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锡主义复活,决非美国民众的福音

原标题:麦卡锡主义复活,决非美国民众的福音
冷战初期,美国出现过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追求狭隘私利的边缘政治人物麦卡锡,利用人性弱点,煽动反共情绪,挑起社会对立。《富布赖特:美国冷战外交的批评者》一书这样写道:“麦卡锡不断挑起和制造混乱,对美国和其他国家关系造成巨大伤害。美国民众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病态心理,他们由于不了解情况和缺乏沟通而产生憎恨与恐惧。麦卡锡主义加剧了这种心理。”
历史已有定论,“麦卡锡主义”是有违道义、有悖良知的政治伎俩。这场闹剧被揭穿之后,麦卡锡和他的追随者受到人们的唾弃,并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短短两代人之后,麦卡锡发明的这套政治蛊术,就重现于美国政治生活当中。
近年来,随着美国以“大国竞争”来定义整个中美关系,中国作为美国对手乃至敌人的形象日益固化。美国各方势力在中国议题上形成一致看法,即中国是美国“全方位的威胁”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威胁认知不断被放大,甚至在本应严肃的立法活动中,美国国会两院议员也毫无底线地炒作“中国威胁”。有议员指责中国“渗透”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有议员“控诉”中国“干预”美国司法活动,还有议员“担心”中国“控制”美国网络空间……形形色色的类似言论,反映了美国政治人物在“政治正确”驱使下,争相显示对华强硬立场的躁动与狂热。这种场面与上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兴起时是何等相似。
对于“中国崛起的西方叙事”,政治学家潘成鑫有过精辟的概括。他说,“‘中国威胁论’的话语作用不仅是开出遏制的药方,而且还强令它的执行。这是语言暴政的表现,人们受标签和武器般措辞的支配”。
2023年5月4日的美国国会简报(S1540)记录了参议院某女议员的发言:“保护我们的通信基础设施,是一个全国性的、跨党派的问题。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委员们都表示强烈支持。一周前,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同意立即解决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们将获得更广泛的两党共识。我将推动《捍卫我们的网络法》迅速通过。”
这一国会记录清晰地表明,如果把特定目的的立法需要,说成是应对“国家安全威胁”,就可以提高法案通过的可能,有时还能加快其通过的速度。“中国威胁论”也就变成进行政治动员的指挥棒。
政治学家多米尼克·莫伊西曾说,“政治生活有两大推动因素:恐惧和希望……有一个被恐惧团结起来的美国,还有一个被希望驱动的美国”。目前看来,“被恐惧团结起来的美国”可能正在占领上风。也因此,“恐中症”成为驱动整台美国机器的软件系统。
冷战后,美国一度充满希望。希望激励人们利用冷战后的变革形势,争取更多对自身命运的控制权,抵制支配和压迫,促进社会正义,寻求美好的生活。然而,近年来,美国国内开始反思“冷战后美国的自满情绪”。例如,在前总统特朗普看来,由于前几任美国总统应对不得力,致使美国在多个重要领域失去优势;西方不再是定调的一方,这在两百年以来还是首次;全球化不再属于美国,美国对世界未来失去控制——而这一切,都应归咎于中国。
特朗普“成功”唤醒美国人“隐秘的种族主义意识”。在美国的政治话语中,非西方的、无神论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中国,其未来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可预测的,因而是蕴含风险的。美国以“西方文明代表”自居,无法容忍其主导的国际等级秩序受到来自非西方的挑战。
今天的美国,已经不再是自由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自由国际主义的巅峰时刻已经成为过往。“接触政策”成为政治禁忌,无人敢再提及。相反,新保守主义重新占据上风,以“大国竞争”之名,行“对抗中国”之实,更多是在迎合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实非民众之福。
在“新冷战”氛围还在发酵,在“麦卡锡主义”日渐回潮的今天,普通美国民众需要警惕,以竞争为名的国家对抗,到底能为自己和周围人带来些什么?
(王玮,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