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原标题: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子谕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市东城区庠序有学戏剧文化交流中心、广东省罗浮山泰学学校承办。论坛聚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主题,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交流观点。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康震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赓续文明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对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来说,如何更好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一新使命,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总结经验、贡献智慧。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典型的社会发展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杨国荣从哲学的视域审视学校德育,认为学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性和能力内在统一的完善人格。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他从习和性、真理与道理、知与行、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德育与体育、身与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学校德育的系统性推进。
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熙国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育人,中华文化的使命包括明德知道、化性成道、外王行道三个方面。其中,明德知道是逻辑前提,属于求真环节;化性成道实现外部治理和内在之性的统一,是成善的环节;而外王行道是将内在于人的德行对象化,是社会实践的环节,这三方面也分别是人生幸福的前提、路径和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李若晖针对当前有关通才与专才、有用与无用、文理之争,认为真正的智慧应该超越“材”与“不材”,从“材”与“不材”转换到突出“君子不器”,形成材与不材之间的相互成就、人文与技术的本质统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在于“两创”,他建议要加强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形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编审朱于国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为语文教育策略和路径提出建议:与时俱进,适应当下课改重视情境的理念,在现实的交际情境和动态的历史语境、人群的共有语境中观照文本;善用多种解读方式,破除教学上模式化、套路化、形式化等倾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小龙回答了“‘超纲’的语文课如何讲”这一难题。他提到,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讲”有很多方式方法,教师遇到精微复杂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只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将更丰富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们找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入口。
论坛上,来自甘肃、湖南、山东、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14名优秀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分享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本届论坛还在北京景山学校、北京丰台区纪家庙小学举行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论坛还揭晓了本年度的优秀展评课和优秀论文奖。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哲学院教授沈湘平在大会总结中指出,传统文化教育要服务于新时代新文化的创新创造,服务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专家学者的思想启迪,也需要广大教师、教研人员的创造性工作,需要所有弘道者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赓续民族精神命脉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