆剧第一次进国家大剧院演出,也是温州人创作的剧本第一次进国家大剧院演出。当时,我比他还高兴。
其实,他走上戏剧创作也是富有戏剧性的。以他的说法是三次“出格”的结果。
第一次的“出格”,是考取浙江师范大学,到杭州后的第一天就想回家,大学没有读完就结业回家了。他以为读师范大学毕业后无非是当教师,于是在温州找了一所中学,当起了老师。但对于戏剧,仍未忘怀。
后他又辞去教师职务去街道工厂任技术员、厂长和公司经理。这是第二次“出格”。利用出差机会,天南地北跑,看戏仍是我的一大爱好。观赏了几乎全国所有剧种,也感悟了戏的演出程式和内在规律。
第三次“出格”是1994年。1981年在出差途中,他撰写的剧本《戏中戏》,四处投稿,没有反应。8年之后,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在《温州日报》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他,并将剧本拍摄成了婺剧电视剧《梨园情话》,还参加全国戏曲电视剧“黄河奖”,还获了奖。自此,又“出格”,关闭了正欲拓展的企业,进剧团任职。正式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剧本创作生涯。
作为一名剧作家,他的获奖是中国戏剧界的顶级,可是在与他的长谈中,他给我难以忘怀的是如何看待获奖。他说:“其实是没有什么名堂的。我都这般年龄了,这些奖项对我个人来说并不重要。我不为获奖写戏,但心中有个理念:为观众写戏、为剧团写戏、为演员写戏。”我是很赞同他的,并以此引为知己。
可惜,这位为观众写戏的优秀剧作家走了。
——金辉 资深媒体人 市文史馆馆员
爆料微信:wcnum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