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士”巩立姣,追逐21米的终极梦想

紧抿双唇的巩立姣,俯身侧体用头和手紧扣住铅球,蓄势、旋转、投掷,一气呵成的动作之后,黝黑的铅球承载着她的“洪荒之力”向天际飞去。
这一投,她蓄劲已久,现场数千名观众翘首而盼。9月29日,在杭州亚运会女子铅球决赛中,作为中国田径队最稳定的夺金点,巩立姣力压群雄,最终以19米58夺冠,实现了该项目的三连冠,也为中国队实现了亚运女子铅球12连冠。她的队友宋佳媛以18米92获得银牌。
图片
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巩立姣,是在电视上看到东京奥运会女子铅球决赛画面——她获胜后,指着衣服上的中国字样,对着镜头高喊:“China,牛!”瞬间,霸气立现。
从2007年第一次代表中国出征世锦赛,到今年主场征战杭州亚运会,将近二十年的体育生涯里,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全运会、世界排名第一……几乎铅球项目可以拿的所有冠军头衔和荣誉,巩立姣都拿遍了。
34岁的载誉老将,其实可以功成身退了。但巩立姣告诉潇湘晨报记者,她还有追寻的动力:“21米,我一直在期望去冲击它,我觉得我有这个实力,2009年我就能投20米35,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我还是20米多,我希望我能跨过这条线。”
21米是什么概念?上一次有女性运动员投出超21米的成绩,还要追溯到2011年,那是新西兰运动员亚当斯,在大邱世锦赛上上演的惊天一掷。而今,这位可谓是巩立姣一生宿敌的老将已经退役,而巩立姣还在坚守着。巩立姣说,冠军从来不是自己的终点,不断地突破自己才是。“即使有一百个理由去放弃,但只要有一个理由存在,我就可以坚持,那就是我的终极梦想——21米。”
图片
“可以说,铅球让我又爱又恨。”对于巩立姣而言,作为生活组成部分的铅球,早已内化为她最真实情感的寄托。
所有的运动,一开始都只是兴趣爱好,后来心里的那个梦越来越清晰。在巩立姣的童年记忆里,有很多时光是在石家庄体育运动学校,一次次投掷铅球的训练中度过的。
1989年出生的巩立姣,因为出色的投掷秉赋,从小就与铅球结下不解之缘。2001年,巩立姣进入石家庄市体育运动学校,走上正规的训练道路。巩立姣的启蒙教练曹志海回忆起第一次去学校挑选人才时,还发生了一个误会。“当时,巩立姣的头发很短,衣服颜色也比较中性,她跟男孩子一起玩,就被当成男孩了。她在男孩里成绩不是很突出,所以没选中她。第二年她个子长高了,头发也长了,我看她成绩还不错,就选中了她。”
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极强的爆发力,巩立姣在训练中激发出自己全部的潜能。训练中,她动作不做到位就不休息;高强度的训练后,别的队员都累倒在了床上,只有她还会雷打不动地去操场上加练3圈。回忆起这段时光时,巩立姣说,“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证明,我那个时候就是想证明自己有这个实力,现在的我,也是这样的性格。”
2004年,巩立姣入选河北田径队,前国手李梅素亲自指导,巩立姣进步神速,一年一个台阶,很快就具备了参加国际大赛的实力。2007年,18岁的巩立姣入选国家队,当年便登上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那是她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国际赛场与想象中完全不同,她一进场就懵了。“平时自然而然的动作,却彻底不会了。之前在国内的比赛,基本没什么人看,没想到这次观众席上有这么多人,当时真是太害怕了……”虽然心态紧张,但巩立姣还是以18.66米的成绩夺得第7名。人们也从她蕴藏的力量和不服输的神态中,读到了她远大的竞技前途。
图片
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巩立姣的训练从没停止过。铅球运动的训练场地几乎都在户外。夏天,铅球在高温下变成一个“火球”,能把手烫出水泡;冬天,铅球又变成一个冰疙瘩,贴在脖子上,一不小心就会扯下一层皮。但巩立姣的坚韧有增无减。“人的肌肉都是有记忆的,必须不间断、反复地练,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发挥出来。”
与对抗类的体育项目不同,铅球比赛在场上没有正面交锋,没有激烈对抗,日常训练单调枯燥,运动员的对手注定只有自己。“那时候,进步最大的秘诀,就是坚持。”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是19岁的巩立姣首次参加奥运会。作为东道主,中国观众的热情几乎快要掀翻整个场馆,巩立姣至今仍记得自己当时的紧张情绪。“当时只要是中国队员上场,咱们观众不管认不认识,都猛鼓掌。我本来就紧张,这下更紧张了……还有摄影镜头对着你,一抬头就看到大屏幕上自己的各种特写。”这一次,巩立姣取得了第5名的成绩。后来,获得亚军和季军的两名白俄罗斯选手被查出使用违禁药品,巩立姣因此递补获得铜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巩立姣投出了20.22米的个人赛季最好成绩,但是仅排名第四无缘奖牌。然而七天后,获得冠军的选手被查处涉药,金牌被收回,巩立姣再次递补获得了铜牌。四年后,排在巩立姣前面的选手又在尿样复检中被查出使用兴奋剂,巩立姣又递补获得银牌。
图片
几次国际比赛之后,巩立姣领悟到:“有些事是必须要经历的,大赛经验也必须一场场积累,冷静面对赛场,回归到运动本身,保持专注,不要被环境干扰。”她逐渐养成了习惯,每天睡觉前必须在脑海里回放一遍当天的训练。“我越来越明白,一路上自己才是最大的对手。”
2016年开局,她的状态不错,5月在德国哈勒的一场比赛中,她以20.43米夺冠,不仅创造了当年赛季世界最好成绩,也将个人最佳成绩提升了8厘米。8月,巩立姣出征里约奥运会,就在人们期待巩立姣可以更进一步时,她遭遇了真正的“噩梦”,最后仅以19米39的成绩获得第四名。
如今回想起那一幕,巩立姣依旧情绪低落,“那一年,我在铅球方面的路走得太顺了,成绩和名次一直在进步,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那块金牌应该是我的,但我让所有人都失望了……里约奥运会上的失利是我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最大的坎坷。”
赛场上失利的那个瞬间,她的脑海里甚至闪过退役。 在接纳失败的日子里,人会变得更坚韧。被那场失败的噩梦魇住了三四个月,巩立姣清醒了过来,“每场比赛都是一场梦,我不能因为一个噩梦就放弃了做美梦的机会。”
2017年,巩立姣迎来一个崭新的开始,在逐渐习惯了“遗憾”后,她终于迎来全面的丰收。当年,她在瓢泼大雨中拿下伦敦世锦赛中国代表团的首枚金牌,也为自己拿下盼了10年的国际大赛金牌。也是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巩立姣实现了钻石联赛三连冠,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世界女子铅球正式进入“巩立姣时代”。2019年,巩立姣的状态极佳,在全年度13站大奖赛里,巩立姣拿到了12块金牌和1块银牌。她独缺一块奥运金牌。
图片
2020年,巩立姣在北京开始封闭训练,备战东京奥运会。她感觉渐入佳境,万事俱备,只等奥运会开幕。然而,疫情突如其来,2020年4月,东京奥运会宣布被迫延期一年举办。这对于长期备战、已达理想状态的运动员而言,无疑是一个意外的打击。“真是要崩溃了,状态最好的时候就等着上场了,又有人告诉你要再等一年。” 一瞬间,巩立姣乱了节奏,身体也出现了应激反应——双腿膝盖肿胀,剧烈疼痛,甚至到了无法行走的程度。但她明白,作为成熟运动员,必须接受赛程变动,及时调整并坚持训练,回归良好状态。
巩立姣咬着牙完成了治疗,又咬着牙继续训练。双腿疼到不能走路,就坐着练。她告诉自己:“在我觉得自己坚持不了,却又继续咬牙坚持下来的时候,就是最有力量的时候。前几个月坐着练,可以集中练习腰部和上肢力量,等到可以站起来,再练腿。再过几个月,一定是不一样的状态。”
终于,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巩立姣投出了20米58的好成绩,也是全场唯一投出20米以上成绩的选手,力压气势汹汹的对手,一举夺得金牌。巩立姣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冠军梦,面对镜头,巩立姣再也抑制不住喜悦的泪水,指着胸前的国旗说:“China,牛!”
那是巩立姣第一次站上了奥运领奖台,但这一次,她的奖牌终于换成了最炽烈的金色。“这一刻我等了太久了,这种现场的感觉在我脑中想了无数遍。”很多观众也依然记得,在电视画面里,巩立姣泣不成声的获奖采访。“我做到了,我终于做到了。”巩立姣流着汗,说到这时不禁再次哽咽。顿了顿后,她用手抹了下脸,试图擦去额头的汗和眼中的泪。
真正成为奥运冠军后,巩立姣才意识到,自己依旧有更多期待:“我发现我一直想做的,是突破极限,超越最好的自己。冠军不是终点。”在2022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和202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巩立姣代表中国队分别斩获一枚银牌和一枚铜牌。随着竞技年限的增长,巩立姣对自己身体愈发了解。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岁月对身体机能的挑战是她的最大对手。“可能以前训练一天,睡一觉就可以缓过来,但现在睡三觉依然觉得很累。”
图片
二十余年来,巩立姣一直在追逐哪怕每次几厘米的进步,一点点的能力累积,让她将21米定为了目标。“比赛中找到自己那个点会比较难,所以可能比赛的时候你看到我会不停地四处走。一直在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个灵感,就希望能瞬间找到那个节奏。”
4公斤的铅球,6次试投机会,21米的距离,巩立姣一直相信,那一个突破的瞬间,会在比赛时爆发,或许是明年的巴黎,或许是不远的将来。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摄影记者杨旭