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新展把山西永乐宫“搬”到了三楼专题展厅

图片
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与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合办的“观妙入真:永乐宫艺术展”于2023年9月26日正式拉开帷幕(该馆三楼专题展厅),展期为2023年9月26日至2024年1月7日。展览依托151组222件(套)展品,涵盖建筑构件、造像碑、彩塑、纸质文献、拓片、档案多个类别,特别是3D打印技术的运用,再现了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的壮阔,全力打造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
图片
展览海报
01
四个单元
全方位讲述永乐宫的故事
永乐宫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北倚中条山脉,南俯黄河东流。得益于道教全真派的积极倡导,永乐宫自1247年始建,历经七百余年的岁月起伏,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元代官式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策展人正在讲解永乐宫新址总平面图
展览共分为煌煌巨制、金碧庄严、遗珍重光、神人仙仗四个部分,娓娓道来永乐宫建筑、壁画、道教文化、迁建等全方位的故事。
首先,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大体量的原本“高高在上”的元代建筑构件,如高达2米、重约400斤的鸱吻,全长13米左右的屋顶正脊等,能清晰地观赏建筑精美工艺细节,从而了解到全真教东组庭的元代官式建筑群、道教的文化意涵。
三清殿琉璃正脊脊身及东西鸱吻
图片
三清殿琉璃正脊脊身及东西鸱吻 元代(1271—1368年)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 永乐宫三清殿正脊脊身花束艳丽,釉色以黄、绿、蓝三彩为主,两侧堆塑凸起菊花、双凤、升龙、荷包牡丹、二龙戏珠等图案。两只高大的琉璃鸱吻红泥作胎,孔雀蓝釉色,巨龙盘曲,张口吞脊,怒目圆睁。
图片
永乐宫重阳殿西鸱吻 元代(1271—1368年)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 鸱吻因具有降雨避火的象征功能,故位于屋顶正脊两端。此件为龙尾式,是1959年重阳殿迁建时替换下来的屋脊西侧鸱吻原物,红粘土作胎,施艳丽的黄、绿色釉。此件鸱吻内还发现了宋金印刷版《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图片
栱眼壁游龙花叶悬塑 元代(1271—1368年)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 三清殿外檐及殿内神龛外侧的斗栱间全饰以盘龙花叶悬塑彩绘,替代了纯粹平面的彩画,独具匠心。内侧以沥粉贴金的游龙和行云穿插盘绕,龙的姿态随行云而异,色彩对比强烈,栩栩如生。
图片
三清殿前檐当心间阑额 元代(1271—1368年)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 “阑额”又称“额枋”,是中国古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具有增强建筑稳定性的功能。此件阑额外侧透雕缠枝牡丹、流云、行龙图案,施彩及沥粉贴金,华美富丽,生机盎然,是元代小木作中的上乘佳品。
图片
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人们可沉浸式赏析精美绝伦的壁画瑰宝。展览以数字展示、3D打印等数字技术为载体,向观众呈现永乐宫壁画的细节之美,将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有机结合,“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图片
数字互动体验区
三清殿壁画沉浸体验区 3D打印三清殿壁画《朝元图》东西铺
不得不提的是,关于永乐宫迁建的许多资料都是首次展出,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展示了在20世纪50—60年代间,考古人员跨地区、跨部门、多行业合作挖掘永乐宫并迁建背后的故事,让人们得以回顾这段被忽视的过往,更好地体会迁建专家及工人们身上流淌的专业态度与匠人精神,以此自然生发出艺术永续、文化传承的念头。
图片
珍贵档案照片
02
部分亮点文物
汉白玉吕洞宾白玉坐像
吕洞宾着道袍芒履,戴纯阳巾,神态俊逸,雕琢精美。原为永乐宫旧址西北九峰山纯阳上宫供像,纯阳上宫1942年毁于战时兵火,遗存造像被移往永乐宫纯阳殿。
图片
汉白玉吕洞宾坐像 元代(1271—1368年)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
唐八棱形线刻人物纹石灯台
现存灯台为两层,立体八棱形制。石柱正面上端开小石龛一个,内雕天尊及弟子像三尊,其周围阴纹线刻15个跪像,均为李氏宗族男女。第二层略大于底层,但形制相同,有线刻跪像16 人,均附官职及姓名。所刻文字分序文和正文两部分,据铭文所载,可知此灯台是奉天宝皇帝(李隆基)之命,由李思诲等14人筹划,于唐天宝五载(746年)正月建造。
图片
唐八棱形线刻人物纹石灯台 唐天宝五载(746年)通高145厘米,底座直径40厘米 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
雕塑残件
永乐宫现存塑像多不完整,但这些雕塑残件中,仍保存着破译其原初形象的蛛丝马迹。它们与壁画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鲜明的道教宇宙世界。
图片
雕塑残件 元代(1271—1368年)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
编辑|张诗溦
审校 | 周章胜
资料|广东省博物馆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