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靖四方沙龙开讲,将公共艺术从造型美学转向空间诗学

图片
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  9月23日,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公共艺术学科带头人郑靖开讲,他以“从造型美学到空间诗学——公共艺术创作的媒介拓展”为题,结合自身创作及国内外前沿艺术实践,从非固体媒介——水、声、气、光4个方面对于媒介语言和形式语言的拓展进行阐述。同时结合从“空间到场所”“从架上到工程”的公共艺术发展特征,真正把公共艺术从造型美学转向空间诗学。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公共艺术的媒介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南都记者了解到,有着诸多身份的郑靖致力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多感官体验拓展空间艺术的表现语言和形式,从跨界的实验性角度开拓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并策划组织了系列主题性国际公共艺术展演活动,持续引领和推进了公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郑靖看来,公共艺术作为空间艺术、一种社会文化和美学现象,在人类社会文化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共艺术的感人力量总是通过物质和美学的相关法则表达出来,同时,物质、经济、科技也直接影响着公共艺术的发展。
图片
郑靖表示,我们应将公共艺术放在整个人类广阔的空间中做全面的审视,使其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性标志的符号。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公共艺术的媒介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得以通过科技手段精确控制诸如液体、声音、光影乃至气味等一些“非固体媒介”,以它们特有的动态魅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融入公共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这也是当下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时代性体现。
走出舒适圈,发起公共空间艺术创作计划“牧光计划”
郑靖在2022年8月发起公共空间艺术创作计划“牧光计划”,在敦煌特别的地理环境中用光影雕刻与呈现空间。他结合自己对公共艺术的思考:一个是作品是否要长期地占据空间?我们可不可以让它成为一个在空间当中随时显现,又可以消失的。我们如何保证作品的所谓的永恒性?
图片
“我觉得我们谈公共艺术、公共空间还不能忽略,现在一个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就是网络空间,所以我们不要仅仅追求作品的物质化的现实空间类的呈现,我们也可以更多地去关注网络的一个空间。所以说在线下完成之后,他没有长时间地保留,但是他用影像、用数字化的方式,可以在网络空间更长久地存在。” 郑靖说。
郑靖表示:“我觉得艺术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当中,都或多或少地去追求一些给自己的标签和符号,我觉得从我个人来讲,这是不可取的,很容易让我们掉到一个舒适圈里去,这种舒适圈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恐怖的,所以我要一次出走,给自己一次放逐,然后让我去到不同的空间,激发我自身的那个感受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