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韵 水墨石屏|在这个全是化石的古村落,我宛若穿越

  从石屏县城出发,车行1个多小时,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化石村”——老旭甸村。在这里,你所能看到的建筑,踩着的石板,都由亿万年前的化石修建而成。这里是地质爱好者的心头之好,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
图片
  走进这古朴的村落,参天大树下,泉水安静地流淌着,化石建成的房屋在山间层层叠叠 ,信步其间,细细观赏镶嵌于墙壁中的各类化石,仿佛有了种走入时光隧道的错觉。而在村落的旁边,小学内孩童们的欢声笑语不时随风飘过,打破村庄宁静的同时,也将我们的思绪拉回现代。
图片
  老旭甸在彝族语意为生长“罗梭树”的地方。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海拔1700米,有80多户人家,300多人。老旭甸村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户户通连,属典型的彝族土掌房。远远望去,这些土掌房从 坡脚一直延伸到山顶,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村中房屋的墙壁,皆以当地出产的一种含碳酸钙的石灰质沉积岩垒成,这些沉积岩天长日久后融结成坚固的整体,形成这里独具风格的民居建筑。
  令人颇感神奇的是,这些由化石建成的房屋不仅隔音隔热,而且还透水透气、冬暖夏凉。用手摸上去,还能感受到化石温润的质地。据老旭甸村民讲,村中的一些化石在触摸或敲击时,还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有的如清泉流水,有的如珠落玉盘,演奏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走近任何一堵墙,都有许多化石镶嵌其中,有大叶子、细叶子、树枝、树根化石……每堵墙就像一个难得的化石展览。由于这种石头很好镶嵌,它在风化后加水调和成灰浆可以用在石缝间,很有粘力,所以屋顶也用这样的灰浆夯实而成,历经百年也不会漏雨,可以说是一劳永逸。
图片
  老旭甸的村民是明初内地汉族移民的后裔,延续至今已经600余年了。这个村子80%的人家都姓周,按照家谱的记载,家族在老旭甸村已经生活了25代人。他们的先祖是跟随明朝大将沐英平定西南时从应天府(今南京)来到云南,一住就是600多年。后来,村子里的男子有的娶了附近的彝族姑娘,慢慢地这里演变成了一个汉彝杂居的村子。这里的房子明显沿袭了彝族的土掌房建筑风格,估计是为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至于为什么祖上会选择这样的化石盖房子,什么时候开始盖,已无人知晓了。专家证实,化石村在数亿年前曾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但经过长时间的改造,森林变成了一片桑田,留下了无数的化石,堆积成山。因此,当地村民直接用化石建造房屋,逐渐形成今天的化石村。
图片
  老旭甸村因为地处高山地区,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栽种玉米等作物。留守在这里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清静生活。只有每到赶集的日子,他们便坐上自己的农用小货车到10多公里外的镇政府所在地牛街赶集,出售完自己从山里采摘到的野生菌、树花等山货后,买上自己所需的日用品,便启程返家。
  据专家介绍,化石村的化石都是比较常见的化石,它们不是文物,没有特别大的收藏价值。然而,这个化石村非常特别,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成为中国最神秘的村落之一。
图片
  近年来,牛街镇党委、政府和当地居民、致力于将化石村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期望能为游客们提供独特而难忘的旅行体验,同时保护好这片独一无二的自然遗产。现如今,每逢节假日,到村子观光的游客每年都在增加,激活了旅游产业,对推动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云报全媒体记者 马喆 李文诗 杨子双 赵丽槐 黄翘楚 饶勇 杨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