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兰亭集序》竟是王羲之醉酒后所书?

图片
执笔 | 扬   灵
编辑 | 古利特
王羲之是唯一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价他的风格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实际上,《兰亭集序》是王羲之酒后所作,尽管他也是爱酒之人,却在为官期间推行“禁酒令”。
今天带领大家一起了解王羲之与酒的故事。
图片
最著名的一次醉酒
创作《兰亭集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句出自《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酒后所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图片
古时候,每年的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河边举办祭祀仪式,称之为“修褉”。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召集谢安、孙绰等40多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大家一边饮酒一边作诗,有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16人作不出诗,最终把诗集合成《兰亭集》,大家一致推荐王羲之《兰亭集》作一篇序文。
这个时候的王羲之已经醉了,趁着酒意灵感大发,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毫作序,笔兴随酒兴而生,笔力、笔韵随酒力、酒韵而成,一气呵成写下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据说,等王羲之酒醒后,想把《兰亭集序》的草稿正式誊抄,同样也喝了点酒,但写出来的效果怎么也达不到这幅草稿,《兰亭集序》也可以看作是酒和书法达到一种境界的产物。其中,“之”字多达二十字,有的如楷书工整,有的似草书流转,但大小参差、千姿百态,令人赞叹。
图片
王羲之都不曾想过,《兰亭集序》会成为被代代中国人记诵的名篇,这份草稿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后世的书法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集序》这座高山,才可能在书法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图片
力排众议推行“禁酒令”
缓解会稽郡粮食紧张局面
提起王羲之,一般多谈论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但王羲之也是一位好官。永和七年(351年),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在会稽郡推行“禁酒令”,让会稽郡粮食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资料记载,东晋时期饮酒成风,喝起酒来是升饮斗量、嗜酒如命,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有一天,王羲之参加一个宴会,看到大家推杯换盏、不醉不休的场景,内心非常触动。 
图片
回到衙门,王羲之问手下官员,会稽郡用于酿酒的米、麦、高粱等粮食的消耗量,得到的答复是,“具体数量不清楚,但宦之家、豪商巨贾等家家有喝不完的酒,每个平民百姓家都能酿酒。”
了解酿酒耗费的粮食情况后,王羲之未雨绸缪,认为要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在当时朝廷没有禁酒令的情况下,王羲之在会稽郡推行“禁酒令”,规定爵无高低、民无贵贱,一律不得酿酒,市面上严禁出售酒类。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带头不再饮酒。
推行“禁酒节粮”的措施以后,会稽郡粮食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实际上,王羲之推行“禁酒令”的时候遭到了很多的非议和责难,但他丝毫没妥协,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会稽郡每年都“所省百余万斛米”,超过了官府每年的田租收入。 
“禁酒节粮”是王羲之在职权范围内推行的众多举措之一,从中可以看到王羲之是一位关注民生、勤奋务实的好官。永和十一年(355年)春,王羲之辞官隐退,终老会稽。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