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在西华师大成立

图片
9月25日,大熊猫学院揭牌仪式在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学术厅举行。
图片
胡锦矗生前和大熊猫在一起(资料图)。西华师范大学供图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冯方雄
9月25日上午,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西华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大熊猫学院在西华师范大学正式揭牌成立。通过进一步深化政校合作、实现大熊猫保护领域的“双向奔赴”,让省林草局与西华师大的战略合作迈向深入,更开启了四川省大熊猫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新征程,携手开创大熊猫与人和谐共生新局面。
A政校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
揭牌仪式上,首先宣读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支持西华师范大学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共建大熊猫学院的函》。函件指出,省教育厅将协同省林草局搭建相关平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课程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熊猫学院建设大力支持,推动学院凝练优势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服务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
据介绍,此次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与西华师大合作共建大熊猫学院,旨在进一步推动大熊猫保护事业向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西华师大将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五大职能,着力培养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保护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努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栖息地生态修复与管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大熊猫种群复壮与野化放归、大熊猫文化研究与传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度服务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助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大熊猫学院的揭牌成立,是四川省林草局和西华师大政校双方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火热实践,必将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美丽四川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西华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为推动大熊猫学院高质量发展,西华师大特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江建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聂永刚等22名专家为大熊猫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大熊猫保护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立足为国家培养一批能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基层开展工作的本科、硕士专业人才。
据悉,大熊猫学院首先将开设“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于2024年正式招收本科生,力争三年内获批省级一流专业。
B美誉变现实为大熊猫研究与保护注入新动力
全国首个高校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建的大熊猫学院揭牌成立,成为了整个大熊猫研究领域的“圈内盛事”。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等单位纷纷发来贺信,对大熊猫学院的成立表达了衷心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
欣闻大熊猫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保护生物学家、西华师大校友魏辅文特地发来视频祝贺。魏辅文深情回顾了母校在恩师胡锦矗等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下,聚焦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让西华师大获得了“熊猫大学”的美誉。“今天,母校与四川省林草局共建大熊猫学院,让美誉变成了现实,实在可喜可贺!”魏辅文动情地说,保护好大熊猫是其矢志不渝的永恒追求,他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母校和大熊猫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学院的成立,对大熊猫研究者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刻,必将为我国大熊猫研究与保护注入新的动力。”作为西华师大年轻一代“熊猫学者”中的一员,韦伟难掩激动之情。在他看来,大熊猫学院的建立,将有助于学校发挥在大熊猫研究方面的强项与特色,从而以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科学保护为出发点,更好地服务四川省自然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C情系国宝40余载“熊猫大学”享誉世界
南充并非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学院缘何在此建立?这一切都要从西华师大的“熊猫情缘”说起。
西华师大长期聚焦西南山地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保护,是野生大熊猫生态学领域开展研究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高校。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西华师大以胡锦矗、秦自生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大熊猫研究,并在该领域开创了“四个第一”:一是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二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五一棚”;三是促成了我国第一次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四是出版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学术专著——《卧龙的大熊猫》,还培养了一大批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为代表的生态保护与研究领域优秀人才。正是这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让西华师大享有了“熊猫大学”的美誉。
此后的40余载,西华师大对大熊猫的研究从未中断。以胡锦矗的学生魏辅文、张泽钧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工作者,欣然接过接力棒,科研成果一项接一项,让这所地处南充的师范大学在保护野生大熊猫这项科研事业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今年2月16日,胡锦矗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4岁。西华师范大学发出的讣告中说:“胡锦矗先生的逝世,是西华师范大学的重大损失,是我国动物学界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重大损失。”
保护“国宝”的“国宝”走了,但是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却始终激励着后辈学子。学生们都记着胡锦矗的话:“要做好科研,必须要考虑社会责任:你的科研成果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好处,会给社会造成什么影响,能给国家作出什么贡献。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今年4月26日,西华师范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合作共建的“世界你好我是‘熊猫大学’西华师大”多语种网站正式上线运行,利用创新的表达方式和数字化手段,把西华师范大学“熊猫学者”的贡献、声音和研究成果传播出去,成为世界了解西华师大和大熊猫文化的又一重要窗口。
“保护好大熊猫,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大熊猫文化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西华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学院成立后,西华师大将积极优化发展规划,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努力把大熊猫学院建设成为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提升四川和南充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推动西华师大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华师大与大熊猫
40余载“熊猫情缘”
●20世纪70年代,西华师范大学以胡锦矗、秦自生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开始了大熊猫研究。
●1974年,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了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
●1978年,胡锦矗在卧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取名“五一棚”。
●1980年,16岁的魏辅文到西华师大求学,跟随导师胡锦矗研究大熊猫,成为西华师大第二代“熊猫学者”领军人物。
●1992年,张泽钧考入西华师范大学,成为继胡锦矗、魏辅文之后的第三代“熊猫学者”。
●如今,以韦伟、杨彪、白文科、洪明生、唐俊峰、韩菡等年轻一代为代表的第四代“熊猫学者”逐渐成长起来。
●今年4月26日,西华师范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合作共建的“世界你好我是‘熊猫大学’西华师大”多语种网站正式上线运行,把西华师范大学“熊猫学者”的贡献、声音和研究成果传播出去,成为世界了解西华师大和大熊猫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大熊猫研究领域开创“四个第一”:
●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五一棚”
●促成了我国第一次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
●出版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学术专著——《卧龙的大熊猫》
专家访谈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大熊猫空间移动行为学研究专家韦伟: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大熊猫保护专业人才
图片
大熊猫学院的建立,将有助于发挥西华师大在大熊猫研究方面的强项与特色,以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科学保护为出发点,服务于四川省自然生态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大熊猫学院的建立,意味着西华师大人才培养阵地的增多。我们将按照定向招生的方法,培养大熊猫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使学生更早地接触与大熊猫保护相关的知识,将来有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到大熊猫保护领域。在办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进入大熊猫保护领域就业,例如大熊猫饲养员、导游、保护区工作人员等,可进一步提高西华师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着眼未来,西华师大将在社会服务方面继续主动承担国省重大战略需求,与林业系统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开展自然保护科普宣传活动,参与科技咨询。同时深化与省内外各大熊猫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管理分局以及更多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更多野外科学观测站及专业实践基地,最终形成完善的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教学科研实践体系。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大熊猫生态文化建设专家张晋东:
以大熊猫及所在生态系统保护系列问题为代表开展可持续研究
图片
近年来,学校团队成员围绕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的致濒机制、重大工程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对策、人工智能在大熊猫个体识别的应用技术开发、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科学评价了保护区建设对野生大熊猫生存的影响,推动了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以及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工程的实施,相关成果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全国大熊猫调查等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如何科学理解人类活动、自然干扰与珍稀兽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球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学院成立后,建议以大熊猫及所在生态系统保护系列问题为代表,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区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探索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共赢的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与应用示范。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余中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